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 作品数:70 被引量:203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全媒体”时代我国消息写作叙事手法新变被引量:3
- 2015年
- "全媒体"时代,新闻竞争加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要求提高,传统的新闻写作笔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年来,我国消息写作叙事手法出现了新的变化,部分新闻工作者借鉴通讯的写作方法和新新闻主义的写作技法,在场景呈现、对话记录、细节描写等方面对进行了创新。
- 李涛
- 关键词:消息写作叙事手法
- 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移民的发展概况及趋势被引量:3
- 2009年
- 李涛
- 关键词:中国移民新移民苏联解体后经贸合作艰苦创业
- 论近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以晚清民国教育家群体为例被引量:12
- 2003年
-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者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 李涛
- 关键词:近代教育家文化转型教育近代化
-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中的儒家本色——评《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
- 2016年
- 汉代的礼制建设在中国礼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作为礼制建设顶层设计的汉代皇帝施政礼仪,更是在汉代政治家的治国理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一书全面详实地展示了汉代皇帝施政礼仪建设的成就,为我们借鉴汉代礼制建设的经验和智慧,以及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秦汉礼制史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户。以此书为镜,我们亦可比较清晰地看到汉代皇帝施政礼仪中的儒家本色。
- 李涛
- 关键词:汉代皇帝儒家
- 试论口述科技史的客观性被引量:2
- 2008年
- 口述科技史的客观性是个弹性概念,由于受访主体的特殊性,其客观性程度较其他类型的口述史要高一些。口述科技史的客观性体现于互动的过程之中,为了使口述科技史的实践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追求客观性是必须的。
- 李涛
- 关键词:口述科技史客观性
- 争夺“人民”及其符号的意识形态价值--关于《人民文学》杂志(1976-1977)的“复刊”和“创刊”之争被引量:3
- 2010年
- 1976年到1977年之间,在《人民文学》这个刊物中有过一场关于"创刊"和"复刊"之间的历史的争夺,虽然时代的巨变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的斗争,但通过分析前后不同的叙述发现,历史原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不同时代的叙述所呈现的其实仍旧是同样的叙述模式和策略,区别只在于这种二元对立的双方的位置的改变,而作为"人民文学"中之"人民"的范畴,在这当中其实只是充当了合法性叙述的前提,"人民"这个范畴显示出其有自以来的矛盾的内涵。
- 徐勇李涛
- 关键词:意识形态
- “寻找祖国三千里的心路”——纪念台湾民众抗战胜利暨全岛光复60周年被引量:2
- 2005年
-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已坚持抗日战争42年之久的台湾同胞,受到极大的鼓舞,从两条战线上参加了抗日斗争。一条战线是回祖国大陆,直接参加抗战;另一条战线是在台湾岛内,与日军进行斗争。台湾岛内外民众的反抗斗争,始终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战场和重要组成部分。
- 李涛唐章林
-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主义
- 朱熹“理同气异”与“气近理异”说辨析被引量:2
- 2013年
- 朱熹在答黄商伯书中提出了"理同气异"与"气近理异"的重要观点。"理同气异"中"理同"是从本然处而言,人物皆同出一理,现实世界中人和物纷繁万相的善恶表现皆因"气异"而为。"气近理异"说中的"气近"是从实然处而言,万物皆由气所生。人物之气禀形质的不同,使本然的天理之性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而没有得到完全的显现,从而使天理外在地表现出"不同的理",这些不同的理并非天理的一部分,其实也是天理的全体,只不过是没有显现完全的天理。此种人性论观点的提出,为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从本然和实然两个层面提供了更为完备的论证。
- 李涛郝艳杰
- 宋代主仆关系与司法介入被引量:1
- 2017年
- 主仆关系是中国传统家庭中的重要关系。两宋时期,固然不乏"主义仆忠"的记载,但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不断发展,社会阶级关系中传统意义上的奴隶制开始向雇佣化演变,奴婢的性质发生变化,其独立意识也逐渐增强,主仆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多。而宋代司法基于奴婢的良人身份保护其基本的人身权与诉讼权,有意介入主仆关系这一传统的家庭内部关系领域,虽然在实践中出现了某些偏差,但客观上无疑保护了奴婢的利益。
- 李涛陈渊
- 关键词:奴婢司法介入
- 历史与时间之外的“找寻”: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对姜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精神分析解读被引量:7
- 2010年
- 《太阳照常升起》中荒诞离奇的情节、错综变化的时空以及混乱的语言和视角使得这部电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实之作,自然也不能以写实主义的艺术规范去要求或解读它。本文认为,正是这种混乱和错综恰恰与人之梦境的呈现有某种契合之处,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入手或许能提供不无启示的发现。本文通过对影片的解读发现,这是一个在历史和时间之外不懈"找寻"的故事,影片中的主人公没有历史,身世模糊,自然就没有现实,这注定了他(她)们的缺失状态,他(她)只能不停地找寻,而当他(她)们一步步靠近找寻的对象时,却越来越意识到找寻本身的荒谬:他(她)们在历史之外找寻却被时间之流无情地吞噬,而在这种没有主体(自己)的年代("文革"前后的中国现实)中找寻主体(自己),恰如在时间和空间之外找寻"存在"一样,既荒诞可笑而又沉痛悲壮,死亡注定是他(她)们宿命的结局。这或许即影片名"太阳照常升起"所呈现出的矛盾而富于悖论的含义所在。
- 徐勇李涛
-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