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海波

作品数:17 被引量:136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7篇政治法律
  • 6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农村
  • 3篇农村社会
  • 3篇自治
  • 3篇村社
  • 2篇养老
  • 2篇政权
  • 2篇政权建设
  • 2篇弱势群体
  • 2篇社会
  • 2篇实证调查
  • 2篇农村养老
  • 2篇权力
  • 2篇权力结构
  • 2篇权力主体
  • 2篇自治模式
  • 2篇精准
  • 2篇老人
  • 2篇互动
  • 2篇分层互动
  • 2篇扶贫

机构

  • 10篇湖北工程学院
  • 9篇华中师范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7篇贺海波
  • 2篇黄红发
  • 1篇包雅钧

传媒

  • 4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新视野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求实
  • 1篇湖北工程学院...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体间性:社会管理持续变迁的一种分析框架被引量:4
2013年
作为对主体性反思与超越的主体间性在社会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国外相关社会管理理论中福利国家理论表达了一种国家对市场的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重构了一种市场神话主义,建构起"企业家政府";"第三条道路"理论寻求国家与市场间的综合;治理理论明确提出国家、市场与社会是治理公共事物的合作伙伴。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单位制与人民公社体制建构起国家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型时期,国家创造出市场这个合作伙伴,社会开始获得一定程度的发育,社会管理开始出现多元主体;社区制中,国家将市场与社会看成合作伙伴,建构起党委、政府、社会与大众权利共享、责任共担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国外社会管理理论与中国社会管理事实都遵循着从国家中心主义向国家、市场与社会多主体治理转变的轨迹。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主体间性不仅有助于解释国外社会管理理论演化与国内社会管理体制变迁,而且可将其勾连起来研究,以指导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再建构。
贺海波
关键词:主体间性社会管理
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被引量:56
2018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瞄准是中国反贫困的重要策略。当下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仍是精准扶贫的难点。问题的症结在于当地贫困文化的象征符号、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具有巨大的维持贫困生活方式的传统力量,对精准扶贫及其携带的现代主流文化形成包围和切割的阻碍困境。精准扶贫与贫困文化存在三组矛盾关系:扶贫经济与贫困文化的作用与反作用、"快扶贫—慢生活"的行动规范冲突和"理性—非理性"的价值观念冲突。因此,精准扶贫要与改造贫困文化同步进行,要放慢速度,突破贫困文化的传统社会规范,要做好义务教育与成人教育,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培育贫困人口的现代理性精神。此外,精准扶贫还要关注贫困文化变迁中的文化震惊与文化堕距现象,防止贫困回流与社会失序或社会解组。
贺海波
关键词:贫困文化
社会组织进入村庄权力结构后的政治博弈分析——以湖北G市“1+X”自治模式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当前,农村社会组织进入村庄权力结构、参与村庄政治博弈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事实。在湖北G市国家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村庄治理,建构起了"国家—村两委—农村社会组织—普通村民"四层主体的权力结构,每个权力主体都凭借各自的理性、利益预期和策略行动等参与村庄的政治博弈,但是农村社会组织成员的利益取向决定了各博弈主体预期利益的实现程度和新型村庄治理结构的存在状态。这种新型村庄权力结构中主体间的政治博弈是我国农村政治制度化和农村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贺海波包雅钧
关键词:农村社会组织村庄权力结构权力主体政治博弈
选择性合作治理:国家与农村精英的关系变迁被引量:14
2014年
在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分析框架内,二十世纪以来,国家与农村社会精英的关系出现了持续变迁。清末民国时期,在权力渗透、资源汲取和现代乡村建设中,国家选择与权绅(即营利性经纪人)和专业知识分子等合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在建立严密控制农村社会的行政官僚体系、资源提取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中,国家选择以贫下中农中的革命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新型精英作为国家的神经末梢来治理乡村社会;改革开放后,在"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建构和现实控制农村社会与吸纳农村资源的行政逻辑的矛盾中,乡镇根据对两者的理解不同,选择与不同的农村精英合伙治理乡村社会;后税费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选择"富人"来合作治理乡村。因此,二十世纪以来,国家总是根据基层政权建设的变化来选择与不同的农村精英合作治理农村社会。
贺海波
关键词:国家政权建设
差序治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分层互动
当前社会科学对于中国的研究还没有真正搞清楚: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之中?已有的两种研究路径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国外理论到中国经验的研究,市民社会、法团主义、治理理论等国外理论进入中国场域后普遍缺乏...
贺海波
关键词:分层互动
