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畅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医药卫生电子电信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特性
  • 2篇翼型
  • 2篇气动
  • 2篇气动特性
  • 2篇机翼型
  • 2篇风力机
  • 2篇风力机翼型
  • 1篇电机
  • 1篇动态失速
  • 1篇血性
  • 1篇医学成像
  • 1篇鱼鳍
  • 1篇振幅
  • 1篇失速
  • 1篇收发
  • 1篇收发系统
  • 1篇湍流
  • 1篇湍流强度
  • 1篇前缘
  • 1篇纵摇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内蒙古工业大...
  • 2篇华北电力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微...
  • 1篇中国船舶重工...

作者

  • 5篇蔡畅
  • 2篇杜泽保
  • 2篇李庆安
  • 2篇杨浩
  • 1篇徐建中
  • 1篇张明明
  • 1篇贾彦
  • 1篇陈春青
  • 1篇曾文谊
  • 1篇陈天琪
  • 1篇戴志伟

传媒

  • 2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信息技术与网...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仿鲸鱼鳍翼型动态气动力载荷控制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将仿鲸鱼鳍前缘结构应用于风力机翼型,通过风洞实验,对动态翼型气动力进行测试,分析仿鲸鱼鳍前缘结构对风力机翼型气动力载荷的控制效果。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仿鲸鱼鳍前缘结构改善了风力机翼型静态气动力特性;2)仿鲸鱼鳍前缘结构改善了翼型动态失速特性,降低叶片极限载荷的产生;3)仿鲸鱼鳍前缘结构降低翼型动态气动力载荷的波动特性,有助于降低叶片疲劳载荷,提高叶片运行的稳定性。
张一楠张明明蔡畅徐建中
关键词:风力机翼型动态失速
浮体平台运动对浮式风电机组气动特性影响风洞试验
2022年
浮式风电机组作为一种大型海洋结构物和刚柔旋转体,其运行受到海风-波浪-洋流的组合扰动,服役环境恶劣,多体多场耦合动力学行为极其复杂,严重阻碍浮式风电技术的发展。针对该问题,本文进行了浮体平台运动下浮式风电机组模型的气动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六自由度平台控制机组模型不同的纵摇运动模式,进行定常风速下的风洞试验,获得了不同纵摇振幅下的气动性能变化规律。在静态倾斜测试中,功率系数随着纵摇角度的增大而减小,俯仰力矩系数和偏航力矩系数随着纵摇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动态测试的结果表明,纵摇状态下的力矩系数存在迟滞效应,且随着振幅的增大,迟滞效应明显增强,其中偏航力矩系数波动为逆时针方向,俯仰力矩波动为顺时针方向。本文揭示了平台纵摇运动对浮式风电机组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对于厘清风-浪-流组合扰动下的气动-水动-伺服-弹性多体多场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王新宝李庆安李庆安王泽坤蔡畅陈晔雯杨英健
关键词:气动特性
湍流强度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本文通过采用Transition-SST湍流模型对UMY02-T01-26风电机组专用翼型绕流流场的数值计算,探究了湍流强度对风力机翼型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湍流强度的提高,翼型升力系数由前缘失速转变为混合失速。在一定的攻角范围内,升力系数略有增大。对于攻角处于升力系数非线性增长区域范围内,湍流强度的增大导致翼型壁面最大负压值增大。当湍流强度变化时,其壁面上出现层流分离泡的位置大小随之发生变化。此外,本文通过流场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层流分离泡的产生与变化。
杨英健贾彦蔡畅蔡畅王泽坤李庆安刘浩
关键词:风力机翼型湍流强度气动特性
用于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微波脑部成像仿真被引量:6
2017年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微波脑部成像仿真。首先利用DebyeⅡ公式对人体脑组织与血块的电磁特性进行研究,确定成像的微波频段。在此基础上进行电磁特性仿真的脑部模型构建,设计一款工作在1.7~4 GHz的超宽带Vivaldi天线用于微波信号发射与接收。Vivaldi天线围绕脑部模型旋转,发射并接收微波信号。采用对称位置消噪法消除接收信号的强背景噪声,利用共焦成像方法进行成像。从成像结果中能够清晰分辨出出血块的位置,位置误差达到1 cm以下。
陈天琪杨浩杜泽保戴志伟曾文谊蔡畅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医学成像
Ku波段便携式雷达收发系统设计被引量:1
2018年
介绍了一款单发双收的便携式雷达收发系统设计。该系统采用了多芯片微组装技术实现了本振源、收发通路以及控制电路的小型一体化设计,适应了现代化雷达对集成化、小型化、强电磁兼容性的设计要求。它的工作频率在Ku波段,发射功率达到8 W,接收增益达到50 d B。最后对整个模块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该模块的接收增益要比文献[1]设计的模块大10 d B,体积大小只有文献[1]设计的43.9%。
蔡畅杨浩杨浩杜泽保
关键词:KU波段小型化收发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