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强

作品数:42 被引量:22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标准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8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0篇岩溶
  • 9篇钙华
  • 7篇同位素
  • 7篇
  • 6篇岩溶作用
  • 5篇地下水
  • 5篇碳同位素
  • 5篇流域
  • 4篇地质
  • 4篇碳循环
  • 4篇气候
  • 4篇孢粉
  • 4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岩溶地下
  • 3篇岩溶地质
  • 3篇溶蚀
  • 3篇水生
  • 3篇水生植物
  • 3篇水体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机构

  • 4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西南大学
  • 10篇西南科技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黄龙国家级风...
  • 3篇中海油能源发...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昌学院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重庆第二师范...
  • 1篇中央研究院

作者

  • 42篇张强
  • 9篇代群威
  • 8篇董发勤
  • 6篇蒋忠诚
  • 5篇李琼芳
  • 4篇刘明学
  • 4篇章程
  • 4篇汤庆佳
  • 4篇曹建华
  • 4篇张春来
  • 4篇姜光辉
  • 4篇覃军干
  • 3篇赵学钦
  • 3篇王富东
  • 3篇林玉石
  • 2篇王华
  • 2篇周建超
  • 2篇黄奇波
  • 2篇蒙彦
  • 2篇何师意

传媒

  • 17篇中国岩溶
  • 2篇地球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人民长江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8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木关岩溶槽谷地下水水源地固有脆弱性评价被引量:7
2012年
岩溶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基于保护岩溶含水层从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地下水提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我国西南岩溶区大多数地区缺少应有的地下水保护带,地下水比较容易受到污染。通过采用改进的斯洛文尼亚模式,考虑四个因子:覆盖层(O)、径流特征(C)、降雨条件(P)、岩溶发育程度(K),对重庆市青木关岩溶槽谷地下水水源地的固有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流域范围内12.6%为高脆弱性地区;43%为中等脆弱性;44.4%为低脆弱性区域。消水洞及周边100m和消水河及其两边10m,以及岩溶管道发育地区为高脆弱性区。大部分岩溶区为中等脆弱性区。砂岩地区为低脆弱性地区。评价结果与实际吻合。该评价结果为各级决策部门合理规划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简单明了的科学依据。该方法对于川东岩溶槽谷地区脆弱性评价有推广价值。
张强
碧水岩地下河中微量金属元素对降雨的响应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在降雨条件下,利用自动采样器对广西碧水岩地下河出口进行高频采样,分析了碧水岩地下河出口水体中Cu、Pb、Zn、Cd等微量金属元素的水化学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地下河水中微量金属来源及其对降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河水化学组分表现出了较明显的规律,其中主要元素Ca^(2+)、Mg^(2+)、HCO-3等在降雨过程中稀释作用明显,而Al、Mn、TFe、Cu、Pb、Zn、Cd等金属元素对降雨响应敏感,其质量浓度在降雨过程中有所升高,相应质量浓度曲线均表现出多峰值特点,且在最大降雨发生后第9 h达到最大峰值.推断水岩作用、河底沉积物再释放和水土流失是导致河水金属元素浓度增高的原因,金属元素不同来源及地下河双入口的结构特征是形成金属元素质量浓度曲线多峰值的原因,其中水岩作用引起的水化学变化较河底沉积物再释放和水土流失更敏感,而后者是导致河水重金属元素增加的主要原因.监测期间,溶质在地下河中的平均迁移速度约为0.47 km·h^(-1),污染物运移速度较快,因此,通过对岩溶地下河水化学动态的监测,掌握微量金属组分来源及迁移特性,对于地下河水环境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邹艳娥蒋萍萍张强汤庆佳康志强龚晓萍陈长杰俞建国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降雨微量金属
桂林甑皮岩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与转化被引量:8
2020年
峰林平原是人类活动和居住的密集区,也是岩溶地下水系统的主要径流、排泄地段,地下水资源丰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为研究桂林甑皮岩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与转化,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2月、3月和4月采集地下水样,利用常规水化学及氮氧同位素技术识别硝酸盐来源与转化。结果表明:甑皮岩地下水中NO3-浓度在0~19.523 mg·L-1,δ15N-NO3-和δ18O-NO3-分别在-0.17‰~45.12‰和-5.82‰~16.47‰。硝酸盐氮氧同位素数据表明,甑皮岩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主要为粪便及污废水,少量来自降雨中的NH4+和土壤有机氮。受岩溶介质不均一性的控制,甑皮岩地下水中NO3-浓度、δ15N-NO3-和δ18O-NO3-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异性。甑皮岩地下水硝酸盐的转化过程复杂,受控于季节和岩溶介质不均一性,表现为旱季以反硝化为主,雨季则以硝化过程为主。厘清硝酸盐来源与转化为治理甑皮岩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吴锡松张强姜光辉郭芳吴华英骆俊晖
关键词:硝酸盐岩溶地下水
岩溶地质碳汇的稳定性——以贵州草海地质碳汇为例被引量:36
2012年