文献传递
村庄权力主体多元利益的均衡与村庄权力结构的稳定——以湖北G市“1+X”自治模式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主要关注村庄权力结构的多主体性和多元利益的特点。村庄权力结构包含的多主体凭借不同资源互动,并根据拥有的权力份额而拿回各自的利益份额,村庄权力结构会随着互动发生变化。对历史上"皇权—士绅—小农""国家—农民"和"国家—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普通村民"三种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表明,村庄权力主体间的均衡利益是一种村庄权力结构稳定存在的核心内容,当这种均衡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村庄权力结构就要发生质的变迁。对湖北G市国家主导建构的新村庄权力结构的多元利益分析可知,只有当各权力主体确实满足其从权力结构中获得的利益并常态化地进行博弈互动时,新的村庄权力结构才可能模式化存在,并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否则就只能是一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概念化和形式化存在。此外,一种稳定的村庄权力结构应该包含村庄中所有参与博弈的重要主体。
贺海波
关键词:权力主体村庄权力结构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层次差异——以湖北、江苏的实证调查为例
2016年
城镇化中的人性需求决定了农村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层次性差异。低龄老人因仍具有劳动能力,子女进城后,他们可以自己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感情需求,也可以从继续生产、抚养孙辈等劳动中满足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高龄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不能创造价值,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不再重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感情需求等低级需求成为其优势需求。子女进城后因空间上的疏离与物质上的贫乏而无法在家庭内部实现对高龄老人的反馈式养老。因此,高龄老人的低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成为当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养老的最为重要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政府、市场、社会与家庭等多主体联动,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贺海波
关键词:城镇化人性需求高龄老人农村养老问题
实证主义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实证主义具有重视事实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其发展规律的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代,这种精神首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被引入中国,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证主义利用和改造成为法学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实证主义成为中国管理学中情感逻辑的有效补充,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方法,与史学的融合与排异,都体现着实证主义与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关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与中国社会科学当前仍需要积累经验的角度分析,实证主义对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将仍是不可或缺的。
贺磊贺海波
关键词:实证主义中国社会科学
精准扶贫中的国家治理能力分析--以陕西M县精准扶贫实践为例被引量:13
2016年
社会中心论的国家治理能力是指代表统治阶级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能力;国家中心论的国家治理能力则是指国家贯彻和实现自身意志的能力。当前的精准扶贫实践中,国家治理能力更多是指向国家管理内部,通过渗透社会,自主贯彻和实现自身目标和意志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国家内部的统领能力、国家对社会的认证能力与规管能力、国家的再分配能力与整合能力等。陕西M县的精准扶贫,在政治动员与检查考核中增强了国家的统领能力;在制定市县劳动收入的统一标准、严格村庄民主评议、建构县乡两级干部双重交叉协作机制中,增强了国家的认证能力与规管能力;在资源再分配中,回应了贫困群体的利益偏好,增强了国家的再分配能力和整合能力。整体而言,在精准扶贫中,国家治理能力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但要想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健康持续增长,就要进一步处理好政治与行政的关系,提高对社会的规管能力和增强对农民的教育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贺海波
多重困境与破解之道:乡镇干部的前途分析——以河南W县K镇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当前乡镇干部陷落在工资休假与待遇低、晋升机会稀缺、权责不对等、形象不断矮化、忽略了家庭和亲人、缺乏成就感与存在感等六重困境之中,每重困境背后都存在不同的结构性原因。河南W县的实践打破了乡镇干部的部分困境。乡镇干部的困境与国家、县和村民等主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乡镇干部的前途在于改善四个主体的互动形态,重构主体间性关系:乡镇干部真正为村民办实事好事、解决村民的具体困难,就可改善在村民中的形象;通过调整权责关系、创新党建和党员干部提拔机制等,就可在县乡干部间建构起发展共同体;乡镇干部创造性工作,促进国家顺利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国内均衡发展,从而化解导致乡镇干部陷入困境的结构性因素,乡镇干部就可以摆脱六重困境。
贺海波
关键词:乡镇干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