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营刚

作品数:5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下水
  • 2篇岩溶
  • 2篇水质
  • 2篇水质动态
  • 2篇重庆金佛山
  • 2篇GIS
  • 1篇地下水水质
  • 1篇地下水源
  • 1篇地质
  • 1篇岩溶地区
  • 1篇岩溶地下
  • 1篇岩溶地下水
  • 1篇生态承载力
  • 1篇生态赤字
  • 1篇生态足迹
  • 1篇生态足迹模型
  • 1篇石漠化
  • 1篇水文地质
  • 1篇水源
  • 1篇水质动态变化

机构

  • 5篇西南大学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作者

  • 5篇李营刚
  • 3篇蒋勇军
  • 2篇单楠
  • 1篇张典
  • 1篇丁馨怡
  • 1篇况明生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铁路计算机应...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岩溶地下水质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为例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资源丰富,地下水是南方岩溶水资源赋存运移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由于岩溶地下水的特殊性,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污染。因此,为了合理利用地下水及避免地下水受到人为因素的污染,必须掌握地...
李营刚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下水源岩溶地区水质动态
文献传递
基于SketchUp和ArcGIS的三维GIS开发技术研究被引量:27
2009年
三维GIS是目前GIS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之一,针对目前二维GIS数据丰富、三维建模耗时长、三维分析功能不足等现状,提出一条利用SketchUp批量处理二维GIS数据,快速实现三维场景建模;利用Arc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三维场景驱动,从而完成三维GIS开发的技术路线,并设计开发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展示了该路线的可行性与实际应用效果。
单楠况明生李营刚
关键词:SKETCHUPARCGISGIS
基于RS·GIS的重庆南川市石漠化现状及敏感性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重庆南川市是中国西南石漠化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在RS、GIS的支持下,利用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对南川市石漠化灾害现状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川市喀斯特面积为973km^2,土地发生石漠化总面积达224.39km^2,其中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分别100.29、119.47和4.62km^2,潜在石漠化293.97km^2占喀斯特总面积的30.21%。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将南川石漠化现状图与南川DEM图、坡度图、地层岩性图、土地利用图叠加,发现南川石漠化主要分布在600~800m与800~1200m的高程上、坡度主要集中在15°~25°上、地层主要以纯灰岩及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土地利用中以旱地的石漠化严重;在不考虑人为因素的前提下,提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率、地层岩性等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几何平均法在统一的空间框架中,通过空间运算,属性项合并,将石漠化敏感性划分为不敏感、低敏感、中敏感、高敏感和极高敏感5级,建立基于GIS的石漠化灾害敏感性评价模型。通过石漠化危险性分级与石漠化空间叠加分析,表明笔者所选评价指标及分级科学合理。通过模型实现南川市石漠化危险性区划,发现敏感区总面积507.20km^2占岩溶区总面积的52.13%,为该地区石漠化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李营刚蒋勇军单楠
关键词:GIS敏感性石漠化
旅游活动对岩溶地下水水质动态变化的影响——以重庆金佛山水房泉为例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更好地揭示岩溶地下水的影响因素,采用野外现场实测、自动观测、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十一"旅游旺季对重庆金佛山水房泉流域各项理化指标进行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下水对外界条件反应敏感,其岩溶水理化性质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改变,可直接快速地改变地下水水质。旅游季节地下水水质发生明显变化,旅游因素对地下水质的变化有较好的响应关系。表现为旅游高峰前期的正常水平;旅游高峰期的骤然恶化,出现污染状况;旅游高峰后期,叠加降雨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各个水质指标出现好转。
李营刚蒋勇军张典
关键词:旅游活动岩溶地下水水质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涪陵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通过对重庆市涪陵区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的分析,对涪陵区1997-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且利用线性回归模型预测2007-201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涪陵区1997-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997年的1.129 2 hm2/人增加到2006年1.304 8 hm2/人,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维持在0.85 hm2/人左右,同期生态赤字2005年增长到0.542 4 hm2/人.从1997-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虽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线性回归模型显示,2012年涪陵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602 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01 4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到0.901 2 hm2,增长趋势明显.基于以上分析得出涪陵区现有发展模式受到挑战,提出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
李营刚蒋勇军丁馨怡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