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
- 作品数:10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余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合式低温制冷系统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本文研究了一种完全由余热驱动的吸收压缩复合式低温制冷系统。该系统由混合工质动力子循环和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子循环有机耦合而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制取-55℃冷量时的整体性能系数和效率分别达到了0.357和28.02%,分别比参比系统提高了19%和57.77%。通过分析和循环耦合分析,揭示了该系统的节能机理。另外,还研究了动力子循环工质浓度、透平入口压力和压缩机出口压力对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保证较高的热力性能,这三个影响因素均存在最佳值,且其中压缩机出口压力最为敏感。经济性分析指出,新系统比投资比参比系统相对减小了12.23%。本研究为分布式供能系统提供了新的余热利用方法。
- 陈宜韩巍孙流莉
- 关键词:低温制冷混合工质热力学分析热能梯级利用
- 一种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低温制冷系统
- 2015年
- 以能的梯级利用原理为指导原则,基于正逆循环耦合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中温显热热源制取较低温度冷量的复合式制冷系统,该系统由动力子循环、吸收式制冷子循环与压缩式制冷子循环有机耦合而成。通过模拟计算,对系统热力性能进行了评估,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达到了0.277,与常规余热双级吸收式制冷系统相比,提高了50%左右。通过(火用)平衡和t-Q图分析,发现热源利用过程不可逆损失大幅降低是系统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本文还研究了热源烟气温度T_H和冷却水温度T_(CW)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指导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 陈宜韩巍孙流莉金红光
- 关键词:低温制冷热力学分析
- 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动力子循环和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子循环。该系统及方法采用中低温热源的较高温部分驱动动力子循环做功,减小了热源直接用于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换...
- 韩巍金红光陈宜
- 文献传递
- 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及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动力子循环和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子循环。该系统及方法采用中低温热源的较高温部分驱动动力子循环做功,减小了热源直接用于吸收-压缩复合式制冷系统的换...
- 韩巍金红光陈宜
- 文献传递
- 超临界CO<Sub>2</Sub>和氨水联合循环系统及发电系统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超临界CO<Sub>2</Sub>和氨水联合循环系统及发电系统,该超临界CO<Sub>2</Sub>和氨水联合循环系统包括:超临界CO<Sub>2</Sub>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氨水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和溴化锂...
- 韩巍陈宜金红光洪慧刘启斌韩东江
- 文献传递
- 回收透平排气有效成分的功冷联产系统研究
- 2017年
- 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回收透平排气有效成分的新型功冷联产系统。该系统通过对高温高压过热氨水蒸气进行热能梯级利用和有效成分回收,实现了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间能量和物质的双重耦合。经过部分冷凝后的透平排气中有效成分浓度明显提高,对这部分有效成分的回收可以有效增加系统制冷量。新系统等效作功效率为20.19%,比常规分产系统提高了44.32%,相对节能率为31.61%。与常规开式和常规闭式功冷联产系统相比,新系统等效作功效率提升幅度分别为7.28%和17.04%。通过研究能量传递与转换过程,阐明了系统的节能机理。新提出了平均能量品位差△A的概念,分析了系统对输入的利用情况和热力性能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另外,还初步探索了系统中动力循环与制冷循环的耦合特性。
- 陈宜韩巍孙流莉金红光
- 关键词:热力学分析
- 一种双温热源吸收式制冷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温热源吸收式制冷系统,该系统可同时利用不同品位的中低温热源,或高效充分利用单一变温热源。该系统包括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换热器、第一发生器、第一节流阀、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换热器、第二发生器、压缩...
- 韩巍金红光陈宜
- 文献传递
- 一种双温热源吸收式制冷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温热源吸收式制冷系统,该系统可同时利用不同品位的中低温热源,或高效充分利用单一变温热源。该系统包括吸收器、第一溶液泵、第一溶液换热器、第一发生器、第一节流阀、第二溶液泵、第二溶液换热器、第二发生器、压缩...
- 韩巍金红光陈宜
- 文献传递
- 混合工质功冷联产循环与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与比较被引量:2
- 2016年
- 与传统单一吸收式制冷循环相比,混合工质功冷联产循环更有利于提高中温工业余热的利用效率,但能效提高的机理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本研究构建了简化的氨水功冷联产循环系统和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模型,提出了公平的比较基准,通过流程结构与热力学特性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混合工质功冷联产循环与吸收式制冷循环在能量转换与利用方面的差异,分析了功冷联产循环的性能提升机理。指出透平膨胀程度是影响热能在动力子循环与制冷子循环间分配比例和梯级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并研究了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陈宜韩巍孙流莉
- 关键词:混合工质吸收式制冷热能梯级利用
- 超临界CO2和氨水联合循环系统及发电系统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超临界CO<Sub>2</Sub>和氨水联合循环系统及发电系统,该超临界CO<Sub>2</Sub>和氨水联合循环系统包括:超临界CO<Sub>2</Sub>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氨水朗肯循环发电系统和溴化锂...
- 韩巍陈宜金红光洪慧刘启斌韩东江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