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民
- 作品数:42 被引量:114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急性脑梗死发作期间组织因子动态变化及药物干预性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斑块破裂伴随血栓形成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组织因子作为外源性凝血因子途径的启动子.起着触发凝血链锁反应的重要作用。最近发现血栓形成时。组织因子(TF)途径发生了重要变化。TF是凝血过程的始动因子,凝血过程参与了血栓形成的机制。为此,我们选择了发病6~24h(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TF及其相关因子在急性脑梗死发作期间的动态变化,TF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状况及低分子肝素的作用。
- 王爱华孙钦建刘小民张秀清迟兆富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患者干预性药物血栓形成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临床及spastin基因突变的特点
- 2012年
- 目的探讨遗传性痉挛性截瘫(SPG)一家系临床及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个SPG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该家系内5代共有5例SPG患者,各代均有发病。3例存活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16~21岁,平均18.3岁;病程11~58年,平均33.3年;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下肢无力,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基因检测显示3例患者spastin基因c.1098+1~2gt→ctcaga突变,家系中正常成员未见该变异。结论该SPG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临床表现为单纯性SPG,为spastin基因c.1098+1~2gt→ctcaga突变所致。
- 刘小民赵国华孔凡斌沈璐唐北沙
- 关键词: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合并急性周围神经损害1例
- 2023年
-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合并急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病例罕见。2022年10月23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收治1例抗NMDAR脑炎青年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弛缓性瘫痪,行肌电图检查后提示上下肢周围神经轴索损害,患者病情危重因中枢性低通气行气管插管入住ICU,考虑合并危重病性多发性神经病。经激素冲击、免疫抑制治疗、手术治疗、抗感染、呼吸支持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合并急性周围神经损害的抗NMDAR脑炎诊断存在难度,需要与免疫因素、副肿瘤综合征相鉴别。
- 杨岩张霄张小雨黄伟伟刘小民唐吉友
-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15例报告被引量:2
- 2005年
- 张付峰唐北沙赵国华夏昆刘小民严新翔潘乾蔡芳
- 关键词:远端型运动神经病神经源性损害心肌酶学检查大小便障碍无感觉障碍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与转运通路
- 2004年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组具有明显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系统遗传病,发病机制复杂,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8个疾病基因与HSP相关,其编码的蛋白中spartin、spastin、atlastin、kinesin、paraplegin和PLP1蛋白都与轴突转运通路有关,提示细胞转运通路异常可能是某些HSP亚型的共同发病机制。
- 刘小民赵国华唐北沙
- 关键词: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发病机制疾病基因神经系统遗传病轴突变性
-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的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2、27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张付峰唐北沙赵国华夏昆刘小民严新翔郭鹏潘乾蔡芳张如旭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27基因突变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4型的临床、电生理和MRI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4型 (SPG4 )的临床、电生理和MRI特点。方法 对来自 4个家系的 13例SPG4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单纯型 4例 ,复杂型 9例。 2 0岁以前发病者 7例。所有患者均以缓慢进展的双下肢僵硬、行走困难起病 ,表现为双下肢痉挛无力 ,可合并智力下降 (3例 )、锥体外系症状 (2例 )、共济失调 (4例 )、肌肉萎缩 (1例 )、深、浅感觉减退 (4例和 2例 )和弓形足 (3例 )。各家系患者功能评分差异较大。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各 3例和头颅MRI检查 2例均未见异常 ,胸髓MRI检查 2例均显示胸髓萎缩。结论 spastin基因突变既可导致单纯型SPG患者 ,也可导致复杂型SPG患者 ;
- 赵国华唐北沙陈昕罗巍李蜀渝刘小民
- 关键词:电生理MRI肌肉萎缩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
- 腓骨肌萎缩症的病理学特点和基因突变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对2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以及13例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重复突变患者中出现髓鞘脱失、增厚各4例,2例出现“洋葱球”样改变,无轴索变性;4例连接蛋白32基因突变患者出现髓鞘脱失3例,髓鞘增厚1例,无轴索变性;热休克蛋白22和热休克蛋白27基因突变各1例,均表现为轴索萎缩、缺失和再生。结论本组基因突变患者的病理活检结果与国外报道的腓骨肌萎缩症的病理特点不完全相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与病理表现一致,准确性高、损伤小,可早期诊断,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或高危亲属。
- 郭鹏唐北沙赵国华刘小民张付峰张如旭沈璐江泓梁静慧
- 关键词:病理学基因突变腓骨肌萎缩症基因突变病理学特点热休克蛋白27髓鞘脱失
- 胰岛素联合PPARγ对糖尿病大鼠脑血管中Lrp-1表达及Aβ1-40清除的影响
- 朱梅佳宋云赵张宁胥文娟刘小民
- 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观察显示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小动脉和微血管的病理改变是其继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其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纤维组织增生,平滑肌细胞消失,管壁的弹性降低等。研究发现...
- 关键词:
-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胰岛素
- 腓骨肌萎缩症2F型1家系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 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2F型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家系内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家系为晚发(37—60岁),感觉障碍轻,1例伴右侧听力下降;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示下肢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引不出反应波,但上肢正常或接近正常;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均受累,运动诱发电位示运动通路周围段传导减慢,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一侧听通路周围段严重受累。结论 CMT2F型患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CMT患者的诊断和分型。
- 刘小民唐北沙赵国华夏昆沈璐张付峰
-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