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海波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钢集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冶金工程

主题

  • 4篇高炉
  • 3篇首钢
  • 3篇冷却壁
  • 2篇炉衬
  • 2篇高炉长寿
  • 1篇大型高炉
  • 1篇余能
  • 1篇余能回收
  • 1篇余热
  • 1篇余热余能回收
  • 1篇特大型高炉
  • 1篇铜冷却壁
  • 1篇温度场
  • 1篇炼铁
  • 1篇炉墙
  • 1篇煤气
  • 1篇煤气流
  • 1篇煤气流分布
  • 1篇技术装备
  • 1篇反问题

机构

  • 6篇首钢集团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沈海波
  • 4篇郭之明
  • 3篇张卫东
  • 2篇任立军
  • 1篇钱亮
  • 1篇陈冠军
  • 1篇张贺顺
  • 1篇程素森
  • 1篇张效鹏
  • 1篇李维广
  • 1篇张劲草
  • 1篇杨小龙

传媒

  • 3篇炼铁
  • 1篇冶金能源
  • 1篇钢铁研究
  • 1篇首钢科技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铜冷却壁炉墙内型管理传热学反问题模型被引量:20
2006年
铜冷却壁要长期安全地工作,在其热面必须有渣皮覆盖;同时铜冷却壁的高导热能力很可能导致炉墙结瘤,因此,对炉墙监控有利于高炉长寿,同时也是实现长寿和高效的结合点。结合首钢高炉的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传热学反问题的方法,开发了铜冷却壁炉墙内型管理模型,对渣皮状况进行跟踪,从而为高炉操作提供依据和条件,有利于避免铜冷却壁裸露、炉墙结瘤等异常发生。
钱亮程素森李维广沈海波张劲草
关键词:铜冷却壁反问题
首钢京唐炼铁余热余能回收及潜力被引量:3
2012年
京唐炼铁余热余能占炼铁工序能耗的60%左右,分布于热风炉、高炉煤气除尘、炉前除尘、渣处理和高炉本体冷却水等系统。重点分析现有工艺技术流程,通过高炉煤气回收、干式TRT和热风炉烟气预热空煤气及制粉三项利用技术,已实现炼铁主要余热余能回收80.8%,指出热风炉烟气和高炉煤气物理显热利用率仅为30%~40%,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以末端温度为基础分析了各项低品位余热潜力尚有65.9kgce/t,并提出有效利用放散高炉煤气、热风炉烟气和冲渣水余热等措施和建议,为余热梯级回收和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陈冠军沈海波张效鹏杨小龙郭之明
关键词:炼铁余热余能
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长寿技术装备
2010年
首钢京唐公司1号高炉有效容积为5500m^3,一代设计炉龄为25年,为实现高炉长寿,1号高炉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长寿技术,如采用合理的高炉炉型、选用热压小块碳砖复合炉缸和综合炉底以及薄壁炉衬结构、炉体冷却系统采用铸铁一铜冷却壁及砖壁合一的镶砖冷却壁结合的炉体全冷却结构和软水密闭循环系统、装备先进的炉体监测系统和高炉专家系统等,使其具备了实现一代设计炉龄的装备水平。
张卫东任立军沈海波郭之明
关键词:高炉炉衬冷却壁
首钢京唐5500m^3高炉长寿技术的应用被引量:10
2010年
首钢京唐1号高炉为实现一代炉龄25年的长寿目标,使用了一系列先进的长寿技术:选择合理的高炉内型,采用热压小块炭砖结合湿法喷涂造衬工艺的复合炉缸、全炭砖加陶瓷垫炉底以及薄壁炉衬结构,并全部使用优质耐材;炉体冷却系统使用铸铁-铜冷却壁及壁砖合一的镶砖冷却壁结合的炉体全冷却结构和除盐水密闭循环系统;装备了先进的炉体检测系统和专家系统。
张卫东任立军沈海波郭之明
关键词:特大型高炉炉衬冷却壁
一种测量高炉炉喉煤气温度场的新方法研究
2012年
对现有炉喉煤气测温技术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声波测温技术测量炉喉煤气温度场的新方法,利用声波测温技术可获得了实时全面的炉喉煤气温度场分布,从而判断出炉喉煤气流的动态分布情况。
张卫东郭之明沈海波陈平安
关键词:高炉煤气流分布温度场
超大型高炉风口焦炭取样分析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为恢复炉况及探讨超大型高炉冶炼规律,对首钢京唐公司高炉进行了风口焦炭取样分析,研究了其入炉焦炭热强度与焦炭反应性、焦炭冷强度与焦炭耐磨强度之间的关系;探明了风口焦炭的粒度、劣化度及渣铁滞留量;探索了渣铁滞留量与渣铁体积、风口焦炭粒度、煤比及炉渣二元碱度的关系;分析了炉缸径向焦炭粒度分布、风口前高透气性区长度、炉缸透气性等;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高炉操作建议并得到应用。实践结果表明:风口焦炭取样分析可以作为高炉操作调整的重要参考。
竺维春张卫东王冬青张贺顺沈海波
关键词:布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