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韩建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影像
  • 4篇影像学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加权
  • 2篇弥散加权成像
  • 2篇加权成像
  • 2篇分子
  • 2篇分子影像
  • 2篇分子影像学
  • 2篇肠癌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超声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对比剂
  • 1篇新辅助放化疗

机构

  • 5篇海南医学院
  • 3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江西省中医院
  • 1篇达州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李韩建
  • 5篇涂蓉
  • 2篇尤晓光
  • 2篇万江花
  • 2篇刘旭东
  • 1篇李园园
  • 1篇吴嗣泽
  • 1篇李小华
  • 1篇朱志清
  • 1篇林小弟
  • 1篇苑克慧
  • 1篇李继振
  • 1篇王芳
  • 1篇潘为民
  • 1篇王小龙

传媒

  • 3篇功能与分子医...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对MR用实验裸鼠重复麻醉效果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麻醉药物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在重复麻醉条件下对裸鼠的麻醉效果,研究药物的最佳麻醉剂量以适于磁共振(MR)扫描。方法随机将11只裸鼠按照注射药物和剂量的不同分作5组(H1-H5组)。H1:水合氯醛0.0375ml/10g组;H2:戊巴比妥37.5mg/kg组;H3:戊巴比妥50mg/kg组;H4:戊巴比妥62.5mg/kg组;H5:混合组(水合氯醛0.04ml/10g、戊巴比妥钠50mg/kg)。除混合组每组3只外,其余每组2只。每只小鼠不同时间点重复腹腔麻醉,观察记录麻醉后各项麻醉效果指标。结果水合氯醛和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有着不同的麻醉效果,水合氯醛0.0375ml/10g组在注射麻药后的0~18h,小鼠深麻平均时间大概在27.5~60.0min,24h后深麻时间明显延长,接近120min,并且容易死亡;戊巴比妥组重复时间注射麻醉效果均比较稳定,50mg/kg组和62.5mg/kg组深麻期在6~42min间,均未见死亡个例。结论 50mg/kg和62.5mg/kg的戊巴比妥钠麻醉效果相对稳定,后者深麻时间更长,这两个剂量组均可用于磁共振扫描的重复麻醉;而水合氯醛不适宜小鼠的重复麻醉。
李韩建尤晓光涂蓉
关键词: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麻醉MRI
不同弥散加权成像感兴趣区ADC值对直肠癌疗效的评估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弥散加权成像(DWI)感兴趣区(RO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评估直肠癌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58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均采用新辅助放化疗(NCRT)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行磁共振(MRI)检查,DWI序列b=1000,以多个小样本法、最大层面法和整体容积法测量ADC值。比较各组不同测量方法ADC值差异,分析不同ROI法ADC值对直肠癌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治疗前多个小样本法测得ADC值低于最大层面法和整体容积法,三种方法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多个小样本法测得ADC值高于最大层面法和整体容积法,三种方法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种ROI法测量ADC值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病理完全缓解(pCR)组、未完全缓解(non-pCR)组及肿瘤退缩分级(TRG)缓解组、TRG未缓解患者三种ROI法测量ADC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组患者三种ROI法测量ADC值均明显高于non-pCR组,TRG缓解组患者三种ROI法测量ADC值均明显高于TRG未缓解(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整体容积法对pCR标准和TRG标准的NCRT疗效负相关性最好(r=-0.557,-0.564,P<0.05);多个小样本法和最大层面法对pCR标准和TRG标准的NCRT疗效均有负相关性(P<0.05)。pCR评价标准下,整体容积法、最大层面法、多个小样本法的AUC为0.816、0.781、0.721,敏感度为89.67%、85.82%、76.29%,特异度为82.60%、79.58%、84.33%。TRG评价标准下AUC为0.804、0.767、0.719,敏感度为87.12%、84.30%、74.24%,特异度为81.17%、76.53%、81.19%。结论不同ROI勾画法测量ADC值均可评估直肠癌NCRT疗效,而整体容积法ADC值对评估直肠癌疗效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具优势。
苏兰芳李韩建万江花刘旭东
关键词:直肠癌弥散加权成像感兴趣区表观扩散系数新辅助放化疗
磁共振靶向对比剂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被引量:4
2012年
磁共振(MR)靶向对比剂,称MR分子探针,是在现有非靶向性对比剂的基础上,开发的能够显示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特异性靶分子的对比剂,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疾病,以及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分子水平的信息.MRI的分辨率己达到微米级,可同时获得解剖、生理和分子生物学信息,这正是核医学、光学成像所欠缺的,但与PET显像相比,MRI的敏感性较低,因此,MR分子成像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涂蓉李韩建尤晓光
关键词:磁共振靶向对比剂分子影像学分子探针
颈动脉CTA和超声在动脉斑块和狭窄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点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究颈动脉CTA和超声在动脉斑块和狭窄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就诊的颈动脉斑块和狭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及CTA检查,分别比较两种方法判断斑块性质和狭窄情况的准确度,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80例患者共160条颈动脉,两种方法斑块诊断阳性率均为68.75%,一致性为100%,两种方法对于软斑块及混合斑块性质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钙化斑块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及CTA对于易损斑块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0.00%、36.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于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彩超及CTA在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狭窄程度方面互有优势,合理应用两种检测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李韩建陈春美徐钐王小龙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动脉斑块动脉狭窄
