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烜
- 作品数:20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与替加氟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及替加氟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25例患者均为晚期胃癌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3h,第1天;亚叶酸钙(CF)200mg(/m2.d),第1~3天;替加氟500mg(/m2.d),第1~3天,每3周为1个疗程,每个患者至少接受2个疗程。结果25例患者均可行毒性及疗效评价,其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8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为52%,中位缓解期5.6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毒副反应主要为: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均相对较轻,以I~II级为主。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加氟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可耐受,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 廖怡锋彭培建吴烜林忠
- 关键词:奥沙利铂替加氟晚期胃癌
-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以及维持治疗等概念的提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但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免疫治疗利用免疫系统来控制和清...
- 吴烜王树滨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
- 组织芯片技术分析c-kit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c-kit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评价伊马替尼(Imatinib)应用于鼻咽癌的可能性。方法:将石蜡包埋的153例鼻咽癌和165例正常鼻咽上皮组织制成组织芯片染色。在153例鼻咽癌患者中,42例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分期和生存数据。结果:鼻咽癌c-kit阳性表达率为37.3%(57/153),正常鼻咽上皮阳性率为4.8%(8/165),两者差异显著(P=0.000)。42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鼻咽癌患者中,c-kit表达与性别、年龄、分期无关,c-kit阳性表达较其阴性表达的T分期更晚,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67);c-kit阴性表达的5年局域无复发率较其阳性表达高(P=0.041)。结论:c-kit蛋白的过表达更常见于鼻咽癌组织而少见于正常鼻咽上皮,c-kit过表达者5年局域无复发率低,这一结果为伊马替尼应用于鼻咽癌的治疗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 黄培钰汪波张星洪明晃吴烜陈明远张力
- 关键词:鼻咽癌组织芯片技术C-KIT
- 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 研究背景:
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及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每年新发病例300万人,其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疗药物的开发及应用,肺癌的治疗不断进步。目前三代新药两药含铂方案为ⅢB-Ⅳ期患者的标准...
- 吴烜
- 关键词:飞行时间质谱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清蛋白质
- 文献传递
- TS、T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表达情况,评价TS、TP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等的关系,探讨TS、TP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选择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未接受任何方案的化疗或放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手术切取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S、TP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85例标本中,分别有56.7%和70.8%的肿瘤组织TS、TP呈高表达,TS与TP表达呈明显正相关,TS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无关,TP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及肿瘤T分期,TNM总分期无关,但是,TP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的N分期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S、TP广泛过表达,TP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TP高表达可能促进淋巴结转移。
- 吴烜张华勇林忠肖妹廖怡锋吕维择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胸苷酸合成酶胸苷磷酸化酶
- 阿那曲唑和他莫昔芬对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肿瘤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对比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比较阿那曲唑和他莫昔芬对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HR(+)MBC]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肿瘤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HR(+)MBC患者,其中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治疗者26例(阿那曲唑组),使用传统药物他莫昔芬治疗者24例(他莫昔芬组),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2、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阿那曲唑组的临床疗效优于他莫昔芬组(P<0.05)。治疗后,他莫昔芬组IL-1、IL-8、IL-10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阿那曲唑组IL-1、IL-8、IL-10、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阿那曲唑组IL-1、IL-2、IL-6、IL-8、IL-10、TNF-α水平均低于他莫昔芬组(均P<0.05)。结论阿那曲唑对HR(+)MBC的疗效优于他莫昔芬;两种药物对肿瘤生长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与疗效密切相关。
- 童刚领程勃然陈晓秋吴烜申东兰彭安王树滨
- 关键词:转移性乳腺癌阿那曲唑他莫昔芬炎性因子
