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磊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造血
  • 4篇造血干
  • 4篇造血干细胞
  • 4篇细胞
  • 4篇干细胞
  • 2篇单倍体
  • 2篇单倍体相合
  • 2篇造血干细胞移...
  • 2篇微泡
  • 2篇相合
  • 2篇干细胞移植
  • 2篇倍体
  • 1篇单倍体相合造...
  • 1篇移植物抗宿主
  • 1篇移植物抗宿主...
  • 1篇预处理
  • 1篇植物抗宿主病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受者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30...

作者

  • 4篇余长林
  • 4篇乔建辉
  • 4篇孙琪云
  • 4篇黄雅静
  • 4篇艾辉胜
  • 4篇胡锴勋
  • 4篇郭梅
  • 4篇刘铁强
  • 4篇王一
  • 4篇王路
  • 4篇邓磊
  • 2篇左洪莉
  • 2篇左红莉
  • 2篇梁雨蒙
  • 2篇王晓娜
  • 2篇蔡博
  • 2篇梁晨
  • 2篇王俊辉
  • 1篇董征
  • 1篇黄珊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4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时间输注受者动员脾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
2017年
目的:研究小鼠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输注G-CSF动员的自体脾细胞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GVHD阳性对照组(control group)、移植后1 d受者细胞输注组(+1 d group)、移植后4 d受者细胞输注组(+4 d group)、移植后7 d受者细胞输注组(+7 d group)。输注3×10~7的G-CSF动员后的受者脾细胞,观察GVHD临床体征及病理变化,并检测各组外周血中CD3^+CD4^+、CD3^+CD8^+细胞亚群及其FasL的表达变化。结果:移植后4 d组的GVHD发生率明显降低,中位存活时间>60 d,显著高于对照(24 d)、移植后1 d(21 d)和移植后7 d组(28 d)(P<0.01),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Fasl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4 d,输注G-CSF动员的受者脾细胞能抑制供者T淋巴细胞的FasL的表达,显著减少GVHD的发生。
王俊辉邓磊王路梁晨王一刘铁强黄珊黄雅静蔡博董征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生物学特性及其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用多步差速离心法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上清中的微泡(MV),采用样本负染的方法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泡的形态特征;用Micro-BCA法测定其蛋白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微泡表面标志;液体培养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实验分为两组,在相同培养体系下,给微泡组加入50μl微泡,对照组加入等体积PBS;采用细胞计数观察细胞数目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细胞集落培养法观测与微泡共培养后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的功能变化。结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是直径在20-100 nm之间的类圆形囊泡,提取后的微泡浓度约为200μg/ml;在间充质干细胞微泡中CD63表达率为96.0%,CD44表达率为50.2%,而HLA-DR,CD34,CD29,CD73等表达均为阴性;微泡与GPBM NC共培养2 d后,微泡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49±0.15倍(P>0.05),CD34^+细胞数(3.93±0.60)×10~4是对照组(2.30±0.64)×10~4的1.76±0.30倍;4 d时微泡组细胞数(10.19±0.65)×10~6是实验组细胞数(4.67±0.70)×10~6的2.20±0.24倍(P<0.05),微泡组CD34^+细胞数(7.82±0.41)×10~4是对照组(4.03±0.35)×10~4的1.95±0.20倍。结论:通过多步差速离心法能够成功从MSC上清中提取微泡,微泡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梁雨蒙王晓娜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微泡造血干细胞
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建立新的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与经典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比较,以减轻移植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建立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与8 Gy预处理移植组进行比较。在经典移植组给予CB6F1受鼠8 Gy TBI预处理,2 h内回输经G-CSF动员的供体(雄性C57)脾单个核细胞(spMNC)3×10~7;在双供体移植(DHSCT)组给予CB6F1受鼠2 Gy TBI,2 h内回输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来源的spMNC共12×10~7(每个供体各6×10~7),依据供鼠组品系和性别不同,双倍体移植组又再分为3组:A组为雄性C57+雌性BALB/c,B组为雄性C57+雄性BALB/c,C组为雄性C57+雄性C3H。观察4组的造血重建、移植物植入、GVHD及存活情况。结果:经典移植组出现严重造血抑制,WBC<1×10~9/L持续3-5d;A、B、C各组未出现造血抑制(WBC>3×10~9/L)。经典移植组快速植入,1周达到外周血完全植入;A、B、C 3组1周达混合植入,2周达完全植入。经典移植组34 d 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均为100%。双供体移植(DHSCT)组中34 d总体GVHD发生率及致死率分别为49.6%、50%(P<0.01,P<0.05);50 d分别为60.4%和81.2%,50 d总体存活率为50.9%。A、B、C各组的造血重建、供体植入、GVHD发生率、GVHD致死率、OS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2 Gy TBI预处理、双供者细胞输注、无GVHD预防,可使供体完全稳定植入、无造血抑制、GVHD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研究表明,H-2单倍体相合小鼠双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成功建立。
王晓娜梁雨蒙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洪莉胡锴勋乔建辉孙琪云郭梅艾辉胜余长林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来源微泡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分泌的微泡(microvesicle,MV)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对造血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HSC并培养,收集第48 h上清液,使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MV。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MV形态;采用BCA法定量检测MV蛋白分泌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将MV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共培养,共培养12 h后通过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MV与PBMNC的作用方式;共培养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2,IL-6,IL-8,IL-10,IFN-γ及TNF-α的分泌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T细胞激活变化及不同亚群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情况。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检测MV及MV与PB-MNC共培养48 h后上清液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电子显微镜观察分离得到的MV为卵圆形膜性小囊泡,BCA法检测MV蛋白分泌量为29-110μg。流式细胞术测得MV带有混合标志,其中高表达特异性标志CD63(85.86%)与干细胞标志CD34(33.52%)。共培养12 h后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MV与PB-MNC二者相融合。共培养48 h后,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MV可促进PB-MNC分泌IL-6,IL-8,IL-10与TNF-α,而IL-2和IFN-γ水平均无变化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细胞亚群及T细胞的激活无明显改变。胞内因子染色结果表明,CD11c+细胞内IL-8因子显著增多。集落培养实验表明,MV及MV与PB-MNC共培养48 h后上清液可促进造血集落形成。结论:PB-HSC来源的MV具有免疫调节及促进造血集落形成的作用。
梁晨王俊辉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蔡博左洪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关键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微泡免疫调节造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