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红灯

作品数:16 被引量:24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沟渠沉积物
  • 6篇沉积物
  • 5篇
  • 4篇氨氮
  • 4篇
  • 3篇生活垃圾
  • 3篇垃圾
  • 2篇源头
  • 2篇渗沥液
  • 2篇生活垃圾收运
  • 2篇收运
  • 2篇收运系统
  • 2篇水生
  • 2篇水生植物
  • 2篇填埋
  • 2篇填埋场
  • 2篇沥液
  • 2篇磷酸盐
  • 2篇截留
  • 2篇垃圾收运

机构

  • 9篇中国环境科学...
  • 8篇北京化工大学
  • 7篇清华大学
  • 3篇中国市政工程...
  • 1篇中国市政工程...
  • 1篇中煤科工集团...
  • 1篇重庆三峰科技...

作者

  • 14篇徐红灯
  • 8篇席北斗
  • 7篇翟丽华
  • 4篇刘鸿亮
  • 3篇喻本宏
  • 3篇黄万金
  • 3篇王京刚
  • 2篇詹爱平
  • 1篇苏婧
  • 1篇杨延梅
  • 1篇蔡洋
  • 1篇赵阿兰
  • 1篇姚洁

传媒

  • 4篇环境卫生工程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氮、磷的截留效应被引量:102
2007年
为有效阻控农田土壤流失氮、磷通过沟渠进入水体,通过动态模拟实验研究对比不同排水沟渠对农田流失氮、磷的截留作用,同时通过静态模拟实验重点探讨了水生植物对氮、磷在水-沉积物-水生植物这一微观系统中的截留机理.结果表明:沟渠中的水生植物茭白和菖蒲对氮、磷的截留和转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加速氮、磷界面交换和传递,从而使上覆水中氮、磷含量快速减少;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含量的变化受界面交换、沉积物吸附、微生物转化及植物吸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水生植物调整并加强氮、磷的各种转化,植物的存在使得间隙水中氨氮及磷酸盐含量降低并呈现规律变化.
徐红灯席北斗王京刚蔡洋
关键词:水生植物
沟渠系统氮、磷输出特征研究被引量:34
2008年
通过对水稻种植期内农业源头沟渠中氮、磷的输出进行长期测定,研究了沟渠系统氮、磷的输出特征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沟渠系统输出的ρ(总氮)最大值为4.00 mg/L,氮输出的主要形态为氨氮和硝氮,ρ(氨氮)和ρ(硝氮)的最大值分别为3.00和1.83 mg/L;磷输出的主要形态为可溶性磷酸盐,ρ(总磷)和ρ(可溶性磷酸盐)的最大值达1.00 mg/L.灌溉一段时间后,氮、磷的输出呈单调递减变化;降雨后,由于流失方式的变化,氮的输出逐渐增加,2-3 d后才有所降低,而可溶性磷酸盐无大的流失.沟渠系统中不同断面对氮、磷的截留转化作用相似.其中,ρ(总磷)单调递减;ρ(总氮)和ρ(氨氮)在灌溉后随时间逐渐降低,降雨后其随时间虽有所增加,但最终趋势是降低的.
翟丽华刘鸿亮席北斗徐红灯
关键词:
重庆市两江新区直管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规划
2016年
分析了重庆市两江新区直管区生活垃圾收运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构建其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规划方案及建议,旨在指导该地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建设,确保两江新区直管区建立科学、先进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以及2020年生活垃圾收运率达到100%。
喻本宏詹爱平徐红灯赵阿兰
关键词:两江新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农业源头沟渠沉积物氮磷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通过吸附实验,研究了杭嘉湖流域某源头沟渠中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特征,以揭示氮、磷迁移转化机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是一个复合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主要吸附过程发生在0~5h之内,吸速率在0~1h较大,氨氮最大吸附速率为160mg·kg-1·h-1,磷酸盐最大吸附速率为300mg·kg-1·h-1。实验浓度范围内(氨氮0~50mg·L-1,磷酸盐0~20mg·L-1)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变化。沉积物中固定态氨氮含量为9.81mg·kg-1,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为0.046mg·L-1,与同流域内湖泊河流相比均较低。说明氮、磷在农田沟渠中的迁移转化较快,与河流湖泊相比,氮、磷并未大量累积在沉积物中。
