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帅
-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β受体阻滞剂在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入选2012-12至2014-11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24家医院门诊或住院确诊的心衰患者进行资料采集,分别在半年、1年时进行随访,统计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比例、种类、剂量、及达标情况。
- 高东方于丽天谭慧琼刘少帅刘晓宁郭潇朱俊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
- 认知功能减低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关系的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中国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认知功能减低的发病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从中国24家医院连续入选心衰患者99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分(MoCA),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按得分将患者分为MoCA<26分组(存在认知功能减低)和MoCA≥26分组(不存在认知功能减低)。记录入选患者的基线资料,并随访1年。主要终点包括1年全因死亡,次要终点包括1年心血管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因心衰住院。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心衰患者1年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ACCE、因心衰住院的危险因素。结果990例心衰患者中MoCA评分<26分者628例,占63.4%(MoCA<26分组),MoCA≥26分者362例(MoCA≥26分组)。与MoCA≥26分组比较,MoCA<26分组患者年龄较大(P<0.01),女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者比例较高(P均<0.05),体重指数(BMI)、教育程度和医疗保险率较低(P均<0.01),行介入治疗、器械置入和心脏外科手术史者比例较低(P均<0.05),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Ⅱ素受体阻滞剂(ARB)使用率较低(P均<0.05)。MoCA<26分组患者1年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MACCE发生率均明显高于MoCA≥26分组[分别为10.2%(64/628)比2.2%(8/362)、5.9%(37/628)比0.8%(3/362)和9.6%(60/628)比2.5%(8/362),P均<0.001],因心衰住院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7%(124/628)比16.6%(60/362),P=0.217]。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oCA<26分是心衰患者1年全因死亡(HR=4.739,95%CI 2.272~9.885,P<0.01)、心血管死亡(HR=7.258,95%CI 2.237~23.548,P=0.001)的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oCA<26分是心衰患者1年MACCE发生的危险因素(OR=4.143,95%CI 2.031~8.453,P<0.01)。在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
- 吕思奇谭慧琼刘少帅刘小宁郭潇高东方莫然朱俊于丽天
- 关键词:心力衰竭预后
- 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24家医院门诊或住院的990例心衰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情况,1年时进行随访,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因心衰再住院及其联合终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6±13.1岁,男性占57.2%,门诊患者占62.9%。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或行血运重建术、卒中的患者分别为58.4%、21.8%、25.2%和17.3%。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衰的首要病因(52.1%),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16.7%)、扩张型心肌病(14.1%)和瓣膜性心脏病(9.9%)。一级医院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性心脏病(22.8%),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分别为缺血性心脏病(64.0%)和扩张型心肌病(21.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率最高(65.9%),其次为利尿剂(60.6%)、β-受体阻滞剂(59.9%)、醛固酮受体阻滞剂(54.1%)、地高辛(26.2%)。三级医院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应用比例最高,一级医院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的应用最少。1年随访时,不同级别医院NHYA Ⅲ/Ⅳ级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入选时(P<0.001)。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7.8%,在不同级别医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心衰再住院发生率为30%,其中三级医院最低(27.7%),一级医院最高(34.1%)。全因死亡/心衰再住院的联合终点发生率为33.3%,各级别医院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心衰患者的病因存在差异,各级别医院在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方面均有待于提高,尽管如此,各级别医院1年随访时NHYA Ⅲ/Ⅳ级的心衰患者均明减少。
- 刘少帅于丽天谭慧琼刘晓宁郭潇吕思奇朱俊
- 关键词:心力衰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