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晔

作品数:8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宁波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教学
  • 2篇运动仿真
  • 2篇课程
  • 2篇课程教学
  • 2篇教学改革
  • 2篇仿真
  • 2篇ADAMS
  • 2篇并联机构
  • 1篇学法
  • 1篇压力容器
  • 1篇有限元
  • 1篇图学
  • 1篇注塑
  • 1篇注塑成型
  • 1篇专家系统
  • 1篇项目教学
  • 1篇项目教学法
  • 1篇模具教学
  • 1篇模具制造技术
  • 1篇教育

机构

  • 8篇宁波工程学院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合肥中南光电...

作者

  • 8篇徐晔
  • 2篇杨炜
  • 1篇王成军
  • 1篇韩豫
  • 1篇高夫燕
  • 1篇王可胜
  • 1篇殷璟

传媒

  • 4篇宁波工程学院...
  • 1篇机械强度
  • 1篇模具工业
  • 1篇中国制造业信...
  • 1篇科技资讯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本文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介绍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并以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为指导,提出了结合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CAD/CAM实训和模具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课程设计,将综合性工程设计项目完整、有衔接地贯穿于塑料模具设计和模具CAD/CAM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综合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徐晔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模具教学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8
2015年
《模具制造技术》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针对该课程的教改问题,经过不断的创新与研究,逐步形成了"课程衔接+与时俱进+强化实践"的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教学实践表明,新的教学理念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高度融合,不仅缩短了教学课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殷璟徐晔
关键词:模具制造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关于就业状况和当前工程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被引量:1
2009年
以2002-2006年本校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样本,从就业趋向、就业分布和企业反馈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近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情况,指出其中一些容易忽视或不够重视的环节,并作了探讨和思考。
杨炜徐晔
关键词:机械专业就业状况工程教育改革
基于ADAMS的并联机构的运动分析和仿真
2006年
以1PT+3TPS型并联机构为对象,应用ADAMS仿真软件建立了机构实体模型,并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为并联机构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快捷的方法。
徐晔
关键词:并联机构ADAMS运动仿真
基于ADAMS的6-SPS型并联机构的运动分析和仿真被引量:5
2006年
以6—SPS并联机构为对象,应用ADAMS仿真软件建立了机构实体模型,并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为并联机构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快捷的方法。
徐晔
关键词:并联机构ADAMS运动仿真
基于卓越模具工程师计划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模具行业标准为指导方向,参照模具企业需求进行了《工程图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经实践证明,该项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读图、绘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王可胜徐晔
关键词:工程图学教学改革
基于粗糙集的注塑成型缺陷智能诊断的专家系统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为实现注塑成型缺陷的智能诊断,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的专家诊断系统。利用粗糙集完成缺陷诊断知识的描述、智能提取和自学习,最后由专家系统根据获取的知识进行案例的诊断和决策。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改善传统专家系统的不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的精度和增强诊断系统的柔性。
杨炜高夫燕徐晔
关键词:粗糙集注塑成型专家系统
应变强化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的变形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在对常规压力容器实施应变强化工艺过程中,容器将经历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个阶段。当容器发生塑性变形时,其变形量对压力的响应较为敏感,因而合理控制容器的变形量是实施应变强化工艺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压力容器主要部位粘贴电阻应变计,测定相应部位的弹性变形量与逐级施加的应变强化压力之间的关系,并将得到的变形量数据作为后续验证有限元计算可靠性的依据。在塑性变形阶段,通过有限元分析容器的圆筒、封头和接管周边区域在应变强化压力作用下的整体变形规律,并研究各部位发生最大变形量的位置。结果表明:容器的局部最大变形量为8.24%,出现在接管根部内侧,符合现行标准规定的局部最大变形量不超过10%的要求。
韩豫周微徐晔徐晔王成军
关键词: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有限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