- 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围手术期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评估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作为局部进展期结肠癌(locally advanced colon cancer,LACC)围手术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26例LACC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4个周期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新辅助化疗和2个周期mFOLFOX6方案新辅助化疗。手术和贝伐珠单抗治疗相隔至少6周。术后继续接受6个周期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肿瘤消退程度(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安全性、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结果:中位年龄49.3(30~70)岁,中位随访时间22.6(11~39)个月,26例患者均完成预定治疗方案,ORR为84.6%(22/26),CR和PR分别为11.5%(3/26)和73.1%(19/26),SD的患者占15.4%(4/26),无PD患者,DCR为100.0%(26/26)。TRG0、TRG1、TRG2和TGR3的患者分别为2例(7.7%)、7例(26.9%)、16例(61.5%)和1例(3.9%)。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最常见的Ⅲ-Ⅳ级毒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19.2%)。1例(3.9%)患者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出现肠穿孔。随访3年预期PFS和OS分别为83.5%和72.8%。结论:本研究显示mFOLFOX6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作为LACC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有效的和安全的,该治疗模式可以作为LACC患者的一种选择。
- 童刚领程勃然吴烜何立锐王丽吕国庆王树滨
- 关键词:结肠癌围手术期治疗MFOLFOX6
- LMP2A调节EBV相关胃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膜潜伏蛋白2A(LMP2A)调节EB病毒(EBV)相关胃癌(EBVaGC)细胞中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并分析LMP2A和PD-L1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关系。方法选取人胃癌细胞株SNU-719[EBV阳性(EBV+)]、AGS[EBV阴性(EBV-)],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细胞株SNU-719(EBV+)及AGS(EBV-)中LMP2A和PD-L1基因的表达水平,佛波醇(TPA)诱导SNU-719(EBV+)和AGS(EBV-)中LMP2A的表达后,蛋白质印迹法(WB)检测LMP2A、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PD-L1在EBV阳性细胞株SNU-719(EBV+)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AGS(EBV-)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U-719(EBV+)中LMP2A 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AGS(EBV-)细胞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GS(EBV-)、SNU-719(EBV+)细胞株中PD-L1和LMP2A mRNA转录水平具有一致性。诱导12、24、48 h,LMP2A在SNU-719(EBV+)细胞株中表达呈上升趋势,而AGS(EBV-)细胞株无变化。TPA诱导12 h后,SNU-719(EBV+)细胞PD-L1表达明显升高,而AGS(EBV-)细胞株升高不明显。结论EBV相关胃癌可能通过LMP2A介导的致癌途径上调PD-L1表达,从而引起肿瘤免疫逃逸。这提示阻断LMP2A致癌途径和PD-1/PD-L1检查点抑制通路可为EBV感染的胃癌患者带来潜在临床益处。
- 吴烜童刚领程勃然余少康王树滨
- 曲妥珠单抗联合FLOT方案围手术期治疗可手术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评估曲妥珠单抗联合FLOT方案作为可手术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FLOT方案具体为:多西他赛50 mg/m~2,奥沙利铂85 mg/m~2,亚叶酸钙200 mg/m~2,5-FU 2 600 mg/m~2(24小时持续静脉泵入),第一日,2周重复,术前和术后各4周期,曲妥珠单抗具体为:首次剂量8 mg/kg,后续6 mg/kg,第1、22、43日,3周重复,术前和术后各3周期,手术与化疗间隔3周。主要观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肿瘤退缩程度、安全性和总生存时间。结果:共有31例患者入组,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通过治疗,疗效为CR、PR、SD和PD的患者分别为:5例(16.1%)、18例(58.1%)、5例(16.1%)和3例(9.7%),ORR为74.2%(23/31),DCR为90.3%(28/31),R0切除率96.8%(30/31)。有5例(16.1%)患者获得TRG1a,8例(25.8%)患者获得TRG1b,均未见复发。最常见的3-4级副作用为粒细胞缺乏症(19.4%)和呕吐(3.2%)。2年OS 78.6%。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FLOT方案作为可手术HER-2阳性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的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童刚领程勃然吴烜何立锐王丽吕国庆王树滨
- 关键词:HER-2围手术期化疗曲妥珠单抗
- 吉非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素被引量:11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 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被证实为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药物,其治疗亚洲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与联合化疗的疗效相当。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种族、性别、吸烟史及组织病理类型被认为是吉非替尼疗效及生存的相关因素。但在亚洲人群中,吉非替尼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素尚未清楚。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中国153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情况,旨在分析疗效与生存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参加吉非替尼在中国的注册临床研究的153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疗效及生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疗效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运用Logrank检验及Kaplan-Meier、Cox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53例可评价的患者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及从初诊到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间隔≥6个月者,与客观有效率明显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0.5~16.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3个月(95%CI,8.1~12.6个月),1年生存率为44.1%。COX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0-1、末次化疗达疾病控制以及吉非替尼治疗达疾病控制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吉非替尼对既往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中国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年龄≤65岁及从初诊到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间隔为≥6个月是吉非替尼疗效的预测因素。PS评分0-1、末次化疗达疾病控制及吉非替尼治疗达疾病控制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林丽珊张力赵洪云林立平吴烜张阳管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