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中国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现状与展望
- 2024年
- 海洋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基础。为全力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海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开展我国重点海域海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试点示范。基于我国已开展的海洋自然资源相关的综合性调查评价数据资料,结合我国重点海域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物理海洋等补充调查评价结果,基本查明了我国海洋矿产、海洋能、海洋生物、海洋空间等海洋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自然资源体系研究进展,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以自然资源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为基本原则,结合资源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初步提出了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的海洋自然资源三级分类体系,从分类体系、空间分层、工作流程等不同角度,提出了3种构建海洋自然资源调查标准体系的方法。下一步,将大力加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动态海洋自然资源数据库,快速提升海洋自然资源公益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海洋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推动海洋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
- 陈斌邹亮徐刚薛碧颖王蜜蕾岳保静仇建东许帅胡睿张艺严
- 国际高程参考系统在珠峰地区的实现被引量:6
- 2022年
- 2020珠峰高程测量,首次确定并发布了基于国际高程参考系统(IHRS)的珠峰正高。在珠峰地区实现国际高程参考系统,采用的方案是建立珠峰区域高精度重力大地水准面。利用地球重力场谱组合理论和基于数据驱动的谱权确定方法,测试优选参考重力场模型及其截断阶数和球冠积分半径等关键参数,联合航空和地面重力等数据建立了珠峰区域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模型,61点高精度GNSS水准高程异常检核表明,模型精度达3.8 cm,加入航空重力数据后模型精度提升幅度达51.3%。提出顾及高差改正的峰顶高程异常内插方法,采用顾及地形质量影响的高程异常——大地水准面差距转换改正严密公式,使用峰顶实测地面重力数据,基于国际高程参考系统定义的重力位值W_(0)和GRS80参考椭球,最终确定了国际高程参考系统中的高精度珠峰峰顶大地水准面差距。
- 蒋涛党亚民郭春喜陈斌章传银
- 关键词:航空重力
- 2020珠峰测量与高程确定被引量:21
- 2021年
- 为实现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宣布珠峰高程,我国于2019—2020年开展了珠峰高程测量工作,并于2020年5月27日完成峰顶测量。首次在珠峰北侧区域实施航空重力测量、开展峰顶地面重力测量,首次联合航空和地面重力等数据确定了基于国际高程参考系统(international height reference system,IHRS)的珠峰区域重力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和峰顶大地水准面差距。此次珠峰测量,各种先进测量装备尤其是国产测量仪器全面担纲,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相互验证和严密检核计算,确保了珠峰高程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最后,中尼双方合作开展数据处理,共同确定珠峰峰顶雪面正高(海拔高)为8848.86 m。
- 党亚民郭春喜蒋涛张庆涛陈斌蒋光伟
- 关键词:GNSS航空重力大地水准面
- 海洋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探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系统科学的海洋自然资源分类是海洋自然资源管理和综合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完善我国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的重要工作手段,是自然资源部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自然资源体系研究进展,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以自然资源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向自然资源综合管理为基本原则,结合资源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初步提出了涉及多学科、多门类的海洋自然资源三级分类体系,划分6个海洋自然资源一级类,以及相应的27个二级类和27个三级类;并针对海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基于分类体系对海洋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 陈斌王蜜蕾邹亮薛碧颖仇建东胡睿岳保静徐刚林曦
- 关键词:管理实践
- 2016年秋季黄东海温盐特征与水团划分被引量:3
- 2018年
- 基于2016年秋季(11月)黄、东海航次调查的CTD温盐数据,分析了观测期间温度和盐度大面以及典型断面分布特征。秋季,黄海底层水具有显著的低盐高温特征,可能是受到衰弱的黄海冷水团以及强盛的对马暖流作用。此外,该年长江流域年径流量较多年同期偏高,造成长江冲淡水入海时,在东海表层向东扩散趋势明显。基于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黄东海的秋季水团进行了划分,秋季黄东海海域表层水可分为沿岸冲淡水团、东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和黄海水团;底层分为东海水团、黄东海混合水团、黄海水团以及黄海冷水团。划分结果证明,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能够迅速、有效地判别水样归属于某类水团。
- 闫雨陈斌李博
- 关键词:温盐结构
- 一种地质矿产槽探刻槽取样机
- 本发明适用于地质勘察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地质矿产槽探刻槽取样机,包括竖板,所述固定框设置在相邻的竖板之间;所述取样机构安装在固定框上,并由独立布置的旋转电机进行驱动;所述拉升机构布置在竖板的外侧,所述拉升机构与外置的升降...
