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缔合
  • 2篇疏水
  • 2篇疏水缔合
  • 1篇电导
  • 1篇电导率
  • 1篇阳离子
  • 1篇阳离子聚丙烯...
  • 1篇乳液
  • 1篇乳液聚合
  • 1篇自由基
  • 1篇酰胺
  • 1篇微乳液聚合
  • 1篇离子
  • 1篇粒径
  • 1篇粒径分布
  • 1篇聚丙烯酰胺
  • 1篇含油废水
  • 1篇反相微乳液聚...
  • 1篇废水
  • 1篇复合引发体系

机构

  • 3篇山东大学

作者

  • 3篇司晓慧
  • 3篇高宝玉
  • 3篇岳钦艳
  • 3篇李春晓
  • 2篇卢磊
  • 2篇倪寿清
  • 2篇王元芳
  • 2篇杨忠莲
  • 1篇王晓娜

传媒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石油化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DMDAAC-AM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及聚合被引量:5
2008年
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pan-80和OP-10为复配乳化体系,煤油为油相,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电导法和目测法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乳化剂的亲水疏水平衡(HLB)值、水相单体浓度和配比、电解质、温度和乳化剂浓度等因素对体系稳定性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HLB为7.70、水溶液中单体浓度为60%、DMDAAC/AM摩尔比为0.2、水相中甲酸钠浓度为1.25%时,体系的电导率变化较为平稳,增溶水量也较多,温度的升高对体系的稳定性有反作用.对该体系进行聚合,可得到澄清稳定的聚合物微胶乳.比较聚合前后体系的粒径分布发现,聚合物粒子的体积明显增大,表明聚合过程符合单体扩散和胶束碰撞两种机理.
岳钦艳司晓慧高宝玉王晓娜王元芳李春晓倪寿清
关键词:反相微乳液聚合电导率粒径分布
疏水缔合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对含油废水的除油效果被引量:45
2009年
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合成了疏水缔合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DMDAAC-BA))絮凝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P(AM-DMDAAC-BA)絮凝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AM-DMDAAC-BA)絮凝剂中阳离子单体(DMDAAC)含量和疏水单体(BA)含量、特性黏数、投加量对含油废水除油效果的影响,并与其他有机絮凝剂的除油效果进行了比较。FTIR和1HNMR表征结果显示,AM,DMDAAC,BA3种单体已参与聚合;在x(DMDAAC)=20.0%~50.0%、x(BA)为2.0%左右、特性黏数为500~700mL/g时,P(AM-DMDAAC-BA)絮凝剂对含油废水具有较好的除油效果;当x(DMDAAC)=24.3%、x(BA)=2.0%、特性黏数为636mL/g、投加量为50mg/L时,除油率可达93.4%;与其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相比,P(AM-DMDAAC-BA)絮凝剂具有优异的除油效果。
岳钦艳李春晓高宝玉杨忠莲卢磊司晓慧
关键词:疏水缔合含油废水
疏水缔合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应用被引量:11
2008年
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胶束聚合方式,使用氧化还原体系(K2S2O8-Na2S2O3)与热分解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组成的复合引发体系引发聚合,得到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AM-DMDAAC-BA);探讨了合成条件对聚合物性质的影响,并对聚合物的相关性质及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复合引发体系可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和聚合物的分子量.制备P(AM-DMDAAC-BA)的最佳条件为:复合引发体系中各物质的质量配比为m(Na2S2O3)∶m(K2S2O8)∶m(AIBN)=1.0∶2.0∶1.0,反应单体的物质的量配比为n(AM)∶n(DMDAAC)∶n(BA)=68.6∶29.4∶2.0,引发剂、表面活性剂、尿素分别占单体总质量的0.15%、2.0%、2.5%.IR光谱图证明AM、DMDAAC、BA三种单体已参加聚合反应.聚合物的絮凝效果表明,P(AM-DMDAAC-BA)对含油污水具有显著的除油效果.
李春晓岳钦艳卢磊高宝玉杨忠莲司晓慧倪寿清王元芳
关键词:疏水缔合复合引发体系丙烯酰胺阳离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