翟丽华刘鸿亮席北斗徐红灯
关键词:沟渠沉积物氨氮磷酸盐
浙江某农场土壤和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研究被引量:28
2007年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农田土壤及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作用.实验表明,水相氨氮浓度为5—100mg/L时,风干农田土壤、风干沟渠沉积物及新鲜沟渠沉积物3种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关系,并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式;农田土壤与沟渠沉积物的氨氮背景含量分别为12mg·kg^-1和92mg·kg^-1,并且农田土壤对氨氮的吸附系数为8.21,而风干沟渠沉积物与新鲜沟渠沉积物吸附系数分别为5.42与6.84,因此,土壤的吸附能力要大于沟渠沉积物,后两者的吸附能力相近.对3种吸附剂吸附机制的讨论表明,吸附特性与界面性质相关,实验氨氮浓度范围内吸附作用主要为离子交换.相同实验条件下,当初始氨氮浓度较大时,随温度升高,3种吸附剂对氨氮的平衡吸附量减小,对氨氮的吸附为弱放热过程.
翟丽华刘鸿亮徐红灯席北斗
关键词:沟渠沉积物氨氮温度
沟渠沉积物对农田排水中氨氮的截留效应研究被引量:33
2007年
采用沟渠沉积物吸附效应实验和沟渠沉积物硝化效应实验方法,研究了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和硝化能力并对比了两者的截留效应,探讨了pH值、温度、进水氨氮浓度和DO对沟渠沉积物截留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具有很强的吸附和硝化能力,最大饱和吸附量和硝化量分别约为1.3和0.15mg·g-1;对比沟渠沉积物吸附量和硝化量,沟渠沉积物吸附作用在沟渠沉积物截留效应中占主导作用。沟渠沉积物吸附最佳pH为7.0~9.0;在20℃到40℃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吸附容量逐渐增大;DO通过影响微生物种群来间接影响沟渠沉积物截留氨氮的截留效应。
徐红灯席北斗翟丽华
关键词:沟渠沉积物氨氮硝化截留
浅析长江上游城市镇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方案——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对其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现状、特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2013—2020年万州区镇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方案和建议。
喻本宏徐红灯黄万金
关键词:长江上游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重庆市黑石子填埋场渗沥液调节池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探讨
2013年
针对重庆市黑石子填埋场原渗沥液调节池臭气污染、地下水导排能力不足以及底泥及漂浮物清淤等问题,拟对原调节池清淤,在原址上重新改造设计新调节池。新的调节池具有分区管理,加盖密封,沼气导排和处理功能。
喻本宏徐红灯黄万金姚洁
关键词:渗沥液调节池
农田排水沟渠对流失氮、磷的截留和去除效应
为有效阻控农田土壤流失氮、磷通过沟渠进入水体,本文通过现场试验研究氮、磷在沟渠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沟渠对流失氮、磷的截留效应,同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重点探讨了水生植物、微生物和沟渠沉积物对氮、磷在水—沟渠沉积物—水生植物—微...
徐红灯
关键词:水生植物沟渠沉积物微生物
文献传递
杭嘉湖流域某源头沟渠沉积物氮及磷的吸附被引量:12
2009年
为揭示氮、磷在农业沟渠中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沟渠沉积物的吸附特性。通过吸附实验,研究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是一个复合动力学过程,主要吸附过程发生在0~5h之内,氨氮、磷酸盐最大吸附速率分别为160mg·kg^-1·h^-1和300mg·kg^-1·h^-1,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变化;与同流域内湖泊河流相比,氮、磷在农田沟渠中并末大量累积;当pH在5~9之间变化时,pH值升高有利于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而磷酸盐的吸附能力随pH值的降低而增强。
翟丽华刘鸿亮席北斗徐红灯
关键词:沟渠沉积物氨氮磷酸盐PH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