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菲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保定市第三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硬化
  • 2篇卒中
  • 2篇急性
  • 2篇骨折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治疗
  • 1篇皂苷
  • 1篇中毒
  • 1篇乳酸性
  • 1篇酸中毒
  • 1篇糖皮质
  • 1篇糖皮质激素
  • 1篇凝血
  • 1篇凝血机制
  • 1篇皮质
  • 1篇皮质激素
  • 1篇皮质类固醇
  • 1篇七叶

机构

  • 5篇保定市第三医...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佛山市中医院
  • 2篇深圳市龙岗中...
  • 2篇解放军252...
  • 1篇河北保定市第...

作者

  • 7篇张菲
  • 2篇董会卿
  • 2篇王海侨
  • 2篇洪翔
  • 2篇覃鹏飞
  • 2篇解旭东
  • 1篇孙莹
  • 1篇臧立会
  • 1篇邵莹晖
  • 1篇张倩
  • 1篇刘力亚
  • 1篇范平
  • 1篇祝伟华
  • 1篇崔欣
  • 1篇王欣
  • 1篇文蕾
  • 1篇王丽
  • 1篇贾馨
  • 1篇王娜梅
  • 1篇刘峥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脑卒中后骨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近年,脑卒中后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脑卒中后第1年骨折的发生率为3%~4%。脑卒中后骨折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卒中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以及卒中患者易向偏瘫侧跌倒。口服维生素D、钙剂、双磷酸盐等药物预防骨质疏松,口服维生素B12与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防跌倒,卒中后应用髋骨骨折保护装置等可减少骨折的发生。
解旭东张菲
关键词:卒中骨折并发症外伤
β-七叶皂甙钠治疗多发性硬化发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多发性硬化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20例),共38例.对照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强的松为主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β-七叶皂甙钠20 mg/d静滴14日.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快,住院周期缩短.结论 在多发性硬化急性期,β-七叶皂甙钠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EDSS评分<3分并且病灶局限的,可单独使用β-七叶皂甙钠,减少激素带来的副作用.
覃鹏飞洪翔张菲董会卿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Β-七叶皂甙钠
成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误诊一例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出现发作性抽搐,言语异常、视力下降,于当地医院误诊为脑梗死,转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后经磁共振波谱分析、及左侧肱二头肌活检诊断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给予B族维生素、辅酶Q10治疗,病情缓解。结论对于青年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智力、听力、视力下降及肌无力癫痫发作等症状,应考虑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可能,进一步结合血乳酸测定、肌肉活检病理及基因检查,以及早确诊。
张菲王海侨孙莹
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误诊脑炎
β-七叶皂苷钠替代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轻症多发性硬化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初步探讨β-七叶皂苷钠替代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轻症多发性硬化(MS)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临床收治的EDSS评分<3分的急性期MS患者36例,选择β-七叶皂苷钠替代治疗的治疗组患者18例,与使用激素冲击治疗的对照组18例对照分析。分别在治疗前1 d及治疗后第15天,采用EDSS评分评价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评分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E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ED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七叶皂苷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轻症MS,同时避免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
张菲王海侨董会卿刘峥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Β-七叶皂苷钠糖皮质激素
急性脑梗死后骨折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骨折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电话或信函方式对在研究期间出院的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随访1年,调查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骨折的发生情况。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1 546例患者中男性854例,女性692例,年龄34~82(58±11)岁。发病12个月内共发生32例骨折(2.07%),其中1个月内发生骨折13例(0.84%),6个月内合计28例(1.81%),7~12个月4例(0.26%);按骨折侧别分:患侧26例(1.68%),健侧2例(0.13%)(P<0.001);按骨折部位分:尺桡骨11例(0.71%),股骨17例(1.10%),腰椎4例(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后骨折多发生于发病后6个月内,下肢骨折发生率略高于上肢,患侧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健侧。
解旭东张菲王欣臧立会邵莹晖王娜梅
关键词:卒中脑梗死骨折
4例脊髓痨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脊髓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脊髓痨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均有行走不稳,双下肢感觉障碍,膝反射明显减弱,Romberg征阳性,病理征阴性。血清及脑脊液(CSF)的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阳性;CSF白细胞及蛋白升高;腰骶髓MRI无异常发现。予大剂量青霉素治疗,3月后复查RPR滴度,3例下降,1例不变,改用头孢曲松治疗,3月复查血清RPR滴度下降。结论以进行性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伴双下肢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现病史、个人史并进行血清梅毒初筛。青霉素是治疗脊髓痨有效药物,头孢曲松是理想的替代药物。
覃鹏飞洪翔张菲张倩
关键词:脊髓痨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PT、APTT、Fg、AT-Ⅲ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丽祝伟华贾馨范平张栋庆文蕾张菲邢若威李江同崔欣刘力亚
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该研究通过脑梗死时凝血机制方面的改变发现脑梗死的发病与凝血机制的异常有关。急性脑梗死的抗血栓治疗可通过限制栓子向缺血半暗带扩展和维持这个区域血流而减少梗死量,改善预后,降低...
关键词:
关键词:凝血机制抗血栓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