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建华

作品数:25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6篇网络
  • 5篇媒介
  • 4篇网络空间
  • 3篇信息安全
  • 3篇秩序
  • 3篇网络信息
  • 3篇网络信息安全
  • 3篇媒介时代
  • 3篇公共
  • 2篇社会
  • 2篇悖论
  • 2篇网络安全
  • 2篇网络传播
  • 2篇网络秩序
  • 2篇媒介化
  • 2篇媒体
  • 2篇记者
  • 2篇公共传播
  • 2篇诽谤
  • 2篇辩证

机构

  • 19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共上海市委...
  • 1篇南昌师范学院

作者

  • 19篇冯建华
  • 1篇王公龙
  • 1篇张艳国
  • 1篇欧阳康
  • 1篇陈文江

传媒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新闻大学
  • 2篇新闻界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2篇现代传播(中...
  • 1篇当代传播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新闻战线
  • 1篇云梦学刊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5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媒介时代的交流悖论被引量:1
2023年
美国当代传播学者彼得斯分析了20世纪电子媒介兴起带来的交流困境和焦虑,到了21世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数字媒介时代,这种“困境”和“焦虑”为何非但没有消减,在社会心理感知上反而觉得更加扩大了?媒介形态迭代变革,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深层次影响人类社会的交流方式和关系结构。借助新技术赋能,数字媒介化交流形态由静态仪式性的“看/听”走向了动态展演性的“说”,其带来的“交流的无奈”在一定层面上亦由“对空言说”走向了“人人都在说”。沉浸于数字媒介空间,我们似乎更感陷于交流的悖论之中:交流易得而其心灵沟通的价值却在流失。数字媒介化交流场景构成了我们共同栖息的“集体性的生存环境”,要摆脱数字媒介时代的交流悖论,需要回归交流的本真状态,培植数字交往的公共伦理,重塑新技术时代的心灵秩序。
冯建华
新媒体环境下记者拒证权的伦理困境与核心问题被引量:7
2016年
记者拒证权肇始于西方欧美国家,迄今有百余年历史。与任何法律权利一样,记者拒证权的出现,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诉求。记者拒证权在中国未单独入法,目前尚处于职业道德规范层面的呼吁和探索阶段。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法治思想传播以及权利意识的提高,记者拒证权有了趋于共性的价值基础。有别于以往研究偏重于对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案例的描述和分析,本文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记者拒证权的价值内涵及其演变,尝试对记者拒证权的主体界定、举证责任等核心问题,提出一些不同或补充性观点。
冯建华
后真相、公共传播与共同体构建被引量:13
2019年
多元共同体是稳定社会的基石。"后真相"带来的传播乱象,加剧了社会的分化与冲突。在"后真相"不时滋长的新媒体环境下,公共传播的价值日益凸显。一方面,"后真相"带来的消极后果,亟待公共传播反制或纠偏。另一方面,公共传播对推动构建社会共同体、传播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发挥强基固体的聚合性作用。
冯建华
关键词:公共传播共同体社会认同
网络信息安全的辩证观被引量:3
2018年
随着网络与信息化技术发展及现实环境的变化,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已从物理与技术属性的"硬安全"向媒介属性的"软安全"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用语及实践中,网络信息安全不时偏离其本真含义,甚而出现了泛化特别是泛政治化的倾向。这可能会导致网络信息安全防线收紧,其极端表现就是以网络信息安全之名行网络信息管制之实。因而,如何辩证把握网络信息安全的意涵,促使其在正当合理的范畴内得到理解与运用,是当前亟待在学理层面予以剖析、澄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冯建华
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泛政治化
试论网络传播秩序治理的刑法界限被引量:4
2020年
随着网络违法信息传播形势日益复杂,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已成必然趋向。为防止刑法作为"管制不安全性"工具向网络空间扩张,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不能突破公共性界域,进而沦为实现"特定目的"之手段,更不能以实质剥夺人的基本需求与基本权利为代价。从长远来看,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并非意在依靠外在支配力量构建"人造的秩序",而是旨在从内部促长"自生自发秩序",以最大程度保障网络公众享有的意思自治和个体自由空间。
冯建华
关键词:网络空间公共秩序
记者权益保护的时空维度被引量:2
2021年
"记者被打"在中国已成为颇耐人寻味的特殊现象,考察分析记者权益保护问题离不开特定的时空维度。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下,职业记者的角色地位今非昔比。"草根记者""公民记者"等非职业新闻工作者的涌入,大大增加了记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复杂性,采取身份管理的方式排斥或无视他们的存在已不现实。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超前的战略思维和全新的发展理念重新界定"记者",同时把握记者权利性质的变化,推动其由职业性权利走向社会性权利,继而对之进行规范化和体系化管理,是致力于更好维护记者合法权益的根本之举。
冯建华
关键词:记者无冕之王新闻民工
网络公共表达的现实挑战与理想形态被引量:1
2023年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公共表达已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动力。web 3.0不断催生和集成新的技术,其发展趋向是通过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智能交互技术使互联网变得更加去中心化,最大程度地激活和保护个人用户的创造性价值。这对于优化网络公共表达提供了新机遇,也对规范网络公共表达提出了新挑战。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下,网络公共表达从传统媒体时代的“以媒介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在看到网络公共表达权利高度彰显的同时,也要体察其背后隐匿不见的反制性力量。从理想形态来看,网络公共表达应体现三大面向:形塑多元主体自主发声的“共—显空间”;构建公共责任导向的响应性沟通机制;凝聚最大公约数的底面价值共识。
冯建华
关键词:去中心化公共责任
网络信息安全的辩证观被引量:1
2019年
信息是网络空间的基本元素,网络安全在本质上主要体现为网络信息安全。没有网络信息安全,就谈不上网络安全。随着大数据及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网络治理领域的焦点和难点。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网络信息安全防线应在合理区间相应变动。网络信息安全防线出现畸高畸低,都将可能引发网络空间信息传播失序,进而影响互联网发展的路向及前景。安全既可表现为客观结果,又可体现为主观判断。在多元开放的网络空间,何种内容的信息应上升到'安全'的高度。
冯建华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辩证观
大学校庆如何彰显精神价值?——基于传播学的观察和思考被引量:1
2013年
大学校庆如何彰显精神价值?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中,需要思考的核心议题,就是如何通过校庆这一历史契机,将大学在历史中形成的精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给广大师生校友,同时滋润社会,造福国家。
冯建华
关键词:传播学校庆历史契机议题
刑法介入网络信息治理的背景、路径与边界被引量:5
2021年
随着网络违法信息不断滋长蔓延,刑法介入网络信息治理在特定情况下不仅实有必要,而且成为迫切之需。刑法介入网络信息治理是网络犯罪性质演变与风险刑法观兴起交相作用的结果,从深层动因来看是因应网络空间传播变革带来的巨大压力,与网络治理模式及其背后的权力机制亦有内在关联。从治理重心和发展趋向来看,刑法介入网络信息治理将从内容规制转向平台规制。在内容规制方面,网络空间诽谤罪与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关于"情节严重"和自诉转公诉的适用规定,至今仍是核心争议焦点;在平台规制方面,如何基于类型化的角色功能,合理设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权责结构,是网络空间刑事立法和司法的重点与难点。从制度层面分析,要防止刑法过度介入网络信息治理,关键在于回归传统刑法观,为此需处理好网络空间公权和私权的比例关系,探索构建相互依托和相互制约的网络空间权力格局。
冯建华
关键词:风险刑法网络诽谤寻衅滋事网络秩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