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劭
- 作品数:41 被引量:27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法律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适用于暴雨灾害对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暴雨灾害对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整合高铁线路信息及逐时降水量格点数据,该方法旨在准确描述不同暴雨条件下高铁运行的风险,并具体通过高铁线路信息的收集、逐时降水量格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小时...
- 李莹高歌陈涛孙劭周星妍黄大鹏
-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县域台风灾情评估方法初探被引量:11
- 2019年
- 利用2000——2016年的县域台风灾害历史灾情数据,选取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倒损房屋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为评估指标,在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级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了以县域为单位的台风灾害综合灾损指标,对所选取市县的台风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分级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快速实现不同台风灾害、不同市县间的台风灾害严重程度的对比分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灾害等级分布结果显示,东南沿海市县为台风灾害多发区,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各市县为严重灾害(特大型、大型灾害)的易发区; 8月、9月为严重灾害的多发时间。以不同登陆地点、不同影响范围的1210号"达维"台风和1513号"苏迪罗"台风为例,对灾情评估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 叶丁嘉王国复尹宜舟宋月旻孙劭
- 关键词:台风灾害灰色关联法灾情评估
- 1961-2018年中国风速均值和极端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11
- 2021年
- 基于1961-2018年中国545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日值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数据,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从气候态特征、长期变化趋势、年际波动特征和1990年前后的差异特征诊断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8年来中国风速均值和极端值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18年中国平均风速具有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而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则呈现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且两者的空间相关系数达0.71(n=15 642),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在1991-2018年相比1961-1990年整体以偏小为主。(2)中国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年代距平从1960年代至2010年代逐渐由正距平为主演变为负距平为主,且1960、1970和1980年代以正距平为主,而1990、2000和2010年代以负距平为主。(3)1961-2018年中国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均以减少趋势为主,并具有区域性和次区域性特征,其中后两者的空间相关系数达0.75(n=15 642),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在1990年前后的趋势差异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4)1961-2018年中国平均风速在西部地区波动相对较大,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的波动特征具有空间相似性,空间相关系数达0.57(n=15 642),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在1991-2018年相比1961-1990年波动偏大的地区明显多于偏小的地区。
- 孔锋孙劭王鹏
- 关键词: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气候变化
- 2017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成因被引量:14
- 2018年
- 2017年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攀升,地表温度相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位列2016年之后,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第二高值,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全球冰冻圈持续萎缩,冬季北极最大海冰范围创历史新低,南极海冰范围全年处于历史低位。全球海表面温度显著高于常年,海平面持续上升,海洋热含量创历史新高,海洋酸化的影响持续加剧。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包括异常活跃的北大西洋飓风、印度次大陆的季风洪水、东非部分地区的持续干旱,以及全球多地的暴雨洪涝、高温热浪、低温寒流和强对流天气,2017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年份。本文总结了2017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大西洋飓风季异常活跃和美国西海岸高温热浪天气两个典型事件的形成原因。分析表明,8月底至10月初,加勒比海和热带西大西洋海温偏高,对流活动旺盛,风速垂直切变偏小,为飓风的发展加强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加之北美副热带高压出现阶段性减弱,导致4个强飓风接连登陆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7月上旬,受副热带西风急流加强东伸,东北太平洋切断低压维持影响,北美副热带高压持续控制美国西南部地区,是当地高温热浪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 孙劭王东阡尹宜舟王国复柯宗建
- 关键词:表面温度降水量气象灾害
- 湖北气候与管理因素变化对棉花单产影响的区域差异被引量:6
- 2021年
- 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植棉省份之一,气候和管理因素变化对棉花生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采用1986—2016年湖北气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量3个气候因子数据,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和棉花品种3个管理因素数据,构建了面板回归模型,定量计算得到气候因子和管理因素的趋势和波动变化对棉花单产的影响及其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1)气候和管理因素的波动变化大于气候和管理因素的趋势变化对棉花单产的影响。(2)气温和太阳辐射量对湖北省大部分地级市的棉花单产呈现正影响,降水量对湖北省大部分地级市的棉花单产呈现负影响;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和棉花品种都对湖北省大部分地级市的棉花单产呈现正影响。(3)气温、降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湖北省大部分地级市棉花单产的主导因子。(4)1986—2016年武汉市等地级市棉花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因素变化主导的增产抵消了气候因子变化的减产影响。