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医学影像成像与诊断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由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于1992年最早提出[1]。分子影像学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体内生物学过程进行描述和测量,它利用现有的一些医学影像技术。
李韩建涂蓉潘为民
关键词:分子影像VEGF肿瘤
C60-IONP-GE11纳米粒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成像及光动力学研究
2022年
目的:构建多功能MRI对比剂C60-IONP-GE11,研究其体外细胞磁共振靶向成像效果及光动力学治疗效果。方法:免疫荧光染色验证EGFR高表达肿瘤细胞株;体外磁共振成像观察靶向组对比剂C60-IONP-GE11和非靶向组对比剂C60-IONP-RP的成像效果,普鲁氏蓝染色观察对比剂分布情况;CCK8法检测C60-IONP-GE11的细胞毒性;光动力学实验设置单纯激光组、C60-IONP-GE11无激光组、非靶向对比剂+激光组和实验组靶向对比剂C60-IONP-GE11+激光组4个处理组,相应处理后CCK8测其细胞存活率,活性氧检测实验观察不同组ROS产生水平,ImageJ半定量分析ROS荧光水平。结果: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证实MD-MBA-231细胞膜上大量表达EGFR;C60-IONP-GE11体外MRI靶向实验可见T_(2)WI呈负性强化,且T_(2)WI信号随着靶向对比剂浓度增加而降低,线性回归方程为Y=145.898-30.269*X,R2=0.862;普鲁士蓝染色发现C60-IONP-GE11实验组可使MD-MBA-231细胞膜区明显蓝染,而非靶向对照组不能;体外毒性实验发现C60-IONP-GE11无明显细胞毒性;C60-IONP-GE11体外光动力学杀伤乳腺癌细胞,细胞存活率仅为(22.79±4.84)%,并可见细胞内大量活性氧生成,活性氧水平随C60-IONP-GE11浓度增加而增多。结论:C60-IONP-GE11多功能MR对比剂具有体外靶向乳腺癌细胞MR成像功能,几乎无毒,外加激光可靶向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具有MRI成像及PDT治疗作用。
符舒琦涂蓉刘梦婵洪雅敏李韩建尤晓光
关键词:富勒烯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光化学疗法
磁共振成像中T_(2)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序列预测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MRI)中T_(2)加权成像(T_(2)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参数对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64例直肠癌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52例)和非转移组(112例)。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治疗前行T_(2)WI和DWI序列扫描,获得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等检查参数,同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资料,以及肿瘤最大径、肿瘤类型、分化程度、T分期及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T_(2)WI和DWI序列检查参数,分析联合应用T_(2)WI和DWI对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非转移组患者的肿瘤低分化程度、T3、T4期患者占比显著低于转移组(χ^(2)=35.166,χ^(2)=14.752;P<0.05),K^(trans)值显著低于转移组(t=5.039,P<0.05),ADC值显著高于转移组(t=7.624,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K^(trans)与ADC单独及其联合诊断参数对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0.812和0.868;K^(trans)、ADC联合预测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为0.804,特异度为0.846,准确率为0.817,Kappa值为0.6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K^(trans)值及ADC是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03,OR=1.432,OR=1.342,OR=2.733;P<0.05)。结论:MRI是直肠癌患者优良的检查手段,其中T_(2)WI和DWI的扫描参数K^(trans)、ADC可作为临床预测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苏兰芳王芳李韩建陈春美万江花刘旭东刘丽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检出率的比较影像学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比较超声(US)、CT、MRI在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同时做过US、CT、MRI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影像表现,以临床影像综合诊断为参考标准,将其分为脂肪肝组(41例)和非脂肪肝组(88例),以比较两组分别用US、CT、MRI 3种检查方法对肝内局灶性病变数目的检出率。结果US对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2.50%、70.97%(P=0.003);CT对两组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70%、85.71%(P=0.002);MRI对两组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8.75%、87.56%(P=0.780)。结论MRI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受脂肪肝背景的影响,而US和CT在脂肪肝背景下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均受到影响。
李园园吴嗣泽李继振朱志清苑克慧林小弟李小华李韩建涂蓉
关键词:脂肪肝肝局灶性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