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茜
-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张家口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发病关系。方法将2014年12月-2015年10月间我院收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为CHD的T2DM患者38例设为DM+CHD组,选取同期CAG检查结果阴性的T2DM患者30例设为DM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两组患者行72h连续血糖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血糖(MBG)、标准差(SD)、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结果 DM+CHD组患者吸烟比例、BMI、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DM组(P<0.05);DM+CHD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SD、MAGE、MODD及LAGE水平均高于DM组(P均<0.05);DM+CHD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A1(Apo A1)水平均低于DM组(P均<0.05)。结论 T2DM合并CHD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高于未合并CHD患者,这种血糖异常持续性波动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 宁改君张秋子史丽李小菊张丽茜张志英任卫东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冠心病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波动超敏C反应蛋白
- 内分泌科护理给药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被引量:3
- 2022年
- 内分泌失调是一种常见疾病,该系统能够对人身体的生长状况和新陈代谢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调节。内分泌系统与人身体内部的神经系统保持着同步,在分泌的过程中能够确保身体机能处于稳定的环境中,对人的生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控制。
- 张丽茜
- 关键词:内分泌科安全隐患分析内分泌失调内分泌系统身体机能管理对策
- 糖尿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后的动态血糖特征及降糖方案调整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不同类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血糖升高特点,探讨调整控制血糖时胰岛素的用法,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高血糖进行早期监测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内分泌科、血液病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共6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将入选患者分为甲强龙治疗组(DM1组)、地塞米松治疗组(DM2组)和强的松治疗组(DM3组),每组各2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GMS)进行连续血糖监测,第2天上午8:00开始给药,其中DM1组静滴甲强龙40 mg,DM2组静滴地塞米松10 mg,DM3组一次口服强的松30 mg。比较三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的血糖波动特点,即餐后3 h血糖水平、餐后血糖峰值及餐后曲线下面积(AUC)增值。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三组患者餐后3 h的血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在治疗的第2 d升高程度更为显著,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DM2组患者的血糖升高最为明显,其次为DM3组,最后为DM1组,且三组患者的血糖升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三组患者中餐、晚餐的血糖峰值及餐后AUC增值均明显高于早餐,增高程度依次为DM2组>DM3组>DM1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血糖变化有着自身的特点,大部分患者在中、晚餐后表现出高血糖,而甲强龙对血糖的影响最小,但仍需合理的给予降糖处理以控制血糖。
- 史丽张志英袁小飞杨金良陈雷刚张丽茜谷君许峥嵘董运成任卫东
- 关键词:糖尿病糖皮质激素动态血糖降糖
- 胰岛素泵在住院糖尿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胰岛素泵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0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糖皮质激素给药前的血糖分别为(7.4±2.1)mmol/L和(7.6±1.9)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4 h,观察组患者的血糖为(9.8±2.2)mmol/L,对照组为(13.4±2.4)mmol/L,均较给药前显著升高,且给药后4 h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分别为(1.4±0.3)、(3.6±1.2)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1)、(6.3±1.6)mmol/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睡前血糖分别为(6.6±1.8)mmol/L、(9.7±2.1)mmol/L、(9.2±1.7)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1.9)mmol/L、(13.4±2.3)mmol/L、(10.6±1.6)mmol/L,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为(6.3±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6±1.6)d,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次数为(1.2±0.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3±0.5)次,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用量为(38.4±4.6)U,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3±5.1)U,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对患者血糖影响较大,胰岛素持续泵入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史丽任卫东董运成张丽茜张志英谷君许峥嵘袁小飞杨金良陈雷刚
- 关键词:糖尿病糖皮质激素胰岛素泵血糖控制
- 糖尿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后24h血糖波动监测的意义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不同类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24 h血糖波动特点,为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高血糖进行早期监测和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皮肤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病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共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其中DM1组静滴甲强龙40 mg,DM2组静滴地塞米松10 mg,DM3组一次口服强的松30 mg;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6 d。对三组患者分别行3 d动态血糖监测,比较其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全天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等动态血糖参数的变化。同时在患者行3 d动态血糖监测的第2天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监测其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血糖漂移情况,包括低血糖时间比率、高血糖时间比率、血糖波动系数。结果 DM2组患者的HbA1c、MAGE、SDBG、MPPGE水平均高于DM3组和DM1组,而DM3组的HbA1c、MAGE、SDBG、MPPGE水平均高于DM1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组患者的MO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1组患者的高血糖时间比率为(17.35±4.27)%,血糖波动系数为(2.52±1.22);DM2组患者的高血糖时间比率为(26.30±6.30)%,血糖波动系数为(3.98±1.57);DM3组患者的高血糖时间比率(20.29±4.03)%、血糖波动系数(3.31±1.17);由此可知DM2组患者的高血糖时间比率、血糖波动系数显著高于DM1组及DM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1组、DM2组、DM3组三组患者的低血糖时间比率分别为(2.60±1.42)%、(6.61±2.07)%、(3.87±1.92)%,故低血糖时间比率由低到高依次为DM1组、DM3组、DM2组,其中DM2组患者的低血糖时间比率最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尿病患者除全程常规监测HbA1c外
- 史丽谷君许峥嵘任卫东张志英董运成袁小飞杨金良陈雷刚张丽茜
- 关键词:糖尿病糖皮质激素血糖
- 高压氧联合胰激肽原酶对老年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相关性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胰激肽原酶对老年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血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DR患者1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3例(146眼),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治疗,研究组予以高压氧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比较两组间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视网膜中央动脉VPS、VED水平较高,RI水平较低,治疗后血清VEGF、IGF-1、bFGF水平较低,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胃部不适、头晕、耳鸣、倦怠,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胰激肽原酶能有效改善老年DR患者视网膜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清VEGF、IGF-1、bFGF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血管增殖和炎症反应,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 李婧任卫东王敏敏张丽茜崔婧
- 关键词:高压氧胰激肽原酶视网膜血流VE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