- 孙烨琳樊文有史培军王铸孙劭
- 关键词:气候变化棉花
- 近56 a来中国东部地区雨涝事件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8
- 2018年
- 采用1961~2016年1 638站的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年值数据,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诊断中国东部地区雨涝事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196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的年总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均在波动中呈现出增加趋势。在年代际变化上,1990s的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最多,而1960s^1980s,中国东部地区的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均呈减少趋势。中国东部地区年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存在6 a和30 a的周期振荡特征,并在1991年发生突变。(2)在空间上,196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态和各年代的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主要集中分布在华南、云南西部和南部、江西北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湖南和重庆交界地区、四川北部和辽宁东部地区。(3)在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空间分布上,1961~2016年中国东部地区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在东南沿海地区呈明显增加趋势,而1961~2016年中国东部雨涝次数和雨涝日数波动特征则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
- 孔锋孔锋孙劭王一飞
- 关键词:小波分析气候变化
- 气候工程对中国极端降雨强度的影响(2010-2099)被引量:13
- 2018年
- 针对气候工程方法中争论最多的太阳辐射管理(Solar Radiation Management),基于BNU-ESM模式的气候工程(G4实验)和非气候工程(RCP4.5)两种情景,以2010-2099年日值降雨量数据的95%和99%分位数值作为强降雨和极端降雨事件的阈值。对超阈值取样(POT)的数据采用韦伯分布(Weibull)进行拟合,诊断10、20、50和100年一遇的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结果表明:在两种情景下,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的强度随年遇型的增加而增强,并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空间分异特征。气候工程整体上有助于中国地区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的增多,同时具有空间异质性,即表现出抑制部分地区的强降雨和极端强降雨的发生。
- 孔锋孙劭史纬恒吕丽莉辛源方建
- 关键词:重现期气候变化
- 1961-2014年中国不同城市化地区暴雨时空格局变化——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10
- 2018年
- 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比1961-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地区的暴雨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4年京津冀地区年际单站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呈减少趋势,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年际单站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呈增加趋势,且年代际暴雨也有类似变化特征。三大城市群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均存在3、6、15和30年左右的周期波动特征,但基本均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京津冀地区的暴雨雨量和雨日分别在1967和1965年发生突变;长三角地区的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分别在1983、1983和2013年发生突变;珠三角地区的暴雨雨量和雨强分别在2011和2012年发生突变,且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在空间分布上,1961-2014年京津冀地区的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以减少趋势为主,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则以增加趋势为主。最后对三大城市群防洪减灾提出了政策建议。
- 谭畅谭畅郭君孔锋孙劭
-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群暴雨京津冀
- 2018年夏季登陆中国台风的主要特点及影响评估被引量:7
- 2018年
- 2018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共有18个台风生成,其中8个在中国登陆,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台风活动非常活跃。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台风监测资料和各省市上报灾情资料,从台风移动路径、主要特点、风雨分布等方面分析了2018年夏季登陆中国台风的主要特征,为国家科学防台减灾提供参考。
- 孙劭黄大鹏张颖娴
- 关键词:台风活动台风灾害
- 2020年春节前后京津冀“低排放”重污染事件被引量:1
- 2022年
- 以2020年春节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管控期间京津冀地区连续发生的两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为对象,探讨持续减排和较低社会活动水平背景下,持续性重污染天气形成和维持的原因,并在综合诊断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量化了各关键气象因子对京津冀持续性重污染天气的相对贡献。研究表明,低层东部沿海高压稳定维持使近地面持续异常高湿和高层异常阻塞高压系统停滞是诱发京津冀污染天气持续的两个关键气象影响因子;持续且稳定的偏东和偏南异常水汽输送结构为京津冀区域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水汽,有利于气溶胶吸湿增长;尤其在高层异常阻塞高压系统停滞的背景下,受其下沉增温效应影响更易于对流层中部“暖盖”结构的形成,构成有利于污染物累积的高湿静稳天气条件,从而驱动污染天气发展与维持;京津冀2020年春节前后两次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阻塞高压系统与异常水汽输送这两个关键气象因子协同作用相对贡献率可达46.8%.
- 蔡雯悦徐祥德孙劭陈逸骁朱文会徐金霞李欣邱新法
- 关键词:低排放水汽输送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