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旗
- 作品数:5 被引量:46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非小细胞肺癌非常见突变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22年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全部肺癌患者的80%~85%。针对NSCLC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阳性人群靶向药物的研发显著提高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存期。近些年研究者们发现了NSCLC中除EGFR及ALK外越来越多的非常见基因突变, 如c-ros原癌基因1(ROS1)、BRAF V600E、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络氨酸激酶1(NTRK1)、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间充质上皮转移因子(MET)、原癌基因(RET)、EGFR 20外显子插入以及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G12C突变等。针对这些非常见突变的多种靶向药物得以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 其中很多药物已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建议在初诊时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 尤其是非鳞NSCLC患者进行可以涵盖非常见突变的基因检测, 对于非常见突变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
- 郏博吕超常建华冯宇傅潇高欢李峻岭李腾李醒亚廉沈沂林冬梅毕继旺宋霞王亚旗姚煜于萍张霞赵大川周之伟朱豪华邹璇刘雨桃胡兴胜吴楠王子平
- 关键词:分子靶向治疗基因检测
- N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与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关系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N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与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38例N1期NSCLC患者资料,男79例,女59例,年龄26~81(59±10)岁。分别依据以肺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分期方案及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进行分期,其中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分为肺门组(第10、11组,mN1b)(36例)及肺内组(第12~14组,mN1a)(102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复发风险及生存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种分期方法在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差异,评估两者对具有不同疾病复发和生存风险的患者进行分期的有效性。结果:根据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其亚组间(mN1a组比mN1b组)5年D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5%比35.7%、81.2%比56.0%,均P<0.05),而根据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其亚组间D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期提示改良N1分期对于DFS(HR=1.814,95%CI:1.005~3.275)及OS(HR=3.919,95%CI:1.918~8.009)均为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并非DFS(HR=1.360,95%CI:0.767~2.412)及OS(HR=1.620,95%CI:0.839~3.131)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依据N1期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可以有效预测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且优于AJCC第八版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
- 赵大川阎石王亚旗马媛媛王兴李少雷李想吕超王宇昭王嘉杨跃吴楠
- 关键词:TNM分期
- 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特点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充分了解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类型,帮助手术中安全处理右肺上叶肺动脉各分支。方法自2009年11月25日至2013年1月22日,共纳入194例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或右肺上叶袖状切除术或包括右肺上叶在内的联合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其中男128例,中位年龄59(37~86)岁;女66例,中位年龄60(42~77)岁。全组患者均行解剖式肺叶切除术,在充分游离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后,切断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确定肺动脉分支数目及发出部位。部分患者用在肺动脉分支结扎或切断后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其分布方式。结果本组患者右肺上叶动脉分支类型共为10型。类型1:1支尖前支,1支回升支,共96例,占49.5%;类型2:1支尖前支,2支回升支,共48例,占24.7%;类型3:2支尖前支,1支回升支,共28例,占14.4%;类型4:2支尖前支,2支回升支,共9例,占4.6%;类型5:1支尖前支,共6例,占3.1%;类型6:1支尖前支,3支回升支,共3例,占1.5%;类型7:4支尖前支,1支回升支,共1例,占0.5%;类型8:3支尖前支,1支回升支,共1例,占0.5%;类型9:2支尖前支,共1例,占0.5%;类型10:3支尖前支,2支回升支,共1例,占0.5%。结论右肺上叶肺动脉分支分布有一定规律,遵循该规律寻找肺动脉分支将提高手术安全,手术中需注意少数肺动脉分支变异情况,避免损伤肺动脉分支造成术中大出血。
- 阎石吴楠王兴吕超李少雷王嘉王宇昭王亚旗杨跃
- 关键词:右肺上叶
- 基于临床路径进行的肺癌外科质量监测与持续改进:单一手术组经验总结被引量:7
- 2017年
- 背景与目的医疗流程标准化可提高治疗规范程度、控制合并症和住院时间,但国家制定的临床路径需根据各中心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方法本研究分析单一手术组进行肺切除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信息,通过对比术后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手术胸腔镜占比等多个因素,从结构性指标、过程性指标、结果性指标三个方面进行了手术质量持续改进的总结和探索,寻找适合本手术组实际情况的理想术后住院时间及质量评估指标。结果 2016年的术后平均住院日较2013年明显缩短[(4.08±1.80)d vs(6.13±3.60)d,P<0.001],全胸腔镜手术占比(17%■48%■68%■73%)及单操作孔胸腔镜占比(0%■2%■52%■66%)四年来显著提高。结论通过外科单元进行自我质量监控和改进,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平均住院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王兴阎石王亚旗吴楠
- 关键词:肺切除胸腔镜
- 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联合外科治疗的进展被引量:20
- 2017年
-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对于可手术切除的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等多学科治疗模式。最新研究表明,与术后辅助治疗一样,新辅助治疗(化疗或放化疗)可显著改善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且在治疗依从性及耐受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的对象主要是局部进展期病变,特别是临床IIIa/N2期患者,基本治疗模式为术前2-4周期化疗,新辅助治疗后并不增加手术相关的死亡及并发症风险,但是在决定手术时机、入路及切除范围等方面仍面临着挑战。
- 王亚旗王兴阎石杨跃吴楠
- 关键词:肺肿瘤新辅助治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