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倩倩

作品数:5 被引量:71H指数:3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石笋
  • 2篇突变
  • 2篇突变分析
  • 2篇小冰期
  • 2篇开元
  • 2篇冰期
  • 1篇洞穴滴水
  • 1篇石笋微层
  • 1篇暖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环境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变化
  • 1篇中世纪暖期
  • 1篇微量元素
  • 1篇稳定程度
  • 1篇夏季
  • 1篇夏季降水
  • 1篇环境变化

机构

  • 5篇鲁东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马倩倩
  • 4篇王庆
  • 4篇王常山
  • 2篇战超
  • 2篇王红艳
  • 2篇周厚云
  • 2篇夏艳玲
  • 2篇程珂
  • 2篇迟宏
  • 1篇柳英慧
  • 1篇王燕飞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理科学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最近千年来山东半岛西部气候环境变化的石笋微层厚度记录被引量:2
2015年
ky1石笋采自位于暖温带东亚季风影响下的山东半岛西部开元洞,自顶部到距顶42.769mm处发育有连续沉积的678个微层,均为典型的透光年纹层。在高精度U-230 Th测年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年纹层的连续计数,确定第1、678纹层的沉积年代分别为1217AD、1894AD,即ky1石笋上部微层的沉积时间为1217—1894AD,恰好涵盖中世纪暖期后期和小冰期。根据微层厚度及δ18 O比值测试结果,在1217—1894AD的678年中,ky1石笋微层的厚度变化和厚度的波动程度变化均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且与同期夏季风强度、降水量及其波动程度变化同步。其中,微层厚度与夏季风强度、降水量本身呈负相关,微层厚度高值期对应夏季风微弱—偏干期,而低值期对应夏季风强烈—偏湿期。另一方面,微层厚度与夏季风强度、降水量的波动程度呈正相关,微层厚度高值期对应夏季风强度、降水量的高波动期,而低值期对应夏季风强度、降水量的低波动期。因此,除与气候因子本身变化有关外,开元洞石笋微层厚度变化还与气候的稳定程度有关。在暖温带东亚季风区沿海,小冰期与中世纪暖期的气候差异,除了表现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以外,还表现为气候稳定程度的显著降低。
王庆周厚云程珂迟宏王红艳王常山马倩倩
关键词:小冰期
山东半岛九天洞洞穴滴水微量元素季节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意义研究
岩溶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是记录地质历史时期陆地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档案,其中尤以石笋最为古气候环境研究者所重视。随着石笋重建古气候研究越来越深入,替代指标越来越丰富,科学家也开始认识到其环境指示意义可能还存在不确定性或多解性...
马倩倩
关键词:洞穴滴水微量元素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最近50年来山东地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6
2014年
利用山东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以及同期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分析法以及Mann.Whitney.Pettitt(MWP)法等方法,对最近50a来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及其占全年降水比例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近50a来,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但有显著的阶段性。其中,沿海地区变化幅度小于内陆,其阶段转换和突变也早于内陆,内陆中山区又早于平原。沿海地区夏季降水占年降水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无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现象;而内陆地区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和突变现象,其中山地与平原问又有差异。分析表明,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同期东亚夏季风、南方涛动和北极涛动之间有显著的响应关系,但在沿海与内陆、山地与平原之间存在差异。
王庆马倩倩夏艳玲王常山王燕飞战超
关键词:降水变化突变分析影响因素
最近千年来山东半岛西部气候环境变化的石笋δ^(18)O、δ^(13)C记录(Ⅰ)被引量:7
2015年
Ky1石笋采自山东半岛西部的开元洞,沿生长轴方向长度75mm。在高精度U-230 Th测年基础上,通过年纹层连续计数和平均沉积速率内插/外推相结合的定年方法,确定Ky1石笋生长于892—1894AD的1 000年间。在沿石笋生长轴采集的583个样品中,选择303个进行了δ18 O、δ13 C测试,平均分辨率约为3年。结果显示,最近1000年来Ky1石笋的δ18 O比值变化呈现明显阶段性,显示与小冰期(LIA)和中世纪暖期(MWP)对应的数百年尺度波动。根据δ18 O记录,山东半岛在1482AD前后发生与MWP/LIA转换对应的气候突变,1 482AD前相当于夏季风强烈、降水较多的中世纪暖期,1482AD后则为夏季风微弱、降水较少的小冰期,以1609AD夏季风最弱。Ky1石笋的δ13 C比值变化,也由与MWP、LIA相当的两个阶段构成,其间也存在突变关系。比较而言,δ13 C变化要比δ18 O显著平缓,而且LIA后期以来二者变化明显不同步。最近1 000年来,与MWP/LIA对应的气候突变相当于明朝中期;就各个朝代内部的气候变化趋势而言,不同朝代之间不尽相同;不同朝代之间的更替期均大致与MWP、LIA内部的次级气候突变时期对应。因此,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内部的次级气候波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比千年尺度上最剧烈的MWP/LIA突变本身更显著。另一方面,洞穴所在山地的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其与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着洞穴所在山地的植被的C3/C4植物构成及土壤性质,从而影响到石笋δ13 C比值。从892—1318AD,土地利用对山地植被构成、土壤特征的影响程度尚不及气候变化;1318—1479AD,已达到或超过小幅度的气候变化;1483—1779AD,达到或超过大幅度的气候变化;1779—1894AD,土地利用程度趋于稳定,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则又相对凸显。
王庆周厚云迟宏程珂王红艳马倩倩王常山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小冰期
1961~2011年山东地区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及突变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利用山东地区17个气象站1961 ~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1年山东地区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平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2℃/10a、0.17℃/10a和0.33℃/10a,年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温度的上升幅度,山东地区气候变暖主要体现在年最低温度的升高上.近50年来山东地区气温变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不是单调递增.山东地区增温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内,各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增温性突变.山东地区气候变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龙口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最为明显的是日照地区;龙口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较为显著.
王常山王庆夏艳玲柳英慧战超马倩倩
关键词:气温变化突变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