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越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日本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被引量:1
- 2017年
- 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就其传播特征看,一、以"重译"、"转译"、"节译"、"转述"等为基本方式;二、日本"纳普"文艺理论和"普罗列塔利亚文学"成为译介重点;三、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文艺的"触媒"作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对早期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如福本和夫的"理论斗争主义"、青野季吉的"目的意识论"、藏原惟人的"新写实主义"等的吸纳,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建构了政治和大众的关键两极,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些都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界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问题提供了反思的基础。
- 黄念然高越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自由的异化与重塑——弗洛姆的自由理论探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思想的鲜明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的糅合与发展。自由理论是弗洛姆研究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成果。弗洛姆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处境的悖论性,人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日益孤独,由此导致了“逃避自由”与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为了改变自由被异化的现实,弗洛姆倡导“积极自由”,呼唤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他的自由观的最大启示就是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中的生成性、自发性和生产性。
- 高越
- 关键词:异化主体性
- 托多洛夫对话批评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意义探析
- 2022年
- 茨维坦·托多洛夫从结构主义的拥趸转向对话批评,与其文学观念的革新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面对生活和探索真理是批评的宗旨。对话批评的实践策略在于构建具有复调性、平等性、互动有效性和延续性的批评模式。“对话批评”在批评观念上超越了怀疑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一对立关系,进而构建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范式。“对话”式的文化心态的建立,有利于避免在面对异质文化时陷入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陷阱。
- 高越
- 关键词:文学观批评观
- “数为乐本”与中国古代艺术创造
- 2023年
- “数为乐本”是中国古代“乐”“数”关系在哲学形上层面的重要体现。这一观念的形成建立在先秦时期对以“律”为中心的“乐”“数”关系之认识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先秦时期“返本”“重本”的哲学认识倾向,以及《周易》中所蕴含的“数本”观念是“数为乐本”观念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数为乐本”具有双重理论内涵,既表现为生成论层面的“数”为“乐”之本源,又表现为本体论层面的“数”为“乐”之“本原”。“数为乐本”观念对中国古代艺术创造与批评中的数理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
- 黄念然高越
-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艺术创造
-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评析被引量:1
- 2017年
- 周扬是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史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先驱者之一。建国前,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探索主要表现为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引介与阐发。他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特征与实践原则,深化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关系。"鲁迅论"是周扬灵活运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例。他创造性地探讨了鲁迅与无产阶级的关系,客观总结了鲁迅的历史功绩和思想演变历程。不过,由于受到阶级论文艺观的限制,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探索依然存在和"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类似的以世界观决定文艺创作的弊病。
- 黄念然高越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乐”与中国古代审美体验
- 2022年
- “乐(lè)”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重要的理论范畴。其美学意蕴有三:是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审美愉悦感的重要体现;是对中国古代以诗、乐(yuè)、舞为代表的艺术创造或审美活动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重要理论提摄;是审美体验活动之高级阶段审美主体的超越性精神体验的表征。“乐(lè)”作为审美体验,贯穿于审美体验活动的全过程中,并呈现为“即身”之乐、“会心”之乐、“神游”之乐三个依次递进的不同体验层次。就其审美体验中所蕴含的超越性而言,“乐”又主要呈现为以“和”为旨归的儒家之“乐”境界、以“妙”为旨归的道家之“乐”境界和以“圆”为旨归的禅宗之“乐”境界。“乐”比“美感”更适用于描述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活动的层次性、超越性以及对审美境界的不懈追求,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与美学特色。
- 高越黄念然
- 关键词:审美体验美学意蕴审美层次
- 论《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晚年的宗教批判思想
- 2023年
- 《人类学笔记》中包含着晚年马克思对宗教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在唯物史观形成之后,马克思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宗教现象,马克思在《人类学笔记》中的宗教批判也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从宗教本质的虚幻性、人本思想和宗教的世俗化三个方面批判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从而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形态中验证和拓展了他的宗教批判思想。宗教批判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马克思晚年思想与他中青年时期的思想是连贯一体的。
- 高越
- 关键词:晚年马克思宗教批判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