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伟芝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弹性蛋白
  • 1篇蛋白
  • 1篇毒性
  • 1篇药物
  • 1篇药物递送
  • 1篇偶联
  • 1篇肿瘤
  • 1篇肿瘤治疗
  • 1篇子药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毒
  • 1篇细胞毒性
  • 1篇细胞摄取
  • 1篇轮烷
  • 1篇抗肿瘤
  • 1篇抗肿瘤治疗
  • 1篇糊精
  • 1篇环糊精
  • 1篇给药
  • 1篇给药系统

机构

  • 3篇南京大学

作者

  • 3篇蒋锡群
  • 3篇陈伟芝
  • 1篇武伟
  • 1篇张亚军
  • 1篇李成

传媒

  • 2篇高分子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长循环双靶向重组蛋白药物偶联体用于抗肿瘤治疗
2025年
药物的靶向性以及体内长效循环特性对于药物在病灶部位的累积和疗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设计合成了长循环双靶向重组蛋白药物偶联体RPDC-L(long-circulated dualtargeted recombinant protein drug conjugate),用于抗肿瘤治疗.RPDC-L包含4个部分,分别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anti-HER2纳米抗体、整合素受体αvβ_(3)的多肽配体RGD、白蛋白结合域以及小分子化疗药物阿霉素.其中,anti-HER2纳米抗体和RGD多肽提供肿瘤靶向功能;白蛋白结合域通过结合血液中的白蛋白,赋予药物较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化疗药物阿霉素通过酸响应聚乙二醇-腙键连接子与重组蛋白偶联,在微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中通过pH响应性释放,进行肿瘤杀伤.与非长循环双靶向重组蛋白相比,融合表达白蛋白结合单元后,长循环双靶向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的半衰期时间提升到了1.51倍.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偶联后,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累积提升到了1.6倍.体内抗肿瘤试验表明,RPDC-L实现安全高效的抗肿瘤效果,肿瘤抑制率达到78.4%,是非长循环双靶向重组蛋白药物偶联体的1.50倍.
袁洋蒋惠忆陈伟芝蒋锡群
关键词:药物递送大分子药物长循环
基于类弹性蛋白的给药系统
由于基因工程和免疫疗法的发展,功能性多肽和蛋白质越来越多的用于肿瘤治疗领域的药物纳米传输系统。类弹性蛋白结构基于哺乳动物的原弹性蛋白,由VPGXG五肽序列重复组成,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性、低免疫原性、药代动力学优...
蒋锡群陈伟芝
β-环糊精聚轮烷的合成及其细胞摄取行为的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以聚丙二醇-双[3,4,5-三(炔丙氧基)苯甲酰胺]为轴,以小体积的2-叠氮乙醇为封端剂通过水相炔-叠氮点击化学反应(Cu AAC)生成的多个三氮唑进行封端,合成了新型的β-环糊精聚轮烷.利用核磁氢谱和旋转坐标系欧沃豪斯增益谱对所合成的β-环糊精聚轮烷进行了结构表征.进一步通过聚轮烷上的羟基,在聚轮烷上依次共价连接了水溶性聚合物聚乙二醇和荧光分子FITC,对聚轮烷进行了亲水化改性和荧光标记,研究了改性后的聚轮烷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行为,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轮烷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被细胞摄取.
张亚军张正奎陈伟芝李成武伟蒋锡群
关键词:细胞毒性细胞摄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