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穴位
  • 2篇穴位埋线
  • 2篇埋线
  • 1篇穴位埋线疗法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痛经
  • 1篇十七椎
  • 1篇痛经
  • 1篇中脘
  • 1篇足三里
  • 1篇黏膜
  • 1篇胃俞
  • 1篇胃黏膜
  • 1篇疗效
  • 1篇疗效研究
  • 1篇临床疗效
  • 1篇临床疗效研究
  • 1篇埋线疗法
  • 1篇大鼠胃黏膜

机构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2篇陈淑贤
  • 1篇黄康柏
  • 1篇刘芳
  • 1篇唐纯志
  • 1篇李素荷
  • 1篇黄春荣
  • 1篇黄德裕

传媒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年份

  • 2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穴位埋线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研究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在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时发生的经前、经期、经后小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可伴有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恶心呕吐、肛门坠胀等,严重者需卧床休息...
陈淑贤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穴位埋线疗法十七椎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后3组采用20 mmol/L去氧胆酸钠、0.5~1.0 g/L氨水、0.5 g/L吲哚美辛和体积分数40%酒精等综合方法复制大鼠CAG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埋线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胃液量、胃液游离酸、总酸度、总酸排量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病理形态。【结果】治疗结束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和埋线组的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总酸排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埋线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CAG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有关。
李素荷黄德裕唐纯志黄康柏刘芳黄春荣陈淑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