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飞

作品数:6 被引量:52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能源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电气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发电
  • 2篇电网
  • 2篇电网规划
  • 2篇分布式发电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电价
  • 1篇电源规划
  • 1篇多目标
  • 1篇多目标规划
  • 1篇有权
  • 1篇实施效果评价
  • 1篇所有权
  • 1篇配电
  • 1篇配电网
  • 1篇配电网规划
  • 1篇最优潮流
  • 1篇理想解
  • 1篇理想解法
  • 1篇阶梯电价

机构

  • 6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6篇曾鸣
  • 6篇周飞
  • 2篇李娜
  • 2篇刘超
  • 1篇薛松
  • 1篇张鲲
  • 1篇陈英杰
  • 1篇刘洋
  • 1篇邹晖
  • 1篇刘宏志
  • 1篇吴建宏
  • 1篇赵建华
  • 1篇杜楠

传媒

  • 3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华东电力
  • 1篇电网技术
  • 1篇科技和产业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基于多目标静态模糊模型的分布式电源规划被引量:44
2013年
提出静态模糊多目标模型。对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generation,DG)在输配电系统的选址定容和技术比重进行优化。模型对包括经济属性、技术属性以及环境属性在内的冲突性及竞争性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其中,经济目标函数是分布式发电商售电取得的利润,并考虑了DG的边际收益;技术目标函数是技术参数超出技术标准范围的风险值加权总和的最小化;环境目标函数是污染排放物的最小化。提出的DG规划框架考虑了6种分布式技术的特性,并利用模糊数来研究系统的不确定性,包括负荷需求、电力价格、DG运行成本以及投资成本,并通过IEEE37节点算例验证该规划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曾鸣杜楠张鲲周飞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多目标规划
面向低碳经济的新型电网规划工作模式与关键机制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十二五"期间,低碳、节能、新能源接入等要求的出现为新一轮的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未来电网规划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当前电网规划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未来电网规划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基于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以管理理念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科学方法为支持,强化协调机制和动态管理的优化电网规划工作模式,从而为电网企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规划与决策提供新的思路。
曾鸣刘超李娜周飞
关键词:电网规划
基于SFE模型的风力发电与储能设备结合的经济效益分析
2013年
由于风力可用率与负荷呈负相关而风电电价与负荷呈正相关,导致风电的市场价值比其他发电技术的电价更低。为了缓解这一情况,提出通过使用储能设备,灵活控制风力发电量的售电时机,以提高风电电价,增加风力发电商收益。基于SFE模型建立了风力发电商使用储能设备的收益模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储能设备能够显著提高风电电价,通过敏感性分析指出储能设备的效率对风力发电商的收益影响。
曾鸣邹晖周飞陈英杰李娜
关键词:风力发电储能设备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的居民阶梯电价实施效果评价被引量:5
2012年
为测评居民阶梯电价实施后的效果,基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从供电侧、用户侧和社会三方面构建多层次的阶梯电价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关联度和理想解法综合评价居民阶梯电价方案的实施效果,并通过试点地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吴建宏曾鸣刘宏志刘超周飞
关键词:居民阶梯电价理想解法
分布式发电所有权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
2013年
分布式发电(DG)在配电扩容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传统的电网规划未考虑DG带来的潜在效益,这阻碍了配电网辅助服务的开展。在考虑DG并网的潜在效益基础上,基于多年多期最优潮流法建立了两种所有权情况下电网公司对DG选址定容的优化模型,通过分析既有电网下新增DG的最优并网容量,研究了DG所有权对配电网规划的影响。实例应用结果表明,电网公司有DG所有权的情况下DG的渗透率更高,电网公司对DG的管理更具有主动性和高效性。
曾鸣周飞钟琼雄薛松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所有权配电网规划
基于可避免购电成本的持续负荷转移成本有效性分析
2012年
为使实时电价制度下电力供应紧缺时用户可通过可中断负荷合同自觉选择中断用电,避免一定的购电成本,建立了基于可避免成本的总购电成本模型,考虑了可再生能源投资标准约束和输配电容量约束对可避免成本估算的影响,提出逐时可避免成本影响下的持续负荷转移的成本有效性分析模型及年可避免购电成本的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持续负荷转移实现的成本效益。
赵建华刘洋周飞曾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