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林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折
  • 4篇术后
  • 3篇内固定
  • 3篇关节
  • 3篇复位
  • 2篇手术
  • 2篇切开
  • 2篇切开复位
  • 2篇切开复位内固...
  • 2篇髋部
  • 2篇髋部骨折
  • 2篇微创
  • 2篇内固定术
  • 2篇接骨
  • 2篇近端
  • 2篇老年
  • 2篇老年髋部
  • 2篇跟骨
  • 2篇跟骨骨折
  • 2篇股骨

机构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顺义区...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作者

  • 8篇李林
  • 3篇张国鑫
  • 2篇杨成刚
  • 1篇杜立
  • 1篇王晓伟
  • 1篇陈晓鹏
  • 1篇李维超
  • 1篇廖文利
  • 1篇彭永胜

传媒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前,临床上多把半髋关节置换术作为股骨近端囊内骨折的优选治疗方案。总结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2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给予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HA)及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THA)手术,术后随访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张国鑫何久盛李林尚成德
关键词:骨水泥型高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固定术后引流量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通过观察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改变,总结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形失血量、总失血情况,探讨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科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并发症、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分别按照空心钉、关节置换、动力性髋螺钉和髓内钉的标准流程操作)、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波动、输血量计算患者隐形失血量、总失血量,通过方差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分析计算围手术期间总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共有16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选,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服用抗凝药物(均P=0.000)、手术方式(P=0.000,P=0.004)是围手术期出血量较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形失血量远远大于术中出血量,髓内钉术中出血量较关节置换、动力性髋螺钉(DHS)系统少,但隐形失血量、总失血量较其他三种手术方式明显增多,此外,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可增加术中出血量、隐形失血量及总失血量。
何久盛杨成刚张国鑫李林
关键词:髋部骨折隐性失血失血量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年龄矫正查尔森合并指数对其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1年病死率的危险因素及年龄矫正查尔森合并指数对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创伤骨科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符合纳入标准共652例,收集年龄、性别、骨折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住院天数、麻醉方式、术后白蛋白、术后白细胞、术后血红蛋白、年龄矫正查尔森合并指数(ACCI)和是否发生肺炎等信息,分析与患者1年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652例患者术后1年的病死率为21.5%(140/652)。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住院时间、ACCI及术后是否发生肺炎与术后1年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87,95%CI:1.060~1.114,P=0),ACCI(HR=1.645,95%CI:1.548~1.747,P=0),术后发生肺炎(HR=2.353,95%CI:1.624~3.408,P=0)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ACCI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的AUC为0.912,最佳阈值为5.5时的特异度为0.834,敏感度为0.871。结论年龄、ACCI、术后发生肺炎时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CCI对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病死率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病情评估提供方法。
陈晓鹏何久盛陈楚鹰张浩李林赵雪东许渴廖文利
关键词:髋骨折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经验总结
2014年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26足SandersⅡ-Ⅳ型的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其中Sanders分型标准[1],Ⅱ型16足,Ⅲ型7足,Ⅳ型3足。结果:随访10个月~2年,平均随访17个月。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优12足,良10足,可3足,差1足,优良率84.6%。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需要注意手术时机的选择、提高手术技巧及注意并发症的防治。
彭永胜李维超李林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比较PFNA和DHS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的中、英文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PFNA固定392例,DHS固定398例。PFNA固定与DHS固定相比,平均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失血量减少,手术切口长度较短,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P<0.05);而在平均住院日、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方面二者尚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DHS相比,采用PFNA固定治疗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但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二者在平均住院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方面有差异。
何久盛杜立张国鑫李林王晓伟
关键词:骨折股骨动力髋螺钉META
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经皮钢板结合接骨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骨折病人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研究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骨折病人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6年10月~2019年10月胫腓骨骨折病人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LISS钢板结合MIPPO治疗,对照组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应激指标、关节功能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清前列腺素E_(2)(PGE_(2))、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较第1天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术后第1天血清PGE_(2)、Cor和N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2.61%和63.04%(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时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3.48%和86.96%(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30.43%(P<0.05)。结论LISS钢板结合MIPPO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明显微创优势,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同时减少手术并发症。
李林何久盛张浩
关键词: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围术期
微创MIPO手术方式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指标和骨代谢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针对肱骨近端移位的两部分骨折患者分别采取微创MIPO入路及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手术治疗后对患者术后创伤指标、骨代谢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肱骨近端移位大于1cm的两部分骨折患者,并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1),其中观察组采取微创MIPO手术入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质量指标以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b.Sp、ES及BV/TV值下降更明显,Tb.N与VOC值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BALP、PICP及BGP值高于对照组,且CTX、TRACP-5b及PTH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MIPO入路手术内固定用于治疗肱骨近端两部分骨折患者,可促进患者骨折端愈合,并减轻骨折及其手术引起的机体创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陈楚鹰李林何久盛张浩
关键词:微创手术MIPO肱骨近端骨折骨代谢
撬拨复位结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舌型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2012年
目的评价应用撬拨复位结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舌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82例90足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舌型跟骨骨折分为两组,应用接骨板内固定为观察组,应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Bohler角矫正情况、骨折愈合时间、1年后Bohler角丢失情况、关节面复位程度、随访伤口的感染率、皮肤坏死情况。结果随访1~3年,平均1.8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矫正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美国足踝协会后足评分(AOFAS)进行功能评定,观察组的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同时出现皮缘坏死概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接骨板内固定可以早期进行距下关节功能锻炼,在关节面复位,维持跟骨高度等方面更具优势。
杨成刚窦冠军李林
关键词:跟骨骨折距下关节面撬拨复位接骨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