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龙
-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老人农业运行的要素考察——基于乡土熟人社会的视角被引量:2
- 2018年
- 随着大规模打工经济的开启,农业产业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学界开始担忧老龄化给中国粮食生产造成危机。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12年连增的奇迹。以乡土熟人社会为分析视角,分别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四大要素对老人农业的实践机制进行考察,发现乡土熟人社会的对外排斥以及对内合作共享机制,使得老人可以在克服劳动力素质和体力不足的同时,发挥劳动力时间充裕的优势,使得老人农业能够低成本有效运行。
- 吴海龙
- 关键词:农业生产要素小农经济
- 三大区域村庄类型分布的刻画:历史移民解读被引量:2
- 2013年
- 中国农村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从社会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华南宗族团结型地区、中部原子化分散型地区和华北小亲族分裂型地区三大区域。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发现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分布极具规律性,显示出区域上的差异。结合中国南方方言形成及南方宗族型文化发育的共同历史移民根源,笔者将南方方言分布图与出生性别比地图及三大区域划分进行比较研究,具体分析了三者间高度关联性的共同历史移民根源。
- 吴海龙
-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
- 中国农村生育转变的类型与宗族文化的区域差异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根据1970年代以来总和生育率下降与出生性别比失衡在不同区域的组合,将中国农村生育转变归纳为“阻滞—失衡”型生育转变和“平滑—均衡”型生育转变等两种类型。生育转变类型与宗族文化的区域差异有关,不同区域村庄社区内部宗族社会网络与宗族规范因为历史原因而存在差异,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农村生育转变存在十分有趣的空间分布:在华南以及中原等文化区,在宗族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作用下,生育率下降相对滞后,同时出现严重出生性别比失衡;而在村庄历史比较短暂、宗族文化薄弱的东北、西南、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率先达到较低的生育水平,出生性别比大致保持平衡。
- 龚为纲段成荣吴海龙
- 关键词:生育转变总和生育率出生性别比宗族
- 农村男孩偏好的区域差异被引量:11
- 2013年
- 在田野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生育的男孩偏好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在东北、江汉平原、川西平原等地区,农民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农民生育观念在国家计划生育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迅速发生了改变,这些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很容易开展;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华南地区,以及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农民不生一个儿子决不罢休,纯女户是村落生活中的边缘户,“绝后的恐惧”往往让这些纯女户在村落生活中抬不起头来,这些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很大。
- 龚为纲吴海龙
- 关键词:男孩偏好计划生育工作农村村落生活江汉平原川西平原
- 大家庭式微:理解粤北宗族村落彩礼变迁的一种视角——基于城村的考察
- 2020年
- 粤北宗族村的彩礼相对于全国彩礼高涨的形势,不增反而下降。本文通过对婚姻彩礼行为的分析,透视了粤北传统宗族村落家庭生活方式的变迁。在大家庭生活式微的过程中,婚姻彩礼从由长辈主导到由子女主导。彩礼在婚姻中的作用逐渐弱化,彩礼价格也相对下降。大家庭逐渐丧失公共性,长辈从家长的公共角色转变为父母这样的私人角色。随着家庭政治经济的嬗变,家庭内的伦理道德丧失了存在的需要和基础,情感成为家庭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
- 吴海龙
- 农民工的痛与梦
- 2019年
- 一开始他们叫盲流,后来叫农民工,本地人叫他们“外地佬”“江西佬”“湖北佬”,后来觉得这些名字有歧视意味就改口叫“外来务工者”,或者“新店口人”“新莞人”,但是不论这些名字怎么变,他们只知道他们是来赚钱的,默默地闷声工作赚钱。
- 吴海龙
- 关键词:农民工外来务工者
- 村庄社会结构视角下农民工群体打工行为的差异化阐释--基于浙江店口贵州、江西、安徽三地农民工打工生活的考察被引量:3
- 2020年
- 中国农民工群体打工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基于浙江店口贵州、江西、安徽三地农民工群体打工生活的考察发现,特定村庄结构形塑出特定类型的打工行为,进而影响打工模式的类型差异。来自以贵州农村为代表的分散型原子化村庄中的农民工,打工目标以个体体验为导向,生产性弱、消费性强,难以形成有效的家庭积累,形塑了以简单型家庭再生产为特征的打工模式;来自以江西农村为代表的团结型宗族性村庄中的农民工,打工目标以家庭生活为导向,生产性强、消费性弱,注重下一代教育投资,形成了以稳健发展型家庭再生产为特征的打工模式;来自以安徽农村为代表的分裂型小亲族村庄中的农民工,打工目标以家庭发展和村庄竞争为导向,生产性强、消费性弱、经营性突出,形成了以竞争发展型家庭再生产为特征的打工模式。强调村庄社会结构视角下农民工打工生活的行为差异,旨在说明农民工群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深化对农民工群体的深刻认知。
- 王向阳吴海龙
-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结构
- 支撑老人农业运行的微观机制被引量:5
- 2017年
- 在中青年劳动力大量从农业中退出进入第二、三产业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产量仍然实现了11年连增的奇迹。这其中老人农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老人农业的有效运行,是基于小农家庭的代际分工及相互支持的生计模式,老年人依托于家庭所参与的熟人社会的互助体系,熟人社会和基层市场的特殊运作逻辑,以及老年人来自于家庭的价值动力等微观机制。通过揭示老人农业的有效微观机制,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农业政策方面的启示,合理发挥老年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吴海龙
- 城郊小农的兼业实践及其意义——以遵义市新场村为例
- 2019年
- 以中西部地区的普通城郊村为个案,通过调研考察了城郊小农经济的实践策略。结果显示:城郊农民因为区位因素,同时享有就近务工和从事集约型农业的经济机会;家庭农业的劳动主体性充分释放了城郊农业的灵活性,城郊农民得以策略性地调整务工和务农方式,使得不同状况的家庭均可以充分利用城乡提供的经济机会;以市场就业为主的中年人可以经营劳动时间灵活的农业,就业能力弱的中老年人可以经营高附加值的农业,缺乏就业能力的老人可以依靠低成本和自给自足的农业获得养老保障。
- 吴海龙田先红
- 关键词:城郊农业家庭农业
- 打工经济背景下农民贫困生成机制及扶贫工作
- 2019年
- 打工经济大规模兴起前,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非农就业机会区域分布不均,出现区域性农民连片贫困。当前打工经济兴起,全国形成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打工收入超过农业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区域就业机会和农业资源对农户收入影响弱化,个体主客观因素导致农民未能进入市场就业,以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因素导致少数民族未积极参与市场就业成为当前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在农民致贫原因变化下,扶贫方式滞后和形式主义使得当前基层干部的扶贫存在正义缺失现象,少数民族地区缺乏长远文化考虑的短期经济扶贫使得贫困户形成资源依赖陷阱。
- 吴海龙
- 关键词:区域贫困文化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