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曦
- 作品数:21 被引量:121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去铁胺对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活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 2012年
- 分别采用MTT法、CFSE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双色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检测去铁胺(DFO)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药物毒性、对T淋巴细胞增殖、对Con A刺激下的小鼠T细胞CD69表达和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FO对淋巴细胞的毒性T细胞体外增殖、活化和细胞周期无影响;不同浓度的DFO(5、10、20、40μmol/L)能显著抑制受Con A刺激48 h和72 h后的T淋巴细胞增殖;低浓度的DFO(5、10μmol/L)对小鼠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没有影响,高浓度(20、40μmol/L)的DFO可抑制T淋巴细胞CD69的表达;Ph能将T淋巴细胞抑制在G0/G1期。说明DFO除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外,可能还通过其他机制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且DFO可以将淋巴细胞周期抑制在G0/G1期,可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干预药物。
- 陆晓宇曾耀英陈中键陈克明叶燕霞袁曦
- 关键词:去铁胺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
- 一种赤眼蜂球形释放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赤眼蜂球形释放器,包括上球壳体以及下球壳体,上球壳体和下球壳体均呈半球状,上球壳体和下球壳体内部均具有镂空腔,上球壳体顶部开设有与上球壳体的镂空腔连通的出蜂孔,上球壳体下部外侧壁沿圆周方向凸出有卡缘,...
- 李敦松张宝鑫宋子伟袁曦郑苑
- 文献传递
- 紫外线处理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为弄清紫外线处理米蛾卵时杀胚效果较好的照射时间、间距及紫外线处理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明确缩短距离、延长时间照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是否有负面影响,研究了米蛾卵在距离单管40 W紫外灯10、20、30、40 cm处,分别照射10、20、30、40、50、60 min后米蛾的孵化率,以及照射后的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羽化率和性比的差异。结果显示,照射20 min以上的处理组孵化率为0%或极低,间距较大的处理组(30、40 cm)孵化率高于间距较小的处理组(10、20 cm)。为保证杀胚效果,紫外线照射米蛾卵时应控制在间距10~20 cm,时间20~60 min;紫外线处理后,赤眼蜂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由对照(不经过紫外线处理)的39.33粒增加到50~60粒,羽化率由61.15%提高到70%~80%,两者与对照差异显著;缩短紫外灯和米蛾卵之间的距离至10、20 cm,或延长照射时间至50、60 min,对赤眼蜂的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羽化率和性比无显著性影响。
- 袁曦冯新霞李敦松张宝鑫
- 关键词:赤眼蜂紫外线
- 利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研究被引量:31
- 2013年
- 为了改进赤眼蜂传统人工释放方法,提高赤眼蜂释放效率,解决赤眼蜂释放难题,尤其是高杆作物释放赤眼蜂的困难。本研究通过筛选赤眼蜂浸泡液溶质、比较不同浸泡时间对赤眼蜂羽化率的影响、研究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悬浮液在植株上的落点率及羽化率,探索了无人机释放赤眼蜂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溶质A是赤眼蜂悬浮液理想溶质,赤眼蜂在1.5‰A溶液里能均匀悬浮2 h,且悬浮90 min内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利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时,悬浮液落在植株上的比率为87.61%,悬浮液经过蠕动泵这一过程对赤眼蜂羽化率无显著影响,表明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是可行的,且和传统人工释放方式相比,具备高效、释放均匀等优点。本研究在国内开创了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先河,具有巨大的经济、环境效益。
- 李敦松袁曦张宝鑫赵愚宋子伟左翀
- 关键词:赤眼蜂无人机可行性
- 2013年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调查报告被引量:15
- 2014年
-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 袁曦李敦松赵云龙冯新霞左翀李世乐
- 关键词:赤眼蜂甘蔗螟虫田间调查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害虫生物防治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被引量:11
- 2020年
- 生物防治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天敌昆虫及捕食螨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农作物害虫害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赤眼蜂、平腹小蜂、捕食螨等害虫天敌的规模化扩繁技术,田间应用技术及示范推广中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目前以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成就包括:研制出全国首台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卵卡机,解决了连续传代防污染的问题;首次应用大卵(蓖麻蚕卵)人工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成功,为国内应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提供了宝贵经验;首次在国内应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完善和提高了平腹小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和田间应用技术,提高了平腹小蜂防治效果,降低了平腹小蜂应用成本;从荷兰引进胡瓜新小绥螨,成功应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和园艺作物上的蓟马等。极大地推动了华南地区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及示范应用。
- 赵灿张宝鑫袁曦宋子伟刘子欣李敦松
- 关键词:赤眼蜂平腹小蜂捕食螨生物防治
- 一种赤眼蜂释放溶液的释放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眼蜂释放溶液,赤眼蜂释放溶液为聚丙烯酸钠溶液,含量为每1000毫升水中放入0.5-2.5克聚丙烯酸钠。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赤眼蜂释放溶液的释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配制赤眼蜂释放溶液;步骤二,用智能...
- 李敦松张宝鑫袁曦宋子伟冯新霞
- 文献传递
- 室内外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可行性被引量:4
- 2016年
- 为了评价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可行性,本试验在室内组建了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基础上,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测定了玉米螟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释放密度和释放方法。结果显示,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在亚洲玉米螟卵上的净生殖力R0为9.8240,单雌平均产雌率R0'为12.6256,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滑县释放玉米螟赤眼蜂能使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73.91%,释放密度为2.25×105头/hm2。2014年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采用传统的人工挂卡和新型的无人机释放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减退54.55%-68.16%。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夏玉米区释放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可行的。
- 袁曦张宝鑫李敦松宋子伟
- 关键词:玉米螟赤眼蜂亚洲玉米螟生命表虫口减退率
- 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与防控研究进展被引量:30
- 2020年
-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跨境迁飞性害虫,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迁飞扩散快、为害程度重和防控难度大等特点。2019年1月首次入侵我国云南省,并在我国西南、华南及北方广大地区迅速蔓延扩散,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周年繁殖区定殖成功,其"北迁南回"将成为常态,草地贪夜蛾已由入侵新发害虫转变为常发性害虫,其防控策略也将由应急防控转变为长期防控。面对严峻的防控形势,迁飞监测预警与科学防控是打赢草地贪夜蛾攻坚战的关键措施。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在全球的分布与扩散、迁飞规律、防控技术与措施等,并提出了4个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以期为控制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传播为害提供参考。
- 齐国君苏湘宁章玉苹雷妍圆郭义黄少华肖勇袁曦石庆型张振飞
- 关键词:迁飞规律监测预警绿色防控
- 一种草地贪夜蛾幼虫分龄饲养方法及效益分析
- 为了简易快速地培育出健壮充足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室内种群,本试验采用饲喂幼虫人工饲料、人工饲料转玉米粒、玉米粒等不同方法,比较不同方法下草地贪夜蛾的幼虫、蛹、成虫发...
- 袁曦邓伟丽郭义李敦松
- 关键词:饲养方法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