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海波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纳米
  • 5篇氧化镁
  • 5篇氢氧化镁
  • 4篇纳米氢氧化镁
  • 4篇改性
  • 2篇性能研究
  • 2篇聚丙烯
  • 2篇SDS
  • 2篇表面改性
  • 2篇丙烯
  • 1篇十二烷基硫酸...
  • 1篇酸钠
  • 1篇阻燃
  • 1篇阻燃剂
  • 1篇烯酸
  • 1篇纳米ZNO
  • 1篇纳米材料
  • 1篇纳米复合材料
  • 1篇聚丙烯酸
  • 1篇聚丙烯酸钠

机构

  • 6篇中国日用化学...

作者

  • 6篇董海波
  • 5篇赵永红
  • 5篇杜志平
  • 4篇周大鹏
  • 1篇康如金

传媒

  • 3篇中国粉体技术
  • 1篇无机盐工业
  • 1篇盐业与化工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SDS/APG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易于工业化的液相沉淀法,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烷基多苷(APG)复配溶液的协同作用下,合成了收率98%左右的改性纳米氢氧化镁。通过沉降体积法,N2吸附,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分散性好,结晶度高。相对于未改性样品,改性样品(复配表面活性剂质量比1∶1,添加量0.2%)的沉降百分含量提高了31.2%,比表面积增大了10.62 m2/g,堆密度降低了0.150 g/mL。通过机理探讨,发现SDS和APG可能以单分子层或双分子层形式吸附到样品表面,它们主要依靠长碳链的空间位阻效应影响晶核微粒的团聚,从而得到分散性优良的片状样品。
董海波杜志平赵永红周大鹏
关键词:纳米氢氧化镁改性
纳米ZnO-γ-Al_2O_3复合粉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被引量:1
2011年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不同ZnO负载量的纳米ZnO-γ-Al2O3复合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氮气吸附对复合粉体的结构、表面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表征。以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10)为模拟污染物,对复合粉体的光催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ZnO成功负载到了γ-Al2O3表面,且负载量随着ZnO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ZnO与γ-Al2O3质量比为2:1时,ZnO在γ-Al2O3表面形成均匀的薄膜,且这时的复合粉体催化性能最好。煅烧温度、复合物用量对其光催化性能有显著影响,300℃下煅烧所得的复合粉体,当添加量为0.3 g时,在紫外光下照射4 h后降解率可达到96%以上,重复使用6次后降解率仍可达90%以上。
康如金赵永红杜志平董海波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
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液相沉淀法,在表面活性剂辅助作用下,合成收率为98%左右的改性纳米氢氧化镁。通过比表面积和表观密度测试结果确定最佳改性样品,并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手段对最佳样品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样品为六方晶系,分散性好,结晶度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氢氧化镁的制备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吸附在样品表面。相对于未改性样品,改性样品沉降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31.2%、32.8%、30%,表明改性样品在非极性物质中有很好相容性。
董海波杜志平赵永红周大鹏
关键词:纳米氢氧化镁表面改性
纳米Mg(OH)<,2>阻燃剂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本论文以六水硝酸镁和氢氧化钠为原料,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体系为改性剂,采用易于工业化的液相沉淀法,制备了产率大于97%的表面改性纳米氢氧化镁[Mg(OH)2]阻燃剂。   通过Mg(OH)2在液体石蜡中的悬浮...
董海波
关键词:纳米氢氧化镁表面改性聚丙烯阻燃剂
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易于工业化的液相沉淀法,在石油磺酸盐的作用下,合成改性纳米氢氧化镁。通过沉降体积实验确定改性剂的最佳用量为0.2%(质量分数)。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N2吸附、堆密度分析等手段对改性前后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样品分散性好,结晶度高。红外光谱(FT-IR)和沉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改性剂吸附在氢氧化镁颗粒表面,使氢氧化镁表面由亲水性变成亲油性,可提高氢氧化镁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
董海波杜志平赵永红周大鹏
关键词:纳米材料氢氧化镁改性
SDS/聚丙烯酸钠改性纳米氢氧化镁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易于工业化的液相沉淀法,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丙烯酸钠(PA-Na)复配改性剂的协同作用下,合成了收率在98%左右的改性纳米氢氧化镁。通过沉降体积实验确定改性剂的最佳用量为0.2%(复配改性剂占合成样品的质量分数),SDS与PA-Na最佳质量配比为1∶1。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氮吸附、表观密度分析等对改性前后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样品的分散性好、结晶度高。红外光谱和沉降体积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使改性剂吸附在氢氧化镁颗粒表面,使氢氧化镁表面由亲水性变成亲油性,提高了氢氧化镁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通过机理探讨发现,SDS和PA-Na可能以单分子层或双分子层形式吸附到样品表面,主要依靠长碳链的空间位阻效应和离解产生大量电荷的静电稳定作用影响晶核微粒的团聚,从而得到分散性优良的片状样品。
董海波杜志平赵永红周大鹏
关键词:纳米氢氧化镁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酸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