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舒敏

作品数:10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东京农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马铃薯
  • 5篇马铃薯甲虫
  • 5篇甲虫
  • 5篇捕食
  • 3篇幼虫
  • 3篇捕食功能
  • 3篇捕食功能反应
  • 3篇成虫
  • 2篇低龄幼虫
  • 2篇天敌
  • 2篇习性
  • 1篇豆野螟
  • 1篇信息化学物质
  • 1篇园林
  • 1篇园林植物
  • 1篇质谱联用
  • 1篇质谱联用仪
  • 1篇中华草蛉
  • 1篇色谱
  • 1篇上访

机构

  • 8篇贵州师范大学
  • 5篇石河子大学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东京农工大学
  • 1篇新疆农垦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伊犁出入境检...

作者

  • 10篇舒敏
  • 6篇罗庆怀
  • 5篇忙定泽
  • 4篇冯丽凯
  • 4篇王佩玲
  • 3篇张志燕
  • 2篇郭文超
  • 2篇潘盛波
  • 2篇龙见坤
  • 2篇刘伟伟
  • 2篇牟刘森
  • 2篇马宁
  • 1篇王朴
  • 1篇孙翠英
  • 1篇韦卫

传媒

  • 3篇环境昆虫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长江蔬菜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苜蓿盲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被引量:1
2016年
研究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成虫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为新疆马铃薯甲虫天敌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室内饲养观察方法,并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显示:苜蓿盲蝽成虫能够有效捕食马铃薯甲虫低龄幼虫;苜蓿盲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1、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在一定范围内捕食量随马铃薯甲虫幼虫密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苜蓿盲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的控制能力1龄幼虫(16.0055)强于2龄(6.0659)。结论:室内饲养观察表明,苜蓿盲蝽具有杂食特性;苜蓿盲蝽对马铃薯甲虫低龄幼虫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冯丽凯徐强舒敏郭文超王佩玲
关键词:苜蓿盲蝽马铃薯甲虫捕食功能反应
贵州首次发现蔬菜检疫性害虫菜黑斯象
2010年
菜黑斯象(Listroderes obliquu sKlug)于2008年在贵阳市十字花科蔬菜上发现,它既是一种检疫性害虫,也是当地蔬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除台湾、云南外,贵州省是我国第三个发现此虫的地区。1年半的追踪调查表明,在贵阳地区所辖的10个区、市、县中已有7个区(市)的菜地里发现该虫,局部蔬菜地中虫口较多。该虫活动能力弱,目前总体上为害不严重,防治不困难,喜食叶芽和嫩叶,防治重点应放在莲座期。
舒敏张志燕罗庆怀王祖泽忙定泽朱小青阎崇斌
关键词:习性
贵州发现黄杨绢野螟黑化个体及正常个体翅斑变化的初步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又名黑缘螟蛾。是小叶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等黄杨类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一年发生3~4代,在贵州一年发生3代,几乎每年在局部地方都会严重发生。幼虫可将叶片全部吃光,造成植株枝叶干枯,乃至整株死亡。2008年11月始,追踪调查该虫1年的发生与消长以及寄生性天敌时,在采回饲养的个体中不仅发现了黑化个体,而且在非黑化个体中的翅斑上也发现了变异。
潘盛波罗庆怀龙见坤张志燕忙定泽舒敏
关键词:黄杨绢野螟寄生性天敌小叶黄杨雀舌黄杨园林植物
马铃薯甲虫捕食性天敌昆虫种类及捕食量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利用田间调查、室内饲养观察与强迫饲喂的方法,研究了新疆马铃薯甲虫发生区的捕食性天敌的种类,明确了捕食性天敌昆虫5目25种。室内初步研究了各种天敌昆虫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量,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天敌昆虫的捕食量的差异较大,脉翅目草蛉及半翅目蓝蝽、蝎敌、原姬蝽、华姬蝽对马铃薯甲虫的捕食量相对较大。
冯丽凯王佩玲舒敏郭文超王朴
关键词:马铃薯甲虫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量
蓝蝽对马铃薯甲虫低龄幼虫的捕食潜能初探被引量:3
2012年
室内研究了蓝蝽Zicrona caerula(Linnaeus)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选择效应。HollingII型圆盘方程和HollingⅢ型新模型拟合结果共同显示,蓝蝽若虫对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的捕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4、5龄若虫及成虫的捕食量均在17头以上。由HollingII模型获得蓝蝽对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的控制能力为2龄<3龄<4龄<5龄<成虫;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蓝蝽各虫态的寻找效应逐渐下降。田间防治马铃薯甲虫1龄幼虫时,2~5龄蓝蝽若虫及成虫的最佳益害比应该分别为1∶2、1∶4、1∶13、1∶14、1∶13,然而,食物选择效应显示蓝蝽原生境中猎物-兰叶甲可能会对防治产生影响。