- 王春晖任龙张彬时林许帅农邱雪枫娄雨雷陈斌
- 渤海湾泥质区南部悬浮体夏季输运过程与机制
- 2022年
- 为了解渤海湾泥质区南部近岸及毗邻海域夏季悬浮体输运格局,分别在湾内、湾口、湾口外和黄河口外NE向剖面处设置站位,进行25 h海流、温盐连续观测及悬浮体浓度(SSC)测定。结果显示,高温淡水以羽状流的方式自近岸向渤海中部传输,高浊度悬浮体多出现在涨急和落急的流速较高时期,较高的SSC值多出现在距底5 m水深范围,其中湾内和湾口两站的底层SSC值最高,分别可达约130和80 mg/L,黄河口外NE向剖面20 m以深海域SSC值最小,均低于40 mg/L。单宽输沙率具有潮周期性特点:湾内A1站涨潮和涨平期以向湾内近岸输沙为主,落潮和落平期以向湾外输沙为主,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7.8 g·m^(−1)·s^(−1),方向为280°;湾口A2站涨落潮流输沙方向相反,整体以SE向朝湾外近岸输沙为主,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7.2 g·m^(−1)·s^(−1),方向为328°。湾外A3站涨潮和涨平时期输沙方向基本相反,大小相当,落潮和落平时期输沙方向以偏E和偏NE向为主,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4.7 g·m^(−1)·s^(−1),方向为77°。黄河口SE向的两个站位涨潮时输沙偏SE向,涨平时输沙偏NW向,落潮时输沙偏NW向,落平时输沙偏N向和偏NE向,两站的潮平均单宽输沙率方向以偏N向为主,A4站的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5.2 g·m^(−1)·s^(−1),方向为94°,A5站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为7.7 g·m^(−1)·s^(−1),方向为102°。潮平均单宽输沙率以拉格朗日输沙贡献最显著,在湾口泥质区南部和东南部水深15~25 m的海域,垂向净环流的影响较大,有抵消一部分拉格朗日输沙率的作用,且对潮平均单宽输沙率的影响比湾内和25 m以深海域的大,其他分量数量级较小,对潮平均单宽输沙率贡献较小。水体以混合为主,水体层化程度加强对各站位悬浮体输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王燕陈斌李日辉李日辉苏大鹏
- 关键词:输沙量温盐结构
-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被引量:4
- 2017年
- 我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区)的54个地级以上城市陆域面积42.7万平方千米,水深50米以内的海域面积61.1万平方千米,集中了全国30%的大中城市、近20%的人口和35%的GDP总量,分布近百个大中型港口码头、众多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核电站,是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大、工程建设活动最强烈、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资源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做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郝爱兵林良俊陈斌
- 关键词:地质调查工作海岸带海域面积港口码头人口密度
-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岸带地质工作进展与展望
- 2024年
- 海岸带是地球多圈层交互带内地质作用最活跃、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地带,是开展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海岸带地质工作自建所以来,一直按照支撑国家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快速发展、蓬勃发展3个阶段。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工作的主要牵头单位之一,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在辽东湾、渤海湾西岸、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山东半岛、江苏沿岸、长江三角洲、闽浙沿岸等海岸带地区开展了重大比例尺的调查,大幅提高了我国海岸带调查程度,提升了海岸带基础地质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了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作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大力加强海岸带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加快建设海岸带地质综合监测体系,快速提升海岸带工作公益服务水平,推动海岸带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
- 陈斌徐刚周良勇赵广明曹珂高茂生叶思源刘健侯国华段晓勇陈小英印萍
- 关键词:海岸带
- 基于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探讨
- 2024年
- 海洋、海岸带蕴含的资源丰富,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增长,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典型生态系统受损、近岸海域灾害频发、渔业资源减少等问题日益显现。如何从战略高度提升海洋经济,开发和保护并举,确保海岸带、海洋资源取用合理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陆地和海洋是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开展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系统地梳理了承载力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比了常用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初步构建了陆海统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使用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状态空间评价模型或TOPSIS模型进行承载力综合评价,可以体现陆地和海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或随时间变化情况,能够为海洋和海岸带保护利用提供有效借鉴。
- 岳保静陈斌仇建东邹亮徐刚胡睿王蜜蕾薛碧颖张艺严许帅
- 关键词: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