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宁珍

作品数:25 被引量:157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土壤
  • 6篇紫色土
  • 4篇土地利用
  • 4篇教学
  • 3篇电渗析
  • 3篇有机碳
  • 3篇渗析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改良剂
  • 2篇岩溶山地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渝东
  • 2篇渝东南
  • 2篇招生
  • 2篇招生模式
  • 2篇石漠化
  • 2篇实践教学
  • 2篇酸性土
  • 2篇酸性紫色土

机构

  • 24篇西南大学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悉尼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烟草总公...
  • 1篇重庆市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兰...

作者

  • 25篇严宁珍
  • 7篇程永毅
  • 5篇高明
  • 3篇王子芳
  • 3篇杨剑虹
  • 3篇屈明
  • 3篇徐卫红
  • 3篇代文才
  • 3篇李忠意
  • 2篇李振轮
  • 2篇刘莉
  • 2篇李阳兵
  • 2篇辜夕容
  • 2篇白仲才
  • 1篇刘玉民
  • 1篇陈海涛
  • 1篇陈益银
  • 1篇刘秀华
  • 1篇杨水平
  • 1篇贾豪

传媒

  • 5篇中国岩溶
  • 3篇西南师范大学...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缙云山4种林分土壤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及分布被引量:3
2022年
为探索不同林分对土壤中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以及无机磷与活性铝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在我国西南地区酸性土壤上的农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以缙云山广泛分布的4种林分类型:山莓、马尾松、楠竹和柑橘林土壤为对象,采用酸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和铝试剂比色法测定了土壤剖面A、B和C层中各形态的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分析了不同林分土壤中无机磷和活性铝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中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与分布,且铁磷(Fe-P)、交换态铝(Ex-Al)和羟基铝(Hy-Al)的含量和比例还受到土壤层次的影响。4种林分相比,山莓林能促进闭蓄态磷(O-P)的形成,而马尾松、楠竹和柑橘林则有利于Al-P、Fe-P和Ca-P的形成;柑橘林有利于低活性的腐殖酸铝(Al-AH)形成,而山莓、马尾松和楠竹林促进高活性的Ex-Al或Hy-Al溶出;Ex-Al、Al-P和Fe-P在土层的分布上有表层富集现象,而Hy-Al集中分布于B层。此外,土壤Ex-Al和Al-P与Fe-P之间,Hy-Al和Ca-P之间均呈显著(P<0.05)正相关。因此,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与分布,高活性铝的溶出显著影响Al-P、Fe-P和Ca-P含量。
崔瑶辜夕容严宁珍李杰胡佳杨莉荟李得霞罗平
关键词:无机磷活性铝林分土层
热梯度处理-XRD法鉴定紫色母岩中层状硅酸盐矿物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热梯度"法处理,以处理前后不同种类的标准层状硅酸盐矿物X-射线衍射(XRD)图谱中晶面距d值和峰形变化特征为层状硅酸盐矿物种类的定性依据,鉴定在相同"热梯度"处理条件下紫色母岩中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种类.结果表明:"热梯度"处理前后紫色母岩的XRD图谱差异显著,通过与标准矿物处理前后图谱变化特征比较,能更加准确地确定紫色母岩中部分层状硅酸盐矿物;运用该方法对部分紫色地层的鉴定结果,白垩系夹关组(K1j)红紫色砂岩以蛭石、云母、伊利石、高岭石组合为主;侏罗系沙溪庙组(J2s)灰棕紫色泥岩以云母、伊利石、高岭石、蛭石组合为主;三叠系巴东组(T2b)暗紫色泥岩则以绿泥石、高岭石、云母、伊利石组合为主.
程永毅严宁珍陈慧屈明杨剑虹
关键词:X-射线衍射紫色母岩层状硅酸盐矿物
重庆溶洼—丘峰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以重庆鸡公山耕地、果园、撂荒地、灌草坡和林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与土壤抗蚀性密切相关的11个常用指标进行筛选和综合评价,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抗蚀性能的变化状况和差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征土壤抗侵蚀能力最优指标为:>0.25 mm团聚体破坏率、>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度、<0.01 mm物理性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和<0.001 mm黏粒含量。依据提炼出的3个主成分,建立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模型,即Y(综合指数)=0.712Y1+0.157Y_(2)+0.131Y3,由此计算出土壤抗蚀性由强到弱为:林地>灌草坡>撂荒地>果园>耕地。建议区内适当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人为扰动,以利于提高土壤的抗蚀性能和水土保持能力。
任霞严宁珍程永毅黄兴成
关键词:岩溶区土地利用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
岩溶山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被引量:5
2013年
通过野外采样调查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北碚区土壤有机碳(SOC)的分布特征和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间上,从表土层到底土层SOC含量依次降低,且差异显著,降幅依次为35.02%和47.12%;时间上,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从表土层到底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4.36%,31.92%和14.74%。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SOC含量随着土壤中全氮、碱解氮、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含有碎屑岩的碳酸盐岩比纯碳酸盐岩形成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随着海拔的升高SOC含量增大,表现为:山顶(21.94g/kg)>平坝(19.53g/kg)>槽谷(15.60g/kg)>山腰(13.40g/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SOC含量高低顺序为:林地(26.16g/kg)>草坡(21.95g/kg)>菜地(16.75g/kg)>果园(15.31g/kg)>耕地(12.85g/kg)。传统的耕作方式容易造成SOC损失,建议在岩溶山地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碳;推广应用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严宁珍程永毅杨剑虹屈明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岩溶山地
渝东南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9年
为评价区域农田土壤肥力及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措施,选取渝东南地区黔江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重庆市测土配方施肥的615个表层(0~20 cm)土样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黔江区土壤有机碳(SO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SOC含量为13.27 g·kg^(-1),变异系数为31.44%,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且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块金效应为45.59%,空间分布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区SOC分布呈斑块状,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坡度、坡向对SOC的空间分布的影响极显著(P<0.01),土壤质地、海拔高度的影响显著(P<0.05)。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中SOC含量也逐渐增加。而随着坡度增加,土壤中SOC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本研究结果为渝东南农田SOC管理及农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贾豪严宁珍程永毅刘洪斌
