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辉

作品数:10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肿瘤
  • 2篇腺癌
  • 2篇溃疡
  • 2篇肠癌
  • 2篇肠梗阻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癌
  • 1篇胆囊炎
  • 1篇胆囊肿瘤
  • 1篇端粒
  • 1篇端粒酶
  • 1篇端粒酶活性
  • 1篇胸骨
  • 1篇胸骨后
  • 1篇胸骨后甲状腺
  • 1篇胸骨后甲状腺...

机构

  • 10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10篇谭辉
  • 4篇王志明
  • 3篇李劲东
  • 3篇李新营
  • 2篇李小荣
  • 2篇周乐杜
  • 2篇吕新生
  • 2篇裴海平
  • 1篇陶一明
  • 1篇张鸽文
  • 1篇卢文能
  • 1篇万小平
  • 1篇汤恢焕
  • 1篇黄云
  • 1篇何峰
  • 1篇申竑
  • 1篇梁帅
  • 1篇蔡宏波
  • 1篇李小刚
  • 1篇胡宽

传媒

  • 5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骨形成蛋白4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利用Cre-loxP特异性位点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大鼠骨形成蛋白BMP4的重组腺病毒。方法高保真PCR得到大鼠BMP4cDNA,克隆到质粒pCR-BluntII-TOPO中,然后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中间载体质粒pDNR-CMV,测序后在Cre重组酶作用下,将BMP4cDNA转移到腺病毒载体pLP-Ade-no-X-CMV。在HEK293细胞中扩增重组腺病毒,并检测BMP4基因重组腺病毒在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结果PCR法和限制性内切酶XholI消化法均证实BMP4重组腺病毒的成功构建,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证实该重组腺病毒显著性增强了CFSC-2G细胞中BMP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论Cre-loxP特异性位点基因重组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构建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方法,大鼠BMP4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BMP4的细胞调控功能和BMP4基因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万小平李小荣谭辉何峰裴海平申竑李小刚
关键词:BMP4基因重组腺病毒骨形成蛋白4
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早期应用生长抑素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思他宁)在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收治的131例不同类型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为思他宁治疗组(7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60例)。治疗组入院后除按常规治疗外,并给予生长抑素6mg静脉滴注,维持24h,平均用药3.9(2~6.5)d,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胃肠平均减压量为(227±152)mL/d,明显少于对照组(522±186)mL/d(P<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和肛门恢复排气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中转手术率无差异(P>0.05),但治疗组出现肠坏死者(1例)显著少于对照组(6例)(P<0.05);KPS分值治疗组为57±6,对照组为44±8(P<0.05)。结论在肠梗阻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生长抑素静脉滴注能明显改善各型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虽不能减少其手术治疗率,但能降低肠坏死发生率。
张鸽文谭辉李劲东李新营周乐杜梁帅王志明
结肠癌端粒酶活性临床研究的初步报告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PCRELISA方法检测32例不同分化程度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结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而癌旁组织无活性;不同分化程度结肠癌组织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端粒酶异常激活与结肠癌的发生相关。
蔡宏波吕新生谭辉邓锡云
关键词:结肠肿瘤酶学腺癌端粒酶
潘托拉唑预防和治疗腹部大手术后应激性溃疡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潘托拉唑预防和治疗腹部大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6例腹部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潘托拉唑组和雷尼替丁组 ,围手术期分别应用潘托拉唑及雷尼替丁预防治疗 ,观察术后 2组病人的胃液pH值及有无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并将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消化道明显出血的 12例病人随机分为潘托拉唑组和洛赛克组 ,分别应用潘托拉唑和洛赛克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 潘托拉唑组术后胃液的pH值明显高于雷尼替丁组 (P <0 0 5 ) ,潘托拉唑组 2 4例病人中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 0 ,雷尼替丁组术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 13 6% (3 /2 2 )。 12例应激性溃疡溃疡病人 ,均获治愈 ,但潘托拉唑组临床止血的时间较洛赛克组明显缩短。结论 潘托拉唑对腹部大手术后应激性溃疡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其预防应激性溃疡的作用优于雷尼替丁 。
李小荣谭辉王志明
关键词:应激性溃疡潘托拉唑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5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例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58例,其中保守治疗16例;穿孔单纯缝合手术14例;行胃大部切除手术28例。全组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除少数病例可行单纯修补术加抑酸剂治疗外,还应及早手术治疗为好,并尽可能行胃大部切除术。
