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猛
- 作品数:2 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与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观察骨代谢在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进展过程中与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并依据骨代谢变化趋势探讨GIOP的防治策略。方法检测应用GC控制病情的系统红斑狼疮患者117例和健康人群21例骨代谢标志物(β-CTX、T-P1NT、N-MIDOs),测定L1-4椎体骨密度。依据GC使用时间将患者分为7个亚组:Ⅰ组用药1~6个月,Ⅱ组用药7~12个月,Ⅲ组用药13~18个月,Ⅳ组用药19~24个月,Ⅴ组用药25~30个月,Ⅵ组用药31~36个月,Ⅶ组用药>36个月。结果Ⅰ组、Ⅱ组和Ⅲ组β-CTX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Ⅵ组和Ⅶ组β-CTX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和Ⅴ组β-CTX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GC的各亚组T-P1NT、N-MIDOs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Ⅶ组骨密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OP形成过程中,骨代谢是由高分解状态向低分解低成骨低转换状态转变。应用GC 1~18个月的SLE患者骨代谢状态处于高分解低成骨,应用GC 30个月以上的患者骨代谢状态处于低分解低成骨低转换状态。
- 徐大霞侯楠李晓峰王闯孔猛焦广俊陈允震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糖皮质激素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
-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分析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对药物应用的指导意义,为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探索一条精准有效地治疗途径。[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56例患者根据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与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 Laps)测量值分为低骨转换组(30例)与高骨转换组(26例)。每组随机分别给予2种治疗方案:特立帕肽(20μg/d)与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年),治疗时间为26个周,期间定期观察β-cross Laps、P1NP、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以及VAS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高、低骨转换组中,特立帕肽治疗后P1NP与β-cross Laps均较治疗前浓度升高(P<0.05),唑来膦酸治疗后P1NP与β-cross Laps均较治疗前浓度降低(P<0.05);低骨转换组特立帕肽治疗后腰椎BMD升高较唑来膦酸显著(P<0.05),高骨转换组唑来膦酸治疗后股骨颈BMD升高较特立帕肽显著(P<0.05);低骨转换组特立帕肽治疗后骨痛缓解优于唑来膦酸(P<0.05),高转换组中两种药物均能缓解骨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中,应以骨生化标志物作为药物选择的依据:低骨转换状态下以促成骨药物为主,高骨转换状态下以抑制骨吸收药物为主。
- 李晓峰徐大霞王闯孔猛陈允震
- 关键词:骨代谢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密度骨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