舒敏克尤木.维勒木罗庆怀刘伟伟牟刘森冯丽凯马宁王佩玲
关键词:马铃薯甲虫捕食功能反应
长足大竹象成虫体表信息化学物质的提取和鉴定被引量:12
2012年
为了确定我国南方竹林主要害虫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in-Meneville雌虫是否存在诱引雄虫的化学信息素以及所释放的相关化学信息素的成分,本研究利用风洞和"Y"型嗅觉仪测试到长足大竹象雄虫对雌虫及雌虫体表提取化合物具有正趋向行为反应,随后用GC-EAD和GC-MS对雌虫体表提取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在GC-EAD分析时发现雄虫触角对雌虫体表粗提液和体表物质标准品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时有5个GC峰有电生理活性;通过质谱法确定这5个电生理活性GC峰的化学成分分别为苯酚、己酸乙酯、2-壬酮、壬醛和十五酸甲酯。风洞和GC-EAD分析表明,这5种成分的标准品化合物对长足大竹象雄虫具有诱引生物活性和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说明长足大竹象雌虫体表粗提液中存在的苯酚、己酸乙酯、2-壬酮、壬醛和十五酸甲酯是长足大竹象成虫的化学信息素物质。
忙定泽罗庆怀舒敏韦卫
关键词:长足大竹象信息化学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触角电位反应风洞
中华草蛉幼虫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功能反应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研究田间常见天敌中华草蛉1、2、3龄幼虫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功能反应,为新疆马铃薯甲虫天敌利用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室内饲养观察方法,分别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和HollingⅢ型新模型对结果进行拟合。【结果】中华草蛉1~3龄幼虫对马铃薯甲虫卵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4.856 11、2.858 0和33.679 2,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57 71、.149 9和1.338 4,处置时间分别为0.205 90、.077 8和0.029 7,随着龄期的增大其对害虫的控制能力增强,而随着食物密度的增加寻找效应均相应地降低;HollingⅢ型新模型得出:中华草蛉1~3龄幼虫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2.643 2、6.429 5和12.331 0,当利用其防治马铃薯甲虫时最佳益害比分别为1:3、1:6和1:12,研究结果可作为田间防治的参考。【结论】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表明,中华草蛉是捕食马铃薯甲虫卵的很有效的天敌之一,其幼虫在新疆对马铃薯甲虫进行生物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舒敏刘伟伟冯丽凯牟刘森马宁王佩玲
关键词:中华草蛉马铃薯甲虫捕食
蓝蝽成虫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是我国马铃薯恶性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别名马铃薯叶甲、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Colorado potato beetle,在我国新疆曾被称为...
舒敏王佩玲张建萍郭文超
关键词:马铃薯甲虫
文献传递
贵阳市区金叶女贞上访花食蚜蝇物种多样性及访花行为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2008~2009年在贵阳市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开花期对访花食蚜蝇进行调查,共发现在金叶女贞上采食花蜜的食蚜蝇28种,隶属于2亚科17属,其中贵州新纪录14种;比较4个不同环境中的访花食蚜蝇多样性,高低依次为:河滨公园、省委大院、师大宝山校区和青云路,其中植被条件是影响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因子,而人的活动频繁程度则影响其均匀度。不同环境下访花食蚜蝇的相对密度、访花频率、花序上滞留时间和花序受访频率的值最大的分别是2.225±0.171头/m2(师大宝山校区)、12.633±8.227朵/min(省委大院)、91.314±88.666s(河滨公园)及1.633±1.245头/min(师大宝山校区),除了食蚜蝇自身所决定的访花频率和在花序上滞留时间差异不显著之外,其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访花数量分别于上午10:00~11:00和下午15:00~16:00出现大小两个峰值。
龙见坤罗庆怀潘盛波忙定泽舒敏张志燕
关键词:金叶女贞物种多样性
中国豆野螟发生与防治研究沿革、进展及展望被引量:5
2012年
豆野螟是豆科作物主要害虫,中国各地均有发生。笔者简述了中国研究豆野螟的研究历史及进展,归纳和评述了豆野螟在中国各地的主要寄主植物、年发生代数、各虫态发育速率及危害习性等,叙述了防治理念和方法的变化和发展,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了分析和评述。通过分析,对2个存疑之处得出了肯定的回答:(1)豆野螟趋光性较强,由于其在玻璃等光滑的表面能稳稳地停息,不易落入黑光灯收集瓶(袋)内,致使早上收虫数量很少,从而被误认为其趋光性弱;(2)豆野螟除了广东、海南等地可以终年危害外,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不越冬,冬季来临前,很可能逐渐南移至可终年繁殖危害的地区。最后以讨论形式,展望了对豆野螟今后的研究前景,并提出了一些综合治理建议。
忙定泽罗庆怀舒敏孙翠英
关键词:豆野螟生物学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