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洪涛

作品数:14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颈椎
  • 2篇蛋白
  • 2篇有限元
  • 2篇有限元分析
  • 2篇置换术
  • 2篇髓核
  • 2篇髓核细胞
  • 2篇髓型
  • 2篇椎管
  • 2篇椎管内
  • 2篇微小颗粒
  • 2篇微小颗粒骨
  • 2篇细胞
  • 2篇颈椎病
  • 2篇颗粒骨
  • 2篇脊髓
  • 2篇脊髓型
  • 2篇脊髓型颈椎病
  • 2篇骨移植
  • 2篇关节

机构

  • 14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作者

  • 14篇沈洪涛
  • 5篇闫景龙
  • 5篇夏景君
  • 5篇裴刘宝
  • 3篇于占革
  • 3篇闫峰
  • 3篇张志鹏
  • 2篇韩成龙
  • 2篇关国发
  • 2篇杜洪伟
  • 2篇张伟
  • 1篇姜超
  • 1篇王丽娜
  • 1篇徐佳元
  • 1篇祁全
  • 1篇祖佳宁
  • 1篇庄金鹏
  • 1篇赵岩
  • 1篇杨卫良
  • 1篇呼和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医院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5篇200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影像中面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通过对颈椎MRI中各部分面积的测量,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病变节段在C4、5)的临床表现与颈髓横切面积和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诊治的脊髓型颈椎病120例患者的临床、MRI图像资料,其中手术组60例,非手术组60例,用Photoshop软件计算选定区域内像素(C4、5节段),求得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的比值。随机选取同年龄组60例正常成人C4、5MRI图像计算比值,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非手术组C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C4、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C4、5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与正常成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髓横切面积与有效椎管横切面积比值可反映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夏景君关国发张伟张志鹏沈洪涛裴刘宝杜洪伟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面积比值
微RNA与椎间盘退变:从机制向临床转化迈进
2019年
微RNA(miRNA)具有多向调控性,在椎间盘退变的多种机制中发挥调控作用。国内外对椎间盘退变中miRNA的研究多集中于细胞水平,但建模方式仍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模拟自然退变进程;而椎间盘退变体内建模多采用雄性大鼠的髓核穿刺抽吸法。通过椎间盘注射慢病毒载体和椎弓根注射干细胞外泌体等方式外源性调控 miRNA 的表达,可使靶基因在转录后表达水平得到调控,显著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为治疗椎间盘退变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和靶点。但因miRNA可同时引起肿瘤疾病的恶化,临床应用安全性尚待评估。
邵拓胡宇航张轩硕沈洪涛于占革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微RNA髓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修复椎板缺损的有限元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修复椎板缺损的效果。研究生物蛋白胶作为微小颗粒骨载体,解决微小颗粒骨自身缺点的实际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9只犬的27节椎体随机分成4组并通过手术造成椎板骨缺损,以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为实验组,同时设立单纯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单纯植入生物蛋白胶和不植入任何物质的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通过有限元方法对4组模型的应力和位移变化进行比较,并通过统计分析判断模型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别。结果有限元方法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组模型刚度最大,自体微小颗粒骨组模型次之,生物蛋白胶组模型刚度最小。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可有效地修复椎板骨缺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生物蛋白胶是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生物蛋白胶是微小颗粒骨的优良载体。
沈洪涛闫峰闫景龙
关键词:骨移植有限元分析
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内肿瘤的初步报告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介绍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肿瘤摘除术,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内肿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03年7月~2006年6月,治疗26例颈椎管内肿瘤,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5~57岁,病程3~24个月。四肢肌力~级,四肢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2例出现髌阵挛及踝阵挛。术前MRI检查示肿瘤大小1.5cm×0.8cm^2.8cm×2.0cm,位于C3-6节段,其中C3、4节段8例,C4、5节段9例,C5、6节段9例。术前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患者颈椎平均活动范围,前屈30~45°,平均39.3°;后伸32~45°,平均40.5°;左侧屈20~45°,平均25°;右侧屈30~45°,平均36.6°。术后观察症状体征的变化,摄动力位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范围,其中15例患者复查MRI及CT。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感觉、肌力、肌张力、反射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无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生活全部自理。术后10例出现颈部酸痛,功能锻炼后逐渐缓解。术后7周复查MRI及CT可见棘突与椎板间骨性愈合,未出现“关门”现象,后柱结构基本恢复。术后复查动力位X线片示无颈椎不稳、椎管狭窄,颈椎活动范围:前屈28~43°,平均37.9°;后伸32~44°,平均41°;左侧屈25~45°,平均23°;右侧屈35~45°,平均36.2°。结论棘突悬吊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既可充分显露肿瘤,又可在悬吊固定后最大程度保留后柱结构,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夏景君张志鹏闫景龙庄金鹏裴刘宝沈洪涛
