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美
- 作品数:27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攻关项目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诱导后加入丹参酮ⅡA体外定向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被引量:10
- 2012年
- 背景:采用中药作为诱导剂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是否会有效果呢?目的:验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诱导后加入中药丹参酮ⅡA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效应。方法:采用Percoll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丹参酮ⅡA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全反式维甲酸无血清培养基诱导液及不进行诱导的细胞做为对照。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稳定表达间质细胞特异性的标记物CD44,表达阳性率为(91.00±1.58)%,但不表达CD34、CD45,流式细胞学检测其纯度高达95.5%。②诱导分化后经扫描电镜检测可观察到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导性烯醇化酶,神经元特导性烯醇化酶阳性率为(75.60±2.31)%,Nestin呈一过性表达增加后随着诱导时间延长逐渐减低至阴性,不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说明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预诱导后加入丹参酮ⅡA能高效地定向诱导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 李玉美余德立刘来兵余资江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差速贴壁
- 依达拉奉体外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对中枢神经损伤等造成的功能丧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具有其他细胞来源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理想的细胞来源之一...
- 李玉美余资江康朝胜何宇红余彦戈果朱俊德肖朝伦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海马CA3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
- 脑血管病是目前人类的三大死因之一,因此积极寻找脑缺血损伤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对小鼠海马CA3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影响。通过Y型迷宫筛选100只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
- 令狐艳余资江李玉美肖朝伦孙宝飞
- 吉非替尼衍生物对体外间变形星形细胞瘤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采用吉非替尼衍生物体外干预胶质瘤细胞,为临床治疗探索一种新的药物。方法:(1)以15种吉非替尼衍生物(LPY-号)、吉非替尼及替莫唑胺干预原代胶质瘤细胞,每种以0、10、15、20、25、30μmol/L 6种浓度干预后行MTT测药物抑制率,筛选作用明显的衍生物;(2)计算药物IC50,选择IC50较低的衍生物与吉非替尼、替莫唑胺以10、20、30μmol/L干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选择凋亡明显的衍生物和吉非替尼处理细胞,用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含量的表达。结果:(1)MTT:LPY-5、9、11号能有效地抑制细胞的生长,其他衍生物筛除。(2)IC50:LPY-9号的IC50低于5号,两者均低于吉非替尼及替莫唑胺;LPY-11号筛除。(2)流式细胞术:LPY-5、9号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吉非替尼和替莫唑胺,9号明显高于5号。(4)western-blot:LPY-9号和吉非替尼干预肿瘤细胞后pEGFR的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且9号更明显;所有结果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PY-9号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抑制ERFR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和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 刘来兵出良钊刘健杨华李玉美
- 关键词:人胶质瘤细胞吉非替尼
- 人参皂甙和维甲酸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 本实验探讨人参皂甙和维甲酸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成年SD大鼠断颈处死后,75%酒精消毒后,取其股骨、胫骨,Hank’s液冲洗骨髓腔,200目...
- 肖朝伦李玉美余资江余彦戈果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和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体外分离和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并观察不同方法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差异,以寻找一种效果理想的BMSCs体外诱导方法。方法取昆明小鼠双股骨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纯化扩增B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并对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鉴定。分别用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比较两种方法所获得的神经元样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果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能有效分离小鼠BMSCs,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能得到逐渐纯化的BMSCs,而过多的传代次数则出现细胞生长速度缓慢、核固缩、脱离等衰老征象。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P4代BMSCs阳性表达CD29和Sca-1,而阴性表达CD11b。具有成脂、成骨诱导分化的能力。共培养法诱导第5天可见神经细胞样形态且细胞突起数量较多并有分支;化学诱导法培养第7天细胞出现较长突起,形成神经样结构。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小鼠BMSCs,通过共培养法诱导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效果优于化学诱导法。
- 朱晓瓞余资江孙宝飞余彦李玉美罗时鹏肖朝伦贺菊芳
- 关键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分化神经元样细胞
- Wnt通路信号蛋白β-链蛋白、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 2015年
- 目的:初步探讨Wnt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将96只1月龄健康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后1 d、7 d、14 d、28 d组,采用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Y-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TTC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β-链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身体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同时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脑片TTC染色海马区出现白色梗死灶,透射电镜显示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核固缩,核膜间隙扩大。免疫组化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中β-catenin呈弱阳性,GSK-3β呈阳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SK-3β阳性细胞呈低表达,21 d升高;而β-catenin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阳性表达于7 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28 d降至正常,两者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初步证实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成功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同时Wnt信号通路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 傅马余资江罗时鹏余彦肖朝伦孙宝飞李玉美
- 关键词:Β-CATENINGSK-3
- 姜黄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本实验探讨姜黄素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后对氧化应激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acidic protein)表达的影响。将3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姜黄素组,100 mg/kg),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暴露脊髓;模型组、姜黄素组制备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姜黄素组术后即刻按照100 mg/kg剂量腹腔注射姜黄素。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积DMSO。每日注射1次,连续7 d。假手术组不作处理。在术后当天、7 d、14 d和21 d对3组大鼠行BBB运动功能评分。用化学比色法测定3组术后24 h大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力。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计算阳性细胞数。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术后14 d和21 d,姜黄素组BBB评分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24 h后姜黄素组SOD活力显著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脊髓损伤部位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推断姜黄素在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进而抑制GFAP表达,发挥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 曹文鹏高帆余资江孙宝飞余彦肖朝伦李玉美罗时鹏
- 关键词:脊髓损伤姜黄素GFAP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行为能力与海马齿状回结构的影响
-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行为能力及海马齿状回结构的影响。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BMSCs,线栓法制备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BMSCs移植前用DAPI标记,并于造模成功1 d后经侧脑...
- 令狐艳朱俊德肖朝伦李玉美余资江余彦
- 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齿状回β-catenin、CyclinD1的表达变化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初步探讨Wnt/β-catenin及相关因子在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将70只1月龄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1 d、3 d、7 d、14 d、21 d、28d组,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制作小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通过Nissl法观察海马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重要信号分子β-catenin、CyclinD1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组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及分布未见异常;缺血再灌注组随着灌注时间的增加,神经细胞排列紊乱,核固缩,核溶解,颗粒细胞呈空泡样变性,尼氏小体溶解、消失,以14 d组最为严重。正常脑组织中β-catenin、CyclinD1表达均为阴性或弱阳性;缺血再灌注组中β-catenin、CyclinD1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7~14 d阳性达高峰,二者成正相关关系。结论:初步证实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成功建立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激发Wnt信号通路,同时增加了β-catenin、CyclinD1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Wnt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了基础。
- 罗时鹏余资江肖朝伦余彦康朝胜孙宝飞李玉美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Β-CATENINCYCLIN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