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利
- 作品数:6 被引量:37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医院大数据评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基于医院大数据的调查方法,评估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2011年检测抗-HCV的住院患者资料,剔除肝病相关的科室患者资料,将研究人群分为手术科室和非手术科室,分析两组人群的特征,对比分析不同年份抗-HCV阳性率变化趋势。结果医院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的患者在性别、城乡、地域分布相当,但手术科室患者在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均衡。2016年全年住院患者抗-HCV阳性率为0.82%,〉1~≤55岁手术科室患者抗-HCV阳性率为0.58%。其中,≤25岁(为1993年丙型肝炎抗体筛查以后出生)手术科室患者抗-HCV阳性率为0.06%,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患者。2016年手术科室患者(全年龄段)抗-HCV阳性率低于2011年(0.75%比0.97%),两个年份手术科室抗-HCV阳性率均随着年龄减少有降低趋势。结论医院手术科室(肝病相关科室除外)住院患者群体的抗-HCV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人群HCV的感染状况。利用医院数据获取的简便性,可以动态了解抗-HCV阳性率的变化。
- 李威吴亚男奚琳琳李俊利何电廉谊尚佳
- 关键词:感染率大数据
- 1例携带HFE基因剪切突变的遗传性血色病患者家系调查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1例新型的遗传性血色病(HH)患者家系HFE基因突变形式。方法对确诊的1例HH患者分析其与5位相关亲属的血色病基因,提取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相关基因HFE、HJV、HAMP、转铁蛋白受体(TfR)2、SLC40A1的外显子、内含子剪切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纯化后,双向直接测序检测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肝功能异常,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均升高,HFE基因外显子EXON2的区间序列2号内含子第4个碱基出现T→C纯合突变(IVs 2+4T→C,C/C纯合,splicing,异常),HJV、HAMP、TfR2、SLC40A1未见异常,患者儿子出现与其相同纯合突变,3位亲属存在杂合突变,1位亲属无异常突变。结论基因检测在血色病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HFE基因IVs 2+4T→C突变可能是新型的中国HH的致病遗传基因突变类型。
- 宁会彬何佳李俊利刘俊平肖二辉尚佳
- 关键词:血色素沉着症点突变系谱
- 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抗病毒药物治疗选择被引量:2
- 2019年
- 慢性肝炎进展至肝硬化的年发生率为1.3%~4.0%,而肝硬化进展至原发性肝癌(HCC)的年发生率为2.0%~5.0%[1]。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是HC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超过50.0%的HCC患者为乙肝病毒(HBV)感染者。感染HBV的患者肝癌发生率比无HBV感染的患者高100倍[2],高病毒复制和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更高。慢乙肝患者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从而阻止肝病的进展和HCC的发生、发展。
- 李俊利尚佳宁会彬
- 关键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
- 直接抗病毒药物时代特殊人群HCV感染的管理和治疗被引量:3
- 2018年
- 慢性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人群均易感染HCV。分别阐述了儿童丙型肝炎患者、合并肾损伤患者、肝移植患者、合并肝硬化患者、合并HIV感染者、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等不同特殊人群HCV感染的管理方法和个体化治疗方案。
- 李俊利尚佳宁会彬
- 关键词:肝炎病毒属疾病管理
- 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导致原发性肝癌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导致原发性肝癌(PHC)的相关因素.方法 于2016年7—10月间,按照横断面研究原则,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陕西、河南、吉林各1家省级三甲医院,并以院内所有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共366例.分别依照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慢性肝炎组(即未发展为PHC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组)和PHC组.采用统一的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逐项面对面询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饮酒、绿茶摄入、咖啡摄入、鱼摄入、吸烟、HBV/HCV诊治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肝癌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是否患有肝癌)等.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调查对象由慢性肝炎发展为PHC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66例调查对象中,男性287例(78.4%),女性79例(21.6%),年龄为(52.7±9.3)岁;慢性肝炎组202例,PHC组16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OR=2.11,95%CI:1.18~3.75)、肝癌家族史(OR=5.12,95%CI:2.60~10.08)与调查对象由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PHC呈正相关,绿茶摄入(OR=0.45,95%CI:0.23~0.88)、抗病毒治疗(OR=0.19,95%CI:0.11~0.32)与其呈负相关;饮酒(OR=3.98,95%CI:1.14~13.85)与调查对象由慢性丙型肝炎发展为PHC呈正相关,抗病毒治疗(OR=0.14,95%CI:0.04~0.50)与其呈负相关.结论 饮酒、肝癌家族史、绿茶摄入、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PHC的相关因素;饮酒、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发展为PHC的相关因素.
- 聂笠王晓春牛俊奇尚佳韩英辛桂杰贾桂李俊利丁国伟刘中夫
- 关键词:肝肿瘤
- 非酒精性脂腑性肝病与其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探讨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合并NAFLD者临床资料的差异,以及探索HBV感染与肝脏脂肪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住院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NAFLD组、HBV合并NAFLD组。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y-谷氨酰转移酶)、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尿酸、肝纤维化程度、炎症水平分级和肝脂肪变程度的差异,分析HBV感染与肝脂肪变的关系。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肝脂肪变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采用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81例研究对象(NAFLD组45例、HBV合并NAFLD组36例),基线水平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4.379,P〈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3.847,P〈0.01)、y-谷氨酰转移酶(t=-2.763,P〈0.01)以及肝脏脂肪变程度(x2=20.341,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脂指标、血糖、尿酸、炎症水平、纤维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状态与肝脂肪变相关,HBVDNA载量与肝脂肪变无关。结论除HBV感染相关指标外,难以区别慢性HBV感染合并NAFLD与单纯NAFLD的差异;HBV感染与肝脏脂肪变有一定联系。
- 伺佳曾艳丽李威郭恩恩李俊利康谊尚佳
- 关键词:脂肪肝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