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冀旭

作品数:21 被引量:105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磁共振
  • 5篇成像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病
  • 3篇缺氧
  • 3篇缺氧缺血性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脑病
  • 3篇灌注
  • 3篇灌注成像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动脉自旋标记
  • 2篇新生儿
  • 2篇血流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透析
  • 2篇肾病
  • 2篇四肢

机构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吉林油田总医...
  • 3篇北京市昌平区...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冀旭
  • 4篇范国光
  • 3篇孟宇
  • 2篇王璐
  • 1篇王华
  • 1篇张俊梅
  • 1篇范玉颖
  • 1篇郭启勇
  • 1篇孙宝海
  • 1篇孙冬梅
  • 1篇袁成
  • 1篇王丽娟

传媒

  • 2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首都医药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国外医学(临...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外医疗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降低四肢骨关节MSCT辐射剂量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降低四肢骨关节MSCT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该院接收的行四肢骨关节CT扫描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接受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术,对照组接受固定管电流术,比较比较两组图像噪声测量结果,CT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情况。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分数比对照组低,但所有图像均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图像层厚为5 mm时,观察组患者的图像噪声为(11.64±2.72)HU,对照组为(6.68±3.28)HU(P<0.05)图像层厚为1 mm时,观察组患者的图像噪声为(13.96±3.64)HU,对照组为(10.62±3.28)HU(P<0.05)。结论管电流调制技术结合多函数重建可以降低四肢骨关节MSCT辐射剂量,在此同时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
冀旭
关键词:四肢骨关节MSCT图像质量
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对骨肌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评价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在骨肌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3月—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62例骨肌肿瘤患者的磁共振诊断资料和病理诊断资料开展研究。62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良性肿瘤的患者34例,恶性肿瘤的患者28例,分别设为良性组、恶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1.5T磁共振检查,具体应用的检查方式均包括平扫、扩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对比增强。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三种检查方式诊断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良性组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诊断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最高,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比较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诊断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式(P<0.05)。良性组、恶性组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诊断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对骨肌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较好,明显优于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
冀旭吕文澜高连冬
关键词:动态对比增强
选择性单层面重建方法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R-R时相选择的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64排CT选择性单层面重建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市昌平区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常规重建不满意而进行单层面选择性重建后达到诊断要求的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4岁);采用GEVCT64排螺旋CT进行数据采集;对这些患者应用选择性单层面重建方法进行处理。结果无心律失常组患者最佳期相重建平均为42%R-R间期(范围30%~48%),与常规时相重建血管质量评分对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组患者经心电编辑后行相对期相重建,其中4例最佳重建时相为36%,1例患者最佳重建时相为75%,1例患者最佳重建时相为46%,与常规时相重建对比血管质量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选择性单层面重建方法对于常规重建不能达到诊断标准患者的图像质量有较大的改善。
袁成高连东冀旭
关键词:冠状动脉
动脉自旋标记MR灌注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现状被引量:5
2007年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脑血流量的改变在脑损伤发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值的测量是诊断儿童脑异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动脉自旋标记MR灌注成像方法为无创性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灌注异常提供可能。
冀旭王璐范国光
关键词:动脉自旋标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流量灌注磁共振成像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MRI表现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新牛儿低血糖脑损伤的MRI表现特征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发现低血糖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低血糖新生儿(其中10例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脑病)MRI资料,12例患儿于出生后3至10d内进行了头部MR扫描,包括常规T1WI、T2WI和DWI扫描。其中4例在第一次检查后7至10d后再次行MR扫描。结果12例首次DWI检查中11例出现异常高信号,受累脑区包括双侧枕叶皮层2例、右侧枕叶皮层1例、左侧枕叶皮层及皮层下1例、双侧枕叶皮层及皮层下2例、双侧顶枕叶皮层2例、舣侧顶枕叶皮层及皮层下2例、胼胝体压部4例、双侧放射冠2例、左侧尾状核及苍白球1例、双侧背侧丘脑1例、双侧内囊后肢1例。12例首次常规T1WI、T2WI中,4例T1WT呈现异常信号,表现为受累部位皮层T1信号减低3例、受累的双枕叶皮层稍短T,信号1例;5例T2WI见异常信号,均表现为受累部位皮层及皮层下T2信号稍增高且灰白质分界不清。4例复查中,受累枕叶局部白质软化4例,残存枕叶皮层见条状稍高T1信号2例,双侧大脑半球白质呈弥漫性脱髓鞘改变1例,胼胝体压部T,高信号消失1例,胼胝体压部仍见稍高T2信号1例。结论在新生儿期,可能和低血糖相关的脑损伤多发生在双侧顶、枕叶后部脑组织。早期的DWI扫描有助于低血糖脑损伤的早期发现和评估。
王璐范国光冀旭孙宝海郭启勇
关键词:低血糖症脑损伤婴儿磁共振成像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头部磁共振成像研究
2008年
目的了解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不同分期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动态变化,探讨MRI在化脑诊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诊断的化脑患儿中,按头部MRI至少检查2次的标准,共选出9例患儿,对其临床资料及不同分期头部MRI成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头部MRI检查结果正常,5例头部MRI检查结果异常。依据不同分期头部MRI的动态变化诊断出脑梗死、脑软化、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积脓及硬膜下与硬膜外出血等并发症及合并症。结论MRI不同分期表现能反映化脑患儿头部并发症情况,同时反映出上述病变的发展变化。化脑患儿临床病情轻重与头部MRI结果不平行,其病情严重度评价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头部MRI等进行综合分析。
范玉颖张俊梅王华孙冬梅范国光冀旭
关键词: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成像
读片窗
2007年
病例 男,75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视物不清、变彤,4天前走失.找不到回家的路。既往: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10年,房颤。查体:Bp 150/90mmHg,神清,左侧偏盲,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双指鼻试验(-),未查及深浅感觉障碍。
冀旭
关键词:读片窗慢性支气管炎视物不清四肢肌力病理反射肌张力
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足月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初步研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所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以足月儿最为多见,可继发引起脑瘫、智力低下、生...
冀旭
关键词:新生儿脑损伤缺氧缺血性脑病动脉自旋标记MR灌注成像
文献传递
左卡尼汀联合超纯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长期生存的主要治疗方式^[1]。MHD患者通常出现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及钙磷代谢紊乱,导致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2]。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密切相关^[3],体外血液净化过程会造成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进一步紊乱^[4]。
冀旭孟宇薛泮宏
关键词:左卡尼汀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核转录因子-ΚB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终末期肾病患者ApoC3、血脂代谢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Apo C3、血脂代谢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ESR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一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Apo C3、血脂代谢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po C3水平显著下降[(184.98±54.90)μg/m L vs(161.57±41.48)μg/m L,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187.92±50.31)μg/m L vs(177.92±50.31)μg/m L](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和LDL-C显著下降(P<0.05),HDL-C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浆IL-6、AngⅡ及BNP水平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脏LVDd、LVSTd、LVPW和EF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心脏结构功能更优(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有效降低ESRD患者Apo C3水平,纠正患者血脂代谢紊乱,改善心肌重构和心功能,是治疗ESRD的重要方法之一。
冀旭孟宇薛泮宏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终末期肾病血脂代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