近几年来对岩溶碳汇的争论越来越多,其关键问题是岩溶作用产生的重碳酸根是否稳定。本文以贵州草海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以碳同位素模型计算出岩溶作用产生的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溶解无机碳)中58.8%为草海中为水生植物利用,草海地质碳汇量达588.67tC/a。以此推算长江中下游湖泊沉水植物每年固碳量370602tC/a,长江中下游湖泊中仅沉水植物稳定的地质风化CO2汇量约为75万吨。从而证明岩溶碳汇的相对稳定性和岩溶动力系统新理论的合理性。
张强
关键词:稳定性水生植物碳同位素
基于湖积物硅藻与地球化学记录的古环境变迁反演——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1943年间有沉积间断事件,且于公元1943年再度沉积。在6400—5 200 cal BP,高比例的浮游型硅藻反映高水位状态,可对应到气候暖湿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在5 200—2 700 cal BP,沉积物内稀酸可溶相Ca、Mg、Sr浓度降低,Mg/Ca、Sr/Ca值明显增加,且浮游型硅藻几乎消失,显示当时湖泊水位显著降低,气候逐渐变干。在公元1943年沉积物再度沉积,可能与战争造成人口迁徙与废耕有关。自公元1973年以来,硅藻壳片大量堆积,反映人类过度活动造成藻华的现象。湖泊沉积物内硅藻组成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演古气候、环境变迁。
汪良奇张强萧良坚扈治安李红春谢运球
关键词:硅藻全新世
近55年来四川盆地气候的干湿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通过对四川盆地18个站点1955-2009年降水和气温等资料计算得到近55年来的湿润度指数,并运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对四川盆地近55年的气候干湿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四川盆地由西向东其气候变化趋势由变干趋势逐渐转为变湿趋势,但干湿差异并不显著;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四川盆地气候在总体上没有呈现显著的变干或变湿趋势;乐山、绵阳、成都和宜宾在60年代后呈现变干趋势,并且在1966年、1993年、1997年和2001年存在气候的突变现象,达州和沙坪坝则呈现较显著的变湿趋势.四川盆地干湿气候变化主要是受降水和日照时数两个气象要素的影响.
刘劲龙徐刚杨娟张强
关键词:干湿气候气候变化MANN-KENDALL四川盆地
黄龙风景区藻席嗜冷硅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2023年
硅藻群落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是自然河流水质变化的指示生物。为了解黄龙风景区藻席及藻席嗜冷硅藻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对景区内8个典型景点进行水样和藻席的采集并分析。结果表明,黄龙风景区藻席是以钙华作为基底,丝状藻作为骨架,栖息着大量硅藻的高寒岩溶微生态系统,共鉴定出25属72种硅藻,其中优势种13种,以桥弯藻属(Cymbella)为主。通过冗余分析发现,水温(F=2.8,P=0.02)和溶解硅(F=2.3,P=0.04)是影响黄龙风景区藻席嗜冷硅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TN是潜在驱动因子。硅藻可以为高寒岩溶区地表水监测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建立完整的硅藻物种数据库,有利于区域水质监测。
饶瀚云董发勤刘明学安德军代群威李琼芳张强刘轶凡刘泽灵张钰婷
关键词:硅藻群落结构环境变量
贡嘎山玉龙西高寒钙华地貌对冰川活动的记录
2024年
文章选取贡嘎山西侧玉龙西断裂带附近的钙华及周边冰碛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钙华识别,对钙华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并构建主要钙华体精细化DEM及三维模型,分析钙华分布规律及地貌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钙华集中分布于玉龙西区域南北向断裂带两侧,沟谷由高向低处延伸,部分残留钙华体长宽比及表面擦痕等形态特征符合鲸背石、羊背石的外观特点。根据XRD半定量测试结果,结合地形特征,推测覆盖于钙华体之上的堆积物可能是冰川活动的产物,冰川活动时期,上部杂谷脑组风化剥蚀的物质随着冰川作用搬运至钙华体之上,活跃的冰川活动导致早期钙华遭受强烈的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冰川侵蚀地貌。
柴沛然赵学钦王富东蒋耀曦张强朱和艳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地形分析冰川活动
岩溶地质碳汇的稳定性——以贵州草海地质碳汇为例
近几年来对岩溶碳汇的争论越来越多,其关键问题是岩溶作用产生的重碳酸根是否稳定。本文以贵州草海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以碳同位素模型计算出岩溶作用产生的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张强
关键词:稳定性水生植物碳同位素
典型岩溶水系统碳汇通量估算被引量:8
2012年
现代岩溶学研究成果表明,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中响应极其迅速,水循环过程中的碳汇效应显著。本研究选取广西桂林寨底地下河系统、广西环江大安地下河系统、重庆北碚青木关地下河系统三个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利用各系统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浓度的监测资料,采用简单化学平衡模式法估算碳汇通量(CO2)。结果显示,寨底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68.82 t/(km2.a),大安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81.18 t/(km2.a),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单位面积年碳汇通量为100.07 t/(km2.a)。分析认为同一个岩溶水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环境条件基本上是稳定的;地下河的流量和HCO3-浓度是影响岩溶碳汇强度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地下河流量的变化对碳汇强度的影响显著;不同岩溶水系统的碳汇通量不但受水化学条件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同时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该研究对于改进碳循环模型和评价岩溶地质碳汇有重要意义。
裴建国章程张强朱琴
关键词:岩溶水系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