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
- 作品数:11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成长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 论贺贻孙学术著作的文章家习气
- 2008年
- 贺贻孙是明清之际的文学名家。他留下的七种著述,以学术作品为多,其中《诗筏》是一部优秀的诗话,《激书》亦颇受好评。由于缺乏自觉的学术超越意识和开创精神,其学术作品像文章一样值得玩味和讽诵,却又多少显得平浅或空浮,远未达到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高度。这与他深深迷恋着篇章与文字技巧,而不是坚持覃思研理的刻苦训练有关。
- 杜华平朱倩
- 关键词:贺贻孙
- 文学主体性命题及其理论蕴涵读解被引量:9
- 2006年
- 文学主体论是刘再复80年代文学思想的总体归宿。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文学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从主体性哲学基点出发,主体论倡导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方式。必须注意到的是,刘再复的主体性学术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文学主体性命题的根本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同时,它也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 詹艾斌朱倩
- 关键词:文学主体论理论蕴涵个体主体性文学自主性
- “这/那+人名”格式的话语功能被引量:6
- 2010年
- 由于"这(个)"与"那(个)"的较高可及性,因而常被用来作为话语组织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即引入新谈论对象、作话题标记。其中"这(个)"的语篇功能和情感功能又要明显强于"那(个)",这源于它们在说话人心中的心理距离差异。"这/那个+人名"可以单独成句,在于"这/那个"的强指称性和"(你)这个+NP"的类化,使得它们在表达和语义上具有自足性,表负面评价。
- 朱倩李小军
- 关键词:可及性心理距离人名
- 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批判被引量:2
- 2006年
- 主体性哲学在现代陷入困境的事实,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生长点之一。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哲学主体性批判的面貌作简要揭示,可以认识到:消解二元论这一主体性的内源性依据是后现代思想家的共同选择;而且,他们对现代主体、主体性的否定与其非中心化的思想取向密切相关。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主体性批判的贡献及其局限,我们完全有必要结合近20年间主体性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中国语境中的反思。
- 詹艾斌朱倩
- 关键词:主体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二元论非中心化
-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10年
-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李琴朱倩
- 关键词:《庄子》孔子形象异化
- 殷墟甲骨文时称的分类及来源被引量:1
- 2010年
- 殷人为一天内各时段都设了名称,但由于计时标准的不同,显得多而杂。本文通过对甲骨文中一日内40个时称的比较分析,细究殷人命名时的参照物,得出甲骨文时称按其来源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据日、月的活动及其光与影的变化命名,表现为从"日"或从"月"("夕")或二者兼从的时称;二是据人类群体的固定性活动而得名,如"大食"、"小食"等;三是利用当时仅有的计时工具——"鼓"标时,表现在时称上为"三鼓"、"五鼓"等。
- 姜华艳朱倩
- 关键词:殷墟甲骨文
- "一无可取"--周作人眼中的韩愈
- 2014年
- 曾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历来备受文学界推崇,然其文在周作人眼中却是“一无可取”的“坏文章”。本文究其原因为:两人的生活理想、政治追求和处世态度以及其文学观的差异是造成周氏无法认同韩愈的缘由之所在。
- 徐亚姗朱倩
- 关键词:政治追求处世态度
- 冲不出牢笼的鸟——从女性主义角度看《青春之歌》
- 2011年
- 本文试从有别于传统革命话语的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重读《青春之歌》,并从女性主体意识、没有家园的漂泊感和悲剧性命运三方面来来分析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 王杰朱倩
-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主体意识悲剧性命运
- 从“耍子”到“玩儿”的历时考察与原因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文章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完全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 曹跃香朱倩
-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浅析王蒙小说《活动变人形》的隐喻特征
- 2010年
- 《活动变人形》是王蒙的代表作。小说不仅体现了作家汪洋恣肆的语言天赋,更从一个家庭几代人生活的变迁中隐喻了中国人及中华民族的时代历史。小说似在纵情泼墨,实则有最大的无奈和不忍。在百年历史的更迭中,我们阅进了无数人事的沧桑,那就是——扭曲分裂的人格和错位疯狂的时代。尽管时过境迁,我们仍然需要思考如何为我们自身,为我们的时代松绑。
- 熊玫朱倩
- 关键词: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