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地区固定献血点采血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固定献血点采血影响因素。方法回归性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定点建立区域的一般情况、各献血点设置情况、2011—2016年广州血液中心总采血情况以及人群特征情况。结果广州血液中心12个固定点分布于广州6大老城区中,各采血点有6个设置在商业街区、8个在各大医院旁、2个人才市场旁、11个在地铁口旁。2011—2016年,总采血量2013年同比下降4.45%,之后逐年上升。2014年增幅最大。18~22岁的献血者是历年人工采血中献血量最大的群体。结论广州地区固定献血点采血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总采血点少、均采血点少、采血点覆盖面积广、区域内献血人少、缺乏居民区献血点。
- 戚艳萍黎世杰黎世杰黄晓斌何博邓学成
- 关键词:采血影响因素
- 2016—2018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回顾分析近3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总体情况特点,预测供血情况发展趋势,为今后制定科学的血液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资料,以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手工分浓缩血小板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年来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应各类血液制品总计2 096 806.7 U,年均供应量698 935.5 U,占总供应量的71.77%(2 096 806.7/2 921 366.0);同2016年相比,2018年供应量占比下降0.39%;其中洗涤红细胞、机采血小板、手工分浓缩血小板等血液制品增长比例分别为7.78%、8.91%、249.42%。结论 2016-2018年广州地区15家综合性医疗机构临床供血量呈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血液供应仍处于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时期,政府、采供血部门、医疗机构要共同做好血液的开源节流等工作,不断推动无偿献血的发展以及做好合理、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工作,缓解血液供需矛盾。
- 梁燕梅黎世杰冯凡凡陈锦艳邓学成吴蕾蓝琴
- 关键词:无偿献血临床用血输血安全
- 2011—2016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结果分析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了解发展趋势、分析产生原因、探讨改进措施,以减少血液报废。方法选择2011—2016年本中心的全部无偿献血血液采集、检验、制备、报废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集、制备的5 533 166 U血液中,总报废量348 355 U,总报废率6.29%。检测原因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报废量193 281 U,报废率3.49%,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其中因ALT>50 U/L导致报废80 227 U、占检测原因报废比例最高,达41.51%。非检测原因导致报废155 074 U,报废率2.80%,物理因素是主要原因,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其中脂血报废量131 442 U、占物理原因报废比例达87.27%。结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经血传播病原体标志物的检测原因,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非检测原因报废也在逐年增加。各采供血机构不仅要加强血液检测管理,同时也应当注重无偿献血血液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安全、高效、稳定的固定献血者队伍。
- 黎世杰梁燕梅冯凡凡陈锦艳邓学成吴蕾蓝琴戎霞
- 关键词:无偿献血血液报废血液安全
- 连续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情况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索连续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变化情况。方法以2016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年期间首次献血且连续血小板捐献量在10 U及以上的849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同一群体的配对t检验来评估第一次与最后一次血小板、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将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期间的血小板捐献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配对t检验表明,外周血PLt有增加趋势(t=-8.58,P<0.001);白细胞总体来说有减少趋势(t=5.348,P<0.001);红细胞无改变趋势(t=0.515,P=0.607);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的变化值与献血者年龄、性别以及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献血的间隔期无关系,P>0.05;但是与血小板捐献量41 U及以上比起来,血小板捐献量在≤30 U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增加的可能性相对较少(血小板捐献量为10~20 U,χ2=13.737,P<0.001;血小板捐献量为21~30 U,χ2=7.491,P=0.006);WBC的变化值与献血者年龄、性别及献血间隔期无关,P>0.05,但是与血小板捐献量41 U及以上比起来,血小板捐献量在10~20 U的献血者,白细胞计数增加的可能性相对较大,(OR=1.720,95%CI=1.136~2.605,P=0.010)RBC的变化值与献血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献血间隔期越长,红细胞计数增加的可能性就越大,(OR=1.005,95%CI=1.000~1.009,P=0.030);但是与血小板捐献量并无关系。结论血小板捐献间隔期不少于2周间隔期的连续血小板献血者,其外周血PLt和RBC在一定时间内变化情况会受到血小板捐献量的影响而发生增加和减少的变化,但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 冯凡凡黎世杰陈锦艳谢桂芸邓学成吴蕾邓阳凡汪传喜
-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 基于决策树的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抑郁快速筛查模型的构建研究
- 2023年