关键词:颈椎肿瘤椎管成形
肩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3
2010年
杨卫良徐佳元祁全沈洪涛
关键词:肩关节置换术假体设计
腰椎椎管内布氏杆菌脓肿1例报告被引量:4
2007年
患者男性,41岁。2个月前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伤后即感觉腰部疼痛不适,3d后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奇妙椎间盘突出症”,行腰部痛点封闭治疗,共进行3次,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疼痛有所缓解。
夏景君闫景龙沈洪涛裴刘宝王家良
关键词:布氏杆菌椎管内脓肿腰椎疼痛不适痛点封闭治疗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骨髓干细胞分化类髓核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髓核细胞的首选生长因子,适当浓度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目的:观察不同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影响,优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方法:取成年大鼠股骨骨髓,体外培养、纯化。取第3代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用加入不同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0,1,10,20μg/L)的HG-DMEM无血清培养液诱导3,7,14,21d;对照组普通状态下用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HG-DMEM培养液自然分化。结果与结论: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液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蛋白聚糖与Ⅱ型胶原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和对照组(P<0.01)。各实验组14d时蛋白聚糖的表达均较3,7,21d时高(P<0.01)。对照组各时间点蛋白聚糖Aggrecan及Ⅱ型胶原表达均呈阴性。提示10μg/L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能提高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类髓核的数量,从而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挥更高的治疗效率。
呼和韩成龙姜超沈洪涛刘杨闫峰于长水永梅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髓核分化
临床路径应用于颈前路手术的相关变异因素分析
2012年
通过收集临床路径资料,分析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路径的变异因素,发现原因探讨改进措施。采用回顾性资料收集方法,收集120例施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路径患者,对发生变异的病例进行分析,寻找引起变异的原因。120例患者实施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路径,其中34例发生变异,变异率28.3%,变异由多种原因引起。变异分析对于临床路径的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对颈前路手术临床路径的变异分析,可以对临床路径的运行起到推动作用。
夏景君裴刘宝闫景龙王丽娜沈洪涛赵岩
关键词:颈前路手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13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科1999-10—2006-10 13例THA术后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HA术后脱位与不良活动密切相关,脱位后分别采用床头手法复位、麻醉下手法复位和切开复位。床头手法复位13例,成功8例,失败5例,其中2例麻醉下复位成功,3例切开复位成功。所有复位患者无2次脱位发生。结论 髓着人工髓关节技术的发展,术后不良活动逐渐成为目前脱位的重要原因。正确的康复锻炼方式,能有效地防止早期脱位的发生。
闫峰沈洪涛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脱位并发症
免疫抑制剂FK506对大鼠移植肢体Bcl-2与Bax 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肢体移植过程中,细胞凋亡是引起移植物丧失功能的主要机制之一,严重时可导致移植失败。假设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与细胞凋亡有关。目的:观察免疫抑制剂FK506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Bcl-2 mRNA,Bax m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健康雄性SD受鼠及Wistar供鼠各56只。FK506为日本藤泽药品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00143G。方法:将供鼠右后肢自大腿上段离断,肝素盐水冲洗供肢内残血,对受鼠行右后肢原位异体移植建立损伤模型。造模后受体鼠随机分为两组:免疫抑制组注射FK5061mg/(kg·d),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免疫抑制剂,28只/组。术后1,3,5,7d切取大鼠右后肢包含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股动静脉的组织块待测。主要观察指标:RT-PCR法检测移植肢体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应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56只模型鼠均进入结果分析。FK506注射3,5,7d,免疫抑制组Bcl-2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7.18~21.20,P〈0.01):Bax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3.35~14.01,P〈0.01或0.05);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7.17-9.42,P〈0.01)。结论:FK506能使移植肢体中Bcl-2 mRNA表达增强,Bax mRNA表达减弱,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
韩成龙于占革沈洪涛毕郑钢
关键词:异体肢体移植细胞凋亡免疫抑制剂FK506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