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泉

作品数:19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7篇免疫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血小板
  • 5篇血小板减少
  • 5篇血小板减少症
  • 5篇免疫性
  • 5篇免疫性血小板...
  • 5篇免疫性血小板...
  • 5篇骨髓
  • 4篇单抗
  • 4篇利妥昔
  • 4篇疗效
  • 4篇淋巴
  • 3篇增生
  • 3篇利妥昔单抗
  • 3篇激素
  • 3篇急性
  • 3篇骨髓增生

机构

  • 9篇南通大学第二...
  • 8篇南通市第一人...
  • 2篇南通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19篇黄泉
  • 15篇季美华
  • 9篇陶健
  • 9篇马海佳
  • 8篇陈进
  • 7篇胡彩华
  • 3篇张瑾
  • 1篇胡彩华
  • 1篇袁瑞凡
  • 1篇张瑾
  • 1篇胡永红
  • 1篇赵枰
  • 1篇周峰
  • 1篇曹兴建
  • 1篇周永
  • 1篇陈霞
  • 1篇陈进
  • 1篇黄胜
  • 1篇陶健
  • 1篇丁文彬

传媒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海南医学
  • 2篇江苏省第十七...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交通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化疗对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2例初治CD20阳性的B细胞NHL患者,随机分为RCHOP组(29例)和CHOP组(33例),分别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和单用CHOP方案化疗。结果 RCHOP组缓解率为55.2%,总有效率为82.8%,CHOP组缓解率为39.4%,总有效率为57.6%。RCHOP组患者化疗后大多数出现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明显下降,感染率为44.8%,CHOP组患者化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无明显下降,感染率仅为15.2%。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CHOP方案,但利妥昔单抗治疗可致机体淋巴细胞减少,影响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增加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可能。
黄泉季美华张瑾胡彩华陶健陈进马海佳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功能
成功抢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和高白细胞血症1例
2010年
患者女,44岁,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伴低热3d"收入住院。既往有"甲亢"史6年,经治疗后好转。体格检查:T37.7℃,P、R、BP正常,神志清,精神萎,牙龈有渗血,右侧臀部大片瘀斑,浅表淋巴结(-),胸骨无压痛,心肺(-),
季美华陶健黄泉胡彩华陈进马海佳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高白细胞血症抢救皮肤瘀斑浅表淋巴结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染色体改变,评价细胞遗传学对老年AM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法和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R显带,对34例老年AM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34例中29例染色体检查成功,异常核型检出率58.6%(17/29),正常核型12例。29例AML患者接受正规治疗获完全缓解(CR)17例,部分缓解(PR)5例,未缓解(NR)7例。17例获cR的患者中5例t(15,17),7例正常核型,3例轻度核型异常,2例无分裂相:CR的患者中6例存活超过2年,其中3例t(15,17),2例正常核型,1例15p+。其余2例1个月内死亡,6例在1~2年内死亡,15例在1年内复发死亡。结论老年AML有t(15,17)预后好,而其他核型预后差,大多1~2年内复发死亡。
季美华胡彩华陶健陈进黄泉马海佳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老年细胞遗传学预后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环孢霉素A成功抢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被引量:4
2016年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可引起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危及生命。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id hemorrhage,SAH)是危重脑血管病,发病28 d内总死亡率为41.7%[1]。
季美华黄泉周永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环孢霉素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报道
病例患者,男性,68岁,因'头昏、乏力一月'于2010-07-29收入住院.病程中伴有胸闷、气短,活动后明显,无呕血、黑便,无鼻出血,无牙龈出血.既往有酒精性肝病史二十年余.查体: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心肺听诊无...
季美华黄泉
血小板参数在成人重度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在成人重度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和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4例原发重度ITP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2组治疗前和观察组治疗3、7 d后血小板参数值。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3 d后PLT、PCT、MPV均明显增加(P<0.05),治疗7 d后PLT、PCT、PDW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对判断重度原发ITP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季美华陶健陈进黄泉马海佳
关键词:血小板参数
初发多发性骨髓瘤17例MSCT诊断价值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ple-slice CT,MSCT)对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ensation64CT机对17例初发MM患者进行扫描。12例扫描头颅和胸、腹部,3例仅扫描胸部,1例扫描颈部和胸部,1例扫描眼部和胸部。结果:12例多部位扫描者有10例多发病灶,2例阴性。5例单部位或2个部位扫描者3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MSCT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病理性骨折、骨质疏松、软组织肿块等。结论:在临床上对于出现不明原因引起的骨痛或病理性骨折、贫血、蛋白尿等症状,而高度怀疑MM者,早期行MSCT扫描以辅助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季美华黄胜胡彩华陶健黄泉陈进马海佳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初发多层螺旋CT
蛋白质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在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3年
目的观察蛋白质磷酸酶2A癌性抑制因子(CIP2A)在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不同临床分期[CML-CP(慢性期)、CML-AP/BP(加速/急变期)]的41例CML患者和35例体检健康者外周血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用RT-PCR检测CIP2A mRNA的表达,并对CML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CML-CP患者CIP2A mRNA阳性率为63.6%(14/22),CML-AP/BP患者阳性率为68.4%(13/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健康人对照组CIP2A mRNA均为阴性。32例随访患者中,CIP2A mRNA阳性患者的死亡率为47.4%(9/19),阴性患者死亡率为7.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0,P<0.05)。结论 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IP2A呈高表达状态,可能CML发生相关。
陈霞赵枰曹兴建周峰黄泉胡永红
关键词: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血清降钙素原在恶性血液病并发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并发细菌感染时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血液科住院5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根据化疗后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42例,非感染组12...
季美华黄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1例新诊断ITP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起效时间、完全反应时间、14日血小板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完全反应率95.0%,高于对照组的66.7%,观察组治疗14日血小板数为(237.05±106.17)×109/L,高于对照组的(141.29±109.28)×109/L,观察组起效时间为2.95±0.97 d,早于对照组的5.37±2.83 d,观察组达到CR时间5.58±1.22 d,早于对照组8.07±3.91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为糖皮质激素常见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好转,并不影响药物继续使用,也无血栓并发症发生。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诊断ITP疗效显著,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有更高的完全反应率,且起效时间及完全反应时间明显缩短,能达到更高水平的血小板数值。
陈进季美华张瑾胡彩华陶健黄泉马海佳
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