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斌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假体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关节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型胶原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样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软骨
  • 2篇软骨细胞
  • 2篇膝关节
  • 2篇膝关节假体
  • 2篇胶原
  • 2篇胶原支架
  • 2篇骨细胞
  • 2篇关节假体

机构

  • 7篇山东大学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李斌
  • 5篇张伟
  • 4篇孙水
  • 3篇王健
  • 2篇孙西涛
  • 2篇满振涛
  • 2篇曲华正
  • 1篇吴帅
  • 1篇刘青春
  • 1篇王先泉
  • 1篇蒋振松
  • 1篇牛光峰
  • 1篇崔新刚
  • 1篇孙建民
  • 1篇李伟
  • 1篇李涛
  • 1篇杨光
  • 1篇陈辉
  • 1篇王乃国
  • 1篇林涛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双锥面螺旋臼假体置换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24例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在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全髋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4例(39髋),男8例(14髋),女性16例(25髋);年龄32-64岁,平均49.2岁;病程4-15年,平均8.5年。所有病例均采用Bicon-plus Zweymüller螺旋臼假体进行置换,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围置换期并发症;X射线平片观察髋臼假体位置。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2个月,平均37.5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出现小腿腓肠肌静脉血栓,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髋臼稳定,关节活动度增加。双髋关节正位片及术侧髋关节侧位片显示,假体与骨组织整合良好,假体周围无透亮线,髋臼假体无松动,股骨假体无下沉。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33.5(17-46)分提高到置换后3个月的平均86.5(79-96)分。未出现脱位、骨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Zweymüller双锥面螺旋臼适用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全髋置换者,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曲华正张伟孙水刘青春李斌孙西涛
关键词:螺旋臼类风湿性关节炎全髋人工关节置换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椎管减压加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期效果。[方法]分析自2008~2011年65例单独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初期随访结果,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腰椎手术疗效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有无Wallis动态固定系统相关并发症及疗效。[结果]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前1 d、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改善明显,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置物移位、邻近节段退变加重。[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或结合固定融合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简便安全,初期随访疗效良好,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增加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李斌牛光峰孙建民蒋振松崔新刚杨超群王乃国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变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置入治疗膝关节病62例
2009年
目的:观察采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62例(74膝),男36例(41膝),女26例(33膝);年龄52~79岁,平均61.5岁;左侧28例,右侧22例,双侧12例。其中骨性关节炎3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1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所有患者均选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进行置换,且为首次置换,未置换髌骨。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62例(74膝)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22个月。病例刀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和明显关节血肿。2例术后3d出现下肢肿胀,经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轻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和拜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10d后肿胀消退。62例患者术后疼痛解除,功能明显改善。置换前HSS评分为34~58分,平均44.99分;置换后69~98分,平均88.78分,其中优45例(55膝),良16例(18膝),可1例,优良率98%。X射线平片未发现存在假体周围的X射线透亮区,亦未发现假体脱位征象。结论:选用旋转平台膝关节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病手术简便,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李斌张伟孙水曲华正孙西涛
关键词:膝关节关节成形术关节假体
胶原支架复合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模拟的微重力培养被引量:6
2010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的方法包括体外高密度微团培养、体外单层细胞培养、体外三维支架环境诱导、与软骨细胞体外共培养诱导和基因转染诱导培养等。目的:验证模拟微重力条件下诱导后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Ⅰ、Ⅱ型胶原支架上黏附、伸展和增殖情况。方法: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按加入诱导条件不同分为2组:实验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诱导)组、空白对照组。3周后分别作MTT比色试验、糖胺聚糖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诱导后的实验组细胞分别种植于Ⅰ、Ⅱ型胶原支架,分为4组培养:复合Ⅱ型胶原支架静置培养、复合Ⅱ型胶原支架模拟微重力培养组、复合Ⅰ型胶原支架静置培养、复合Ⅰ型胶原支架模拟微重力培养组,1周后作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染色。结果与结论:实验组MTT吸光度值和糖胺聚糖水平检测结果均大于空白对照组,且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染色显示,Ⅱ型胶原支架复合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Ⅰ型胶原支架;模拟微重力培养条件下胶原支架复合细胞的数量明显高于静置培养组。结果说明微重力培养环境有利于高密度细胞的黏附、增殖,有利于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为维系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作为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支架材料Ⅱ型胶原支架优于Ⅰ型胶原。
陈辉李斌王健李涛张伟林涛杨光满振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模拟微重力
布比卡因局部注射全膝关节置换者:镇痛效果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2
2010年
背景:为缓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目前临床上常用静脉留置镇痛泵,口服或静脉应用止痛药物等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置换后疼痛,但静脉镇痛泵和口服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影响患者置换后的功能锻炼,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目的:探讨手术区局部注射布比卡因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11-01/2009-12-3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关节外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168例(218膝),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于术区周围多点注射布比卡因(成分:0.75%布比卡因10mL+肾上腺素0.1mg+生理盐水20mL);对照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不作局部镇痛处理。两组患者置换后均配用静脉留置镇痛泵,持续使用50h。通过评估置换前、置换后患膝静止和活动时的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与结论:干预组置换后4,8,12h,患膝静止时和活动时目测类比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3个月干预组膝关节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置换后有4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6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对照组置换后有11例需要口服曲马多缓释片,9例仅用静脉止痛泵就能控制疼痛,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关节周围广泛注射布比卡因,可明显缓解置换后早期疼痛,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期锻炼康复,对近期疗效无不良影响。
满振涛李伟张伟孙水王健王先泉李斌
关键词:布比卡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假体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胶原支架的生物反应器培养
目的 目前关节退行性变和各种创伤、运动损伤造成的软骨损伤逐日增多,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关节软骨主要是由软骨细胞和周围的外基质组成的无血管组织,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弱,并且以往常用的关节软骨钻...
李斌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体外微团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软骨细胞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诱导形成软骨细胞的方法,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按加入诱导条件不同分为四组:A组:TGF-β1+bFGF;B组:TGF-β1+IGF-Ⅰ;C组:TGF-β1;D组:空白对照组。3周后分别做四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比色试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A、B、C三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MTT吸光度值和GAG含量检测结果均为:A组>C组>D组,B组>C组>D组,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兔BMSCs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诱导成软骨细胞,TGF-β1和IGF-Ⅰ、bFGF在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和增殖时起协同作用。
李斌张伟王健孙水吴帅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