关键词:渝东南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渝东南岩溶山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选择旱地、稻田、菜园和果园四种地利用方式,分析了渝东南秀山、黔江、酉阳三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在耕作层和心土层SOC含量都是菜园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而底土层果园最大,稻田最小,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SOC含量的影响一致,自上而下依次降低,均为耕作层SOC含量最高,底土层最低,稻田降幅最大,旱地最小,且差异显著;时间上,与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除旱地外20多年来渝东南岩溶区0~20cm耕层SOC含量普遍升高,其中菜园的增加幅度最大,稻田最小。但总的来说,研究区岩溶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建议通过人为施肥提高有机质的含量,探索和推广应用免耕、少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措施,增加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严宁珍杨剑虹屈明白仲才徐卫红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地利用方式岩溶山地渝东南
4种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肥力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被引量:5
2024年
探究4种改良剂施用对酸性紫色土土壤肥力及活性碳组分特征影响,为紫色土养分管理及稳固碳库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这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 pH、速效养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及各组分有效率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施用改良剂显著提高了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0.05),有机肥+化肥(OM)和酒糟灰渣+化肥(JZ)处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96和0.77,增幅分别为170.43%和66.96%.(2)酒糟灰渣+化肥(JZ)和有机肥+化肥(OM)处理土壤POC、 MBC和DOC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10.30%和84.81%、 61.08%和46.56%、 195.87%和141.67%;改良剂的施用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MPI)(P<0.05),其中以有机肥+化肥(OM)处理提高最为显著,土壤CPI值和CMPI值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07.34%和90.75%.(3)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与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施用改良剂各处理间分异性显著,土壤IFI、 pH和速效钾对有机碳及其组分的解释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解释率顺序分别为:IFI(74.6%)>pH(11.7%)>AK(6.5%).酸性紫色土施用酒糟灰渣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质量效果最显著,同时有利于促进土壤碳组分的积累和活化.
丁馨茹严宁珍王子芳李志琦黄容王洋代文才高明
关键词:改良剂紫色土
几种改良剂对酸性紫色土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2024年
活性氮组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及其环境效益至关重要.土壤中的胞外酶(纤维素酶、乙酰氨基肽酶和过氧化物酶)对外源氮的输入反应强烈且迅速,通过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可以了解土壤氮素变化.为探究几种改良剂施用对酸化花椒园土壤活性氮组分特征及相关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厘清改良剂与土壤活性氮组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为紫色土酸化治理及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F)、石灰+化肥(SF)、有机肥+化肥(OM)、生物炭+化肥(BF)及酒糟灰渣+化肥(JZ)6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土壤pH值和全氮、活性氮组分及土壤纤维素酶(S-CL)、过氧化物酶(S-POD)和乙酰氨基肽酶(S-NAG)活性,阐明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JZ和SF两个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p<0.05),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39和2.25;与对照处理相比,OM处理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提高了61.45%,显著增加了土壤氮库存量(p<0.05);(2) JZ和OM处理土壤PON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02.20%和101.45%;F和OM处理土壤MBN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44.28%和19.08%,土壤DON分别提高了72.35%和57.61%;截至2022年6月,JZ处理土壤矿质氮质量分数提高最为显著(p<0.05),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63倍和5.43倍;(3)施用了改良剂的4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胞外酶活性(p<0.05),其中JZ处理S-CL和S-POD活性最高,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34.72%和96.27%,F和OM处理S-NAG活性提高较显著,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了190.63%和75.59%.综上所述,酸性紫色土壤施用石灰、酒糟灰渣及有机肥中和土壤酸度效果最显著,同时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库积累和活性氮组分转化.
丁馨茹严宁珍王子芳谢永红黄容代文才高明
关键词:改良剂活性氮胞外酶酸性土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大类招生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适应大类招生模式,在遵循实践性、目标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农资专业自身特点,构建出"一个中心、两类场所、三大模块、四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取得了显著成效。
严宁珍李振轮高明刘秀华谢德体
关键词:大类招生实践教学
石漠化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盘县为例被引量:12
2008年
以贵州省盘县2004年石漠化现状分布为基础,探讨石漠化斑块的空间组合格局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石漠化景观呈现出极强度石漠化斑块集中分布型、强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斑块混合分布型、潜在石漠化与无石漠化为主分布型、轻中度石漠化聚集分布型和石漠化斑块相间分布型5种空间组合分布格局。人为干扰、自然因素是造成该区石漠化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全县来看,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坡度10°~17.5°的地带,其次是17.5°~35°的区域。从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来看,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灌丛和坡耕地,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中覆盖草地和坡耕地,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中覆盖草地和来利用地。碳酸盐岩的分布、地形地貌和亚热带山地气候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类型,而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是控制喀斯特石漠化的主导因子。通过土地利用规模调整和优化,因地适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将有望实现强度、极强度石漠化景观逐渐向无石漠化景观的转变。
严宁珍李阳兵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