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希吉勒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草地
  • 3篇生态系统
  • 2篇碳储量
  • 2篇土壤
  • 2篇围封
  • 2篇放牧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群落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物量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壤碳
  • 1篇土壤碳储量
  • 1篇土壤线虫
  • 1篇旗草
  • 1篇气体交换
  • 1篇群落
  • 1篇苜蓿
  • 1篇苜蓿地

机构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5篇希吉勒
  • 3篇赵萌莉
  • 2篇额尔敦花
  • 2篇何晓蕾
  • 2篇王静
  • 1篇宝音温都苏
  • 1篇王成杰
  • 1篇刘通
  • 1篇贾平洋
  • 1篇韩国栋
  • 1篇海棠
  • 1篇张健
  • 1篇阿拉木斯
  • 1篇杨阳
  • 1篇陈志芳

传媒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种植模式对苜蓿地土壤线虫群落种类及区系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在内蒙古和林县对不同种植模式苜蓿人工草地土壤线虫群落种类、优势属及区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苜蓿地共捕获23属线虫,不同种植模式影响土壤线虫数量的分布,土壤线虫数量大小顺序为:间行混播>同行混播>单播苜蓿>休闲地,种植苜蓿增加了土壤线虫的总数量及土壤线虫种类优势属的数量。不同种植模式影响苜蓿地土壤线虫群落成熟度指数(MI)及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苜蓿与雀麦间行混播地MI指数显著高于其它种植模式,而PPI指数显著的低于其他种植模式;不同种植模式影响土壤线虫群落富集指数(EI)和结构指数(SI),苜蓿与雀麦混播模式下EI、SI值最高,表明苜蓿与雀麦混播能使土壤养分状况好转,且食物网相对稳定成熟、受干扰程度较小。
宝音温都苏希吉勒阿拉木斯额尔敦花海棠
关键词:苜蓿地土壤线虫
新巴尔虎右旗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被引量:7
2013年
草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生态功能和各种服务,但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影响,草地退化导致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评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准确认识草地的生态价值,对于草地保护和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野外测定和经济分析对新巴尔虎右旗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总价值为200.69亿元·a-1,其中草产品生产价值7.89亿元·a-1,调节大气价值42.07亿元·a-1,涵养水源价值17.8亿元·a-1,土壤保持价值128.79亿元·a-1,营养物质循环价值2.51亿元·a-1,废弃物降解价值0.09亿元·a-1,休闲旅游价值1.54亿元·a-1。新巴尔虎右旗草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中,土壤保持价值>调节大气价值>涵养水源价值>草产品生产价值>营养物质循环价值>休闲旅游价值>废弃物降解价值。
何晓蕾赵萌莉刘通王静希吉勒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放牧强度对不同草地类型生态系统气体交换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为揭示不同放牧强度下不同草原类型气体交换的变化规律,在8月中旬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密闭式箱法,分别对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气体交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草原类型之间的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E)、生态系统总呼吸(ER)和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草甸草原的NEE和GEP随放牧强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ER则呈现上升趋势;典型草原的NEE和GEP随放牧强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ER则呈现下降趋势;荒漠草原的NEE和GEP除对照区外,随放牧强度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而ER呈降低趋势。放牧通过对草原生态系统植物、土壤等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态系统气体交换。
陈志芳贾平洋杨阳张健希吉勒朱树声赵萌莉韩国栋王成杰
关键词:放牧强度
围封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
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带来的全球变暖等负面影响已经威胁到全球生态系统。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以及防止全球变暖等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全球草地面积2.40×108km2,占陆地生态系统的33/%。其中有半数已处于退化...
希吉勒
关键词:放牧围封草甸草原碳密度碳储量
文献传递
围封对草地地下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陈巴尔虎旗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选择自由放牧和围封样地,采用壕沟法进行野外取样,研究放牧和围封下的根系以及土壤的碳密度及碳贮量。结果表明:围封后羊草草原和草甸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显著;针茅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不显著。其中围封草甸草原根系固碳量和土壤碳储量最大,分别为79.74 g/m2和21 150.49 g/m2;其次为围封羊草草原,分别为53.12 g/m2和14 643.65 g/m2;针茅草原最小,分别为47.90 g/m2和11 273.52 g/m2。与放牧样地地下碳储量相比分别增长了35.89%、50.17%、3.74%。虽然根系固碳量只占土壤碳储量的极少部分,但根系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对增强碳源汇集和贮存、积累碳素具有重要的影响。自由放牧样地的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61)。围封样地根系生物量也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但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储量显著相关(R=0.98)。根系生物量、根系固碳量、土壤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
希吉勒赵萌莉王静何晓蕾额尔敦花
关键词:植被群落根系生物量土壤碳储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