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双志

作品数:13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史料
  • 2篇孙中山
  • 2篇朴趾源
  • 2篇清朝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华夷
  • 2篇华夷之辨
  • 2篇边疆
  • 1篇地望
  • 1篇学者
  • 1篇雍正
  • 1篇治边
  • 1篇治边方略
  • 1篇三民主义
  • 1篇铁路
  • 1篇统治
  • 1篇统治者
  • 1篇农业
  • 1篇乾隆

机构

  • 10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云南民族大学

作者

  • 13篇张双志
  • 4篇于洪

传媒

  • 2篇中国藏学
  • 2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历史档案
  • 1篇新疆社会科学
  • 1篇西藏研究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黑龙江民族丛...
  • 1篇清史研究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探源被引量:2
2004年
通过纳西族象形文字"中"字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甲骨文的"中"字对比研究,可以认为"中"字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以"木矛"一类的东西投中物体之义;"华"为"粟花",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远古居民主要以粟作农业为主有关;"粟花"为华,有大而美、光明之褒义。春秋时诸夏取"华"之美意,形容享有礼乐文明的诸夏人,"华"遂成为族称,与夏同义。"中华"称谓源于中国诸华,与中国同义,最早出现于西晋武帝初期。
张双志于洪
关键词:象形文字农业古代文字文化史
论清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路票制度被引量:3
2006年
清朝从顺治年间开始,正式实施了路票制度,由官府给发路票,注明持票人籍贯、姓名、货物数量、前往何地、期限、目的,到各关口查验,以配合边禁、民族隔离、边疆贸易政策的实施,加强对边疆的有效管理。而外国人持路票出入中国境内,则使得路票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护照性质。路票制度在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本身也有不足和消极的一面。到了清末,随着形势巨变,路票制度才名存实亡。
张双志
关键词:清朝边疆政策
18世纪朝鲜学者对清代西藏的观察——读朴趾源《热河日记》被引量:9
2007年
18世纪(清代中期)朝鲜学者朴趾源,随朝鲜使臣赴中国祝贺乾隆帝70寿诞。期间,他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乾隆盛世的风物人事,将所见、所闻、所思记述在《热河日记》中。其中也包括了有关六世班禅、黄教(藏传佛教)、乾隆对班禅的态度、对藏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天清代西藏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张双志
关键词:朴趾源六世班禅黄教乾隆
孙中山与西藏被引量:3
2005年
近代以来,西藏地方危机重重,如何维护西藏地方的稳定与统一,是孙中山必须深入思考的紧迫问题。民国建立后,针对岌岌可危的西藏形势,孙中山积极提倡民族平等与团结,倡导五族共和,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1924年,孙中山又倡导新三民主义,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扶助弱小民族,允许民族自决,这是解决西藏问题的根本之策,之后也为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同时,孙中山也拟定了在西藏地区修建铁路,开发农牧、矿产资源,进行移民垦荒的规划,以巩固国防,发展西藏地方经济。
张双志
关键词:孙中山五族共和三民主义铁路
清代朝觐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的朝觐—朝贡制度可以分成,针对边疆民族和外国实施的两大层次。清代的朝觐制度是在西周的朝觐制度,以及秦汉至明代的朝贡制度基础上,发展并创新的,对国内边疆民族上层人士实施的管理制度。<br>  满洲入关前...
张双志
关键词:清代历史
文化的自身认同——传统华夷之辨的文化解读被引量:5
2007年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是在与“四夷”群体的冲突中,由华夏人的主观意见构成的,确立了自身的文化认同,代表了华夏人的利益,同时给“四夷”群体文化定位。并最终使得华夷之辨观念政治化,成为政治上占有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张双志
关键词:文化华夷之辨
口述史在民族史研究中的功用及相关问题被引量:5
2004年
口述史是研究者运用相关手段,搜集所需口头史料的史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史的研究有多方面的功用。虽然其还存在着口述史料是否客观真实等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最古老的方式,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必将为我国民族史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方法。
张双志于洪
关键词:口述史民族史历史意识史料历史文献
孙中山的治边方略被引量:2
2006年
孙中山面对我国边疆的严峻形势,提出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领土完整;积极提倡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团结,希望国内各民族融为一大中华民族。为了消除日、俄侵占东北对都城构成的威胁,孙中山建议迁都以消边患。同时,应修筑铁路,发展经济,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于洪张双志
关键词:孙中山边疆民族平等
略论“中华”的起源和涵义被引量:2
2006年
“中华”一词出现在晋武帝时期,渐为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具有地域、民族、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涵义,并应用在宫门、天文、殿名、官职、郡名等方面。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华夏中心主义的解体,传统的“中华”涵义消退,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张双志
关键词:民族文化
金瓶掣签与神判文化
2006年
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乾隆皇帝为进一步完善活佛转世制度、加强对西藏政教监管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产生深深根植于中国自古就有的神判文化。神判是“神明裁判”或“神意裁判”的简称,又叫“神断”、“天罚”、“巫术裁判”等。金瓶掣签就是清朝根据藏族的社会情况,以及客观存在的活佛转世制度、神判文化而制定的神判仪式。
于洪张双志
关键词:金瓶掣签活佛转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