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亚旭

作品数:102 被引量:468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 7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肿瘤
  • 16篇肠癌
  • 15篇细胞
  • 14篇直肠
  • 11篇结肠
  • 10篇肠肿瘤
  • 9篇手术
  • 9篇胃癌
  • 9篇化疗
  • 9篇基因
  • 9篇处方
  • 8篇直肠癌
  • 8篇外科
  • 8篇肠道
  • 7篇切除
  • 7篇疗效
  • 7篇结直肠
  • 6篇教学
  • 5篇胰岛
  • 5篇切除术

机构

  • 34篇第三军医大学...
  • 3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1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市黄河医...
  • 1篇北京市药品检...
  • 1篇北京邮电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青海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四中...
  • 1篇天津市公安医...
  • 1篇合川区人民医...
  • 1篇北京中日友好...

作者

  • 98篇王亚旭
  • 24篇刘宝华
  • 20篇王璞
  • 13篇王嘉伦
  • 13篇王聿成
  • 12篇王代科
  • 8篇张连阳
  • 8篇张胜本
  • 7篇曾令海
  • 7篇谢凯
  • 6篇顾海涛
  • 6篇王继见
  • 6篇金世龙
  • 6篇李洋
  • 6篇毕德利
  • 6篇张灵敏
  • 6篇文亚渊
  • 6篇王仁云
  • 5篇朱代华
  • 4篇舒宁波