- 目的对全血献血者人群中抑郁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作相关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快速有效的献血者人群抑郁筛查模型。方法2020年5~8月,在本中心各街头献血点捐献全血的献血者共计13015名,指导其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及抑郁筛查量表(PHQ-9)的匿名电子问卷调查,PHQ-9量表评分10分及以上判定为筛查抑郁。用SPSS 26.0做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相关因素并建立2级决策树,父节点/子节点中的最小样本数为30/10,进行10折交叉验证,剪枝PHQ-9的题项,形成献血者抑郁的快速筛查模型。结果13015名街头全血献血者中,364(2.80%)人的PHQ-9得分≥10分。年龄18~29岁(P<0.05)、未婚(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5万元的献血者(P<0.05)更易出现抑郁。决策树分析发现,81.96%PHQ-9得分“<10分”及3.85%“≥10分”的献血者被包含在PHQ-9的第6、2和4题项形成的两个终端节点中。由此3个题项构建出一个快速筛查模型,经10倍交叉法验证,该模型的误判率仅为1.70%。结论广州地区全血献血者人群中基于PHQ-9筛查的抑郁率为2.80%(95%CI:2.52%~3.09%),献血次数与初筛抑郁不相关。基于PHQ-9的第6、2和4题项可建立1个快速准确的献血者抑郁快速筛查模型。
- 谢桂芸冯凡凡邓学成洪晓春欧阳剑陈翀曾四海戎霞陈锦艳黎世杰
- 关键词:抑郁献血者决策树逻辑回归
- 多次血小板捐献者外周血血小板波动情况调查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评估连续单次采集2 U且捐献超过20次的献血者外周血血小板变化规律,探究年龄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选择在2016年1月—2018年9月于本中心连续单次采集2 U且捐献超过20次的94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每次采集前外周血Plt,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和Graph Pad Prism 5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第2—20次献血过程中,每1次献血前血小板平均计数值均比第1次献血前Plt显著增加(P<0.05);且每2次献血前Plt间均有差异(P<0.05)。捐献20次血小板过程中,31岁及以上献血者的血小板值的离散度大于30岁以下的献血者。结论连续单次采集2 U捐献超过20次血小板的献血者,每次捐献前Plt比第一次捐献前有所增加,但均在正常值的参考范围内;献血前不同年龄层的血小板基础值无差异,但多次捐献血小板后,31岁以上的血小板改变值的离散度大于30岁以下的献血者。
- 梁燕梅冯凡凡黎世杰陈锦艳邓学成吴蕾蓝琴
- 关键词:无偿献血机采血小板PLT
- 广州地区2017年1-12月无偿献全血情况分析
-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2017年1月—12月无偿献全血情况,为更好开展无偿献血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血液中心2017年无偿献全血总人数、献血量、血型、献血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年共267 912人参与无偿献全...
- 邓学成钟惠珊
- 文献传递
- 广州地区56~60岁献全血人群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分析广州地区56~60岁献血人群的基本特征,为广州市安全实施高龄献血者的招募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1日~2021年6月30日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的56~60岁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其献血次数、性别、献血频率、献血量选择、职业和文化程度等特征。结果观察期间广州地区56~60岁献血者共3 996名参加登记献血,其中男3 013名,女983名,共计登记献血次数为14 416人次,男性400 mL献血量人次占比为64.11%(6 999/10 918)明显高于女性57.77%(2 017/3 498);献血者人数逐年减少,男女比例稳定;献血者文化程度以高中、专科和本科为主,总计占比超60%,本科和研究生占比呈增加趋势;献血者职业中,职员、工人、医务人员和公务员占比较高,医务人员占比呈增加趋势。结论广州地区56~60岁人群男性献血者献血意愿较高,高等教育人群献血者和医务人员献血者占比呈增加趋势。
- 吴蕾邓学成余洁莹邓阳凡黎世杰
- 血小板捐献者外周血参数在血小板捐献前后的变化:1项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研究血小板捐献者外周血参数在血小板捐献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以在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于广州机采献血点的10444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初次献血者作为对照组,献血次数≥2次的献血者作为实验组。采用倾向性匹配方法匹配2组的年龄和性别后,t检验对比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参数变化的差异。结果捐献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增加(P<0.05);白细胞计数减少(P<0.05);血红蛋白减少(P<0.05);红细胞计数减少(P>0.05);红细胞比积不变(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性别的影响外,捐献机采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增加,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和红细胞比积不变,但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
- 冯凡凡邓学成黎世杰谢桂芸吴蕾邓阳凡陈锦艳梁华钦
-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
- 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研究影响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16年1月~2016年12月首次在广州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全血且接受了电话回访的初次献血者66976名,完全随机抽样法抽取2214名献血者,自中心采供血信息管理系统调取相关社会学信息,献血者服务中心对首次献血者的电话回访记录调取回访信息.卡方检验筛选出的对初次全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结果2214名初次献血者中,卡方检验显示对初次全血献血者是否再次献血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是性别、献血类型、献血量和有无献血反应.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无献血反应(OR=1.753,OR95%CI:1.100~2.794,P=0.018)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可能性较大,男性(OR=0.681,OR95%CI:0.539~0.859,P=0.01),街头献血者(OR=0.641 OR95%CI:0.509~0.808,P<0.001)和200 mL献血量(OR=0.641 OR95%CI:0.509~0.808,P<0.001)的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的可能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是否有献血反应、献血量、性别及献血类型是首次献血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有献血反应,献血量200 mL,男性,街头的初次献血者更容易流失.
- 黎世杰陈锦艳谢桂芸梁燕梅冯凡凡邓学成邓阳凡蓝琴汪传喜
- 关键词:初次献血者再次献血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