谭辉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切断二步肝切除术在肝炎后肝硬化肝癌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探讨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切断二步肝切除术(ALPPS)在肝炎后肝硬化肝癌患者治疗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例乙型病毒肝炎(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行ALPPS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前评估未来剩余肝脏体积约占标准肝体积的20.2%。患者一期行右侧门静脉离断和左、右半肝原位劈离;患者一期手术后9 d,剩余肝脏体积达标准肝体积的38.8%后,二期行右半肝含肿瘤切除。两次手术时间分别为255 min和297 min,出血量分别为260 mL和350 mL。术后肝功能持续平稳。术后21 d出院。术后2个月随访,未见复发转移,HBV-DNA定量和AFP均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对于HBV非活动期合并肝硬化的肝癌可适度扩大ALPPS手术指征,手术仍然安全可行。
王志明陶一明黄云谭辉李劲东周乐杜李新营胡宽
关键词:肝切除术
泛影葡胺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泛影葡胺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03~2009年住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共68例,对照组39例经常规治疗,治疗组29例加用泛影葡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治疗组平均初次排气或排便时间为(29.4±8.5)h,平均治愈时间(9.9±6.1)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用非手术治疗。加用泛影葡胺治疗能明显缩短治愈疗程,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
谭辉卢文能
关键词:肠梗阻泛影葡胺
16例直肠癌局部复发的再手术治疗结果分析
2006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16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再手术的临床资料。方法该院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直肠癌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16例,对患者的第1次手术情况、再次手术探查结果、再手术方法的选择、术后并发症及其预后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接受再手术的患者中,首次手术与复发后再次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28.4±3.6)个月,其中12例完成了根治性肿瘤再次切除,4例施行姑息性手术治疗。5例患者(31.3%)出现了各类术后并发症共计9项,其中泌尿系统的损伤共4例,无住院死亡病例。随访16例患者中死亡9例(43.8%),平均生存期为(27.6±3.2)个月。4例接受姑息性再手术的患者术后生存期为(10.2±4.1)个月,12例接受根治性再手术的病例术后生存期为(30.3±3.8)个月,显著高于复发后接受姑息性手术的患者。结论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和选择的直肠癌局部复发病例,进行积极的再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手段。
谭友阳谭辉裴海平
关键词:直肠癌局部复发再手术
颈部入路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5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经颈部入路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9月经颈部入路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的57例患者资料和手术结果。结果:57例患者(包括2例异位胸骨后甲状腺肿)中,2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35例表现为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和声嘶等压迫症状;根据Randolph分型,Ⅰ、ⅡA、ⅡB、Ⅲ型分别为34、16、5、2例,根据CT分级,1、2、3级分别为30、18、9例。患者均经单纯颈部入路切除,其中6例(10.5%)为再次甲状腺肿手术。病理结果显示49例为良性,8例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包括暂时性声带麻痹1例(1.8%)和暂时性低钙血症5例(8.8%)。结论:经充分的术前评估,大多数胸骨后甲状腺肿经颈部入路切除是安全可行的。熟练的操作技巧、术者丰富的经验和具备开胸条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和前提保证。
蒋波彭瑶王浩张哲嘉冯铁诚李劲东谭辉王志明李新营
关键词:甲状腺肿
Bcl-2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Bcl -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对 2 4例原发性胆囊癌和 12例慢性胆囊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进行Bcl -2和PCNA染色 ,检测Bcl -2蛋白和PCNA的表达。结果  ( 1)慢性胆囊炎与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Bcl -2表达阳性率有明显差异 (P <0 .0 1)。慢性胆囊炎组织中 10 0 %存在Bcl -2表达 ,其表达主要分布于胆囊基底腺细胞 ,而表面分化成熟的腺上皮细胞均无Bcl -2表达 ;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 45 .8%存在Bcl -2表达 ,其表达不仅分布于癌组织腺样结构的基底层细胞 ,也分布于其表面分化较好的癌变的腺上皮细胞。在胆囊癌组织中 ,高分化和组织学分级Ⅰ级的Bcl -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和组织学分级Ⅲ级者 (P <0 .0 5 )。 ( 2 )原发性胆囊癌PCNA计数值明显高于慢性胆囊炎 (P <0 .0 1)。在胆囊癌组织中 ,低分化和组织学分级Ⅲ级的PCNA计数值明显高于高分化和组织学分级Ⅰ级者 (P <0 .0 5 )。 结论  细胞凋亡抑制与细胞异常增殖在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Bcl
谭辉汤恢焕吕新生
关键词:胆囊肿瘤腺癌胆囊炎BCL-2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