传媒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现代医药卫生
  • 4篇中国普通外科...
  • 4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中医药导报
  • 3篇国际肿瘤学杂...
  • 3篇中国医药科学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云南中医学院...
  • 2篇重庆医学
  • 2篇大肠肛门病外...
  • 2篇普外基础与临...
  • 2篇世界中医药
  • 2篇西部中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12篇2015
  • 8篇2014
  • 1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8篇2001
  • 3篇2000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粘膜下血管瘤6例手术治疗体会
1999年
胃粘膜下血管瘤是一种极少见胃部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殊性,部分伴有体表血管瘤,可导致较凶险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但其术前正确诊断却极为困难。本文报告了我院1967~1997年6例胃粘膜下血管瘤病例,并对其手术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例,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7岁,以呕血,黑便30分钟~3年就诊,发病前上腹无规律隐痛伴饱胀、反酸2例,另4例无任何不适。1例因消化道出血先在外院就诊,
罗军王亚旭
关键词:血管病外科手术
不同剂量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进展期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和外显子11及9突变病人对高剂量伊马替尼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ISC Proceedings、ScienceDirect数据库、OVID数据库等,应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合计2 729例病人,各试验间具有基线可比性。Meta分析结果示:高剂量组800 mg/d与标准剂量组400 mg/d相比,并不能明显提高患者总生存率;高剂量组800 mg/d对外显子9突变病人与外显子11突变病人相比可显著提高其总生存率(P<0.0001)。结论:对于进展期GIST病人,伊马替尼标准治疗剂量为400 mg/d,但对于外显子9突变病人推荐使用高剂量伊马替尼800 mg/d。
刘小虎王亚旭龙腾晏佳毕德利马东华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伊马替尼META-分析
外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特定外科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接受正规、高水平的临床训练。自1998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随之其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在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中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及较高的临床科研水平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曾令海谢凯王亚旭
关键词:导师外科专业学位
CTLA4Ig基因在延长大鼠移植胰岛存活中的作用
2000年
金世龙顾红光王亚旭刘宝华文亚渊王仁云王东何培生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移植CTLA4IG基因
温热、高渗液、化疗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体外作用被引量:8
1994年
本实验观察了温热、高渗液、化疗药物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细胞毒作用以及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癌细胞的克隆形成率逐步降低;单纯加温43℃、30分钟,不能杀死全部胃癌细胞;加温联合高渗液(7.5%NaCl)和/或丝裂霉素C(MMC)有明显的抗癌协同作用,三者联合应用,在41℃、30分钟即可杀死全部胃癌细胞;温热与5-氟脲嘧啶无抗癌协同作用。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温热作用的部位是在细胞质膜。本实验为持续性腹腔温热灌注治疗胃癌的腹膜种植(转移)提供了实验依据。
王亚旭王代科刘宝华
关键词:高渗液MGC-803人胃癌细胞株体外作用化疗克隆形成率
RGD肽修饰的相变型纳米粒联合低强度聚焦超声对胃癌的体内外寻靶及显像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制备RGD肽修饰的载全氟己烷(PFH)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粒(RGD-PFH-NPs),考察其基本特性、体内外靶向性,并联合低能量聚焦超声(LIFU)进行体内外超声成像。方法通过双乳化法和碳二亚胺法制备靶向纳米粒RGD-PFH-NPs;观察其形态和分布,测量其粒径、电位、连接率;考察其体外热致相变、LIFU致相变能力和体内外超声造影成像功能;通过靶向组和非靶向组观察纳米粒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和荷瘤裸鼠肿瘤组织的靶向性。结果制备的样品为乳白色混悬液,光镜和透射电镜下为球形,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粒径(259.3±42.6)nm,Zeta电位(-17.6±5.4)mV,RGD肽连接率为89.13%;70℃水浴及LIFU辐照下RGD-PFH-NPs均能发生明显相变,体内外二维超声模式和造影增强模式下均有良好的造影成像功能;靶向RGD-PFH-NPs组和非靶向PFH-NPs组与MGC803细胞结合率分别为82.59%、2.96%;肿瘤组织中靶向RGD-PFH-NPs组的纳米粒累积显著高于非靶向PFH-NPs组(P<0.05)。结论制备出的胃癌靶向相变型纳米粒RGD-PFH-NPs具有良好超声造影成像功能,对人胃癌细胞MGC803及胃癌组织有明显的靶向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胃癌超声靶向造影剂。
刘章露曦王亚旭郝兰周世骥
关键词:胃癌纳米粒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静脉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短期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静脉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62例,随机分为静脉化疗组29例和HIFU联合静脉化疗组(联合治疗组)33例,测量两组治疗前后病灶大小评价其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及NK细胞表达水平并对比分析对HIFU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化疗第4、6周期后联合治疗组病灶总直径分别为(13.012±4.004)cm、(12.319±2.298)cm,较静脉化疗组[(19.624±4.697)cm、(21.756±5.237)cm]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总体有效23例,静脉化疗组有效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HIFU治疗后NK细胞、CD3+及CD4+百分率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CD8+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U联合静脉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效果优于单纯静脉化疗,且HIFU治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顾海涛王继见王亚旭朱代华李洋朱鹏丁雄
关键词:高强度聚焦超声肝转移疗效
5-碘代杀结核菌素对HT-29细胞DLC-1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5-碘代杀结核菌素(5-iodotubercidin,ITU)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株增殖凋亡及DLC-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0.1、0.5、1、2、4、6、8、10μmol/L)ITU作用于HT-29细胞48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HT-29细胞的增殖活性;ITU(0、2、4、6μmol/L)作用于HT-29细胞48 h,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凋亡率;ITU(0、2、4、6μmol/L)作用于HT-29细胞48 h,亚硫酸氢盐克隆测序法(BSP)检测DLC-1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情况;同上的处理细胞的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癌缺失基因-1(deleted in liver cancer-1,DLC-1)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DLC-1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1ITU可明显抑制HT-29细胞活力,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抑制细胞活力的作用越强(P<0.05),以6μmol/L组对HT-29细胞影响最大,IC50=(5.92±0.62)μmol/L。2分别以0、2、4、6μmol/L ITU作用于HT-29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凋亡率,分别为(9.56±2.21)%、(22.18±3.16)%、(34.23±3.16)%、(40.50±3.16)%,表明随着ITU浓度增加,对HT-29细胞的促凋亡作用越强。3经0、2、4、6μmol/L ITU处理后DLC-1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甲基化率分别为91.67%、75.00%、61.67%、43.33%,表明ITU可以引起DL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降低。4在HT-29细胞中可检测到少量DL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相同条件经0、2、4、6μmol/L ITU处理细胞后检测显示DLC-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加,并随浓度增长,mRNA及蛋白表达随之增加。结论 ITU可抑制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促进HT-29细胞凋亡,而这种抑制增殖作用可能和ITU降低DL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而诱导DLC-1基因上调有关。
张灵敏王亚旭谢凯曾令海李权
关键词:甲基化结直肠肿瘤
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44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晚期患者的相关资料,按RECIST 1.1版进行疗效评价。患者均接受起始剂量为400 mg/d的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的生存统计;Cox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4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4例(9.1%)完全缓解,27例(61.4%)部分缓解,10例(20.2%)疾病稳定,3例(6.8%)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70.5%。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5个月(95%可信区间:23.8~46.2);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93.1、88.0%及73.3%。原发部位、肿瘤直径、核分裂数是影响PFS的独立因素,原发部位、肿瘤直径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可以通过口服伊马替尼治疗获益。原发部位、肿瘤直径、核分裂数是影响晚期胃肠间质瘤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
彭光勇王亚旭唐云昊Bahadur MA
关键词:间皮瘤胃肠肿瘤抗肿瘤药预后
胃癌根治术联合多西他赛及卡培他滨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2020年
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实施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科室8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胃癌根治术)与观察组(胃癌根治术+多西他赛+卡培他滨),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疗效对比,观察组(90.48%)高于对照组(61.90%)(P<0.05)。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应用,对患者整体疗效有显著提升作用,值得推广。
杨炫坤晏佳姜雅慧王亚旭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胃癌根治术多西他赛卡培他滨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