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卫

作品数:15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伦理
  • 3篇品特
  • 3篇文学伦理学
  • 3篇文学伦理学批...
  • 3篇伦理学批评
  • 2篇女性
  • 2篇自由意志
  • 2篇文学
  • 2篇戏剧
  • 2篇小说《觉醒》
  • 2篇伦理环境
  • 2篇凯特
  • 2篇凯特·肖邦
  • 2篇哈罗德·品特
  • 2篇《觉醒》
  • 1篇独幕剧
  • 1篇英国戏剧
  • 1篇英语
  • 1篇英语特征
  • 1篇幽会

机构

  • 15篇中南财经政法...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刘红卫

传媒

  • 4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荆州师专学报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黄石理工学院...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200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阿瑟·米勒剧作《都是我的儿子》中的伦理价值观的冲突
《都是我的儿子》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剧作,于1947年被搬上舞台。作品围绕着商人乔·凯勒隐瞒多年的一个秘密而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避免生意上的损失,凯勒曾下令把有裂缝的汽缸盖卖给空军,致使21...
刘红卫
关键词:阿瑟·米勒
文献传递
中国语境下的哈罗德·品特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哈罗德·品特在中国语境下的接受和批评研究始于1978年。品特作品的汉译则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特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的品特研究之基础。品特作为"荒诞派戏剧在英国的代表作家"的定位曾对中国的品特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30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之后,从对作家评介、作品解读、作品汉译、作品上演等各方面,国内学者表现出更加良好、积极的接受态势,批评视角和研究方法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国内的品特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如研究内容的深入不够、作品研究的过度集中、对其后期作品研究偏弱、批评方法缺乏创新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刘红卫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中国语境
论《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双重人格被引量:5
2000年
凯瑟琳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一方面 ,思想单纯、自由而不夹杂任何俗气 ;另一方面 ,她的性格里又表现出其世俗复杂的一面 。
刘红卫
关键词:双重人格文学评论勃朗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全文增补中
中国“十一五”期间英国戏剧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英国戏剧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莎士比亚研究仍然是一个热点,20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研究也在逐渐展开和深入,科研立项局面有了一定的改善,国内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学术机构对中国的英国戏剧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过于集中于某些作家、某部作品或某一时段,内容重复;研究成果多为单篇论文形式,专题性的论著较少;具有中国学者独立品格的原创性研究方法还很缺乏。本文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英国戏剧研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继续关注剧作家及作品研究,加强英国戏剧发展史的断代研究以及英国戏剧剧本、剧作家传记、戏剧批评理论和国外最新戏剧研究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将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进行研究。
刘红卫
哈罗德·品特剧作《饯行酒》中施虐行为的伦理阐释被引量:1
2014年
哈罗德·品特的剧作《饯行酒》标志着其后期创作中艺术主张的转变,是对文学伦理属性的回归。审讯者的身份使得剧中人物尼古拉斯处处以"权力至上"原则作为唯一的伦理信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导致他混淆了"自我"和"强势自我"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强势自我"的伦理选择激活了尼古拉斯身上的兽性因子,并通过一系列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出来,不仅给维克多一家带来了灾难,也使他本人失去了伦理亲情的眷顾,精神饱受荼毒,成为极权暴力的最大受害者。通过尼古拉斯这一道德范例,品特试图表明,任何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而蔑视乃至随意碾灭个体利益,最终都不免沦为暴政。
刘红卫
关键词:英国戏剧独幕剧品特
论品特剧作《情人》中的自由意志与“幽会游戏”
2016年
哈罗德·品特于1963年创作的剧作《情人》是一部关于婚姻伦理反思的作品。理查德和萨拉夫妻间假扮情人的"幽会游戏"是这部作品中的主要戏剧情节,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伦理语境下人们所持有的两性/婚姻观最为生动、客观地写真。通过"幽会游戏"这一"戏中戏"的表现手段,品特极力展示导致"情人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即人的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共存的两面性本质。两人试图逾越婚姻的欲望成为危及他们婚姻关系的闯入者。游戏中,两人完全被兽性因子所主导,意志冲突中自由意志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透过"幽会游戏"的表面,可以看到游戏下面掩藏的本质就是如何进行伦理选择。与此同时,剧作家也指出"婚外情"对于健康家庭和婚姻生活带来的危害性。
刘红卫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情人》伦理环境
自由意志、理性意志与“激情之爱”——《背叛》中“婚外情”的伦理解读被引量:15
2013年
哈罗德·品特于1978年创作的《背叛》是一部关于婚姻出轨的伦理剧。剧中杰瑞与爱玛之间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是其自由意志没有得到抑制、摆脱道德责任的非理性意志占据上风的结果。激情过后,自由意志的力量渐渐减弱,理性的回归成为必然。杰瑞的归家选择是其伦理意识回归的表现,其间,理性意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倒叙"的叙事结构,作者将剧中"婚外情"行为还原至20世纪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后期两个不同时代的伦理现场,对之加以客观呈现,说明意志冲突导致或抑制"婚外情"的原因是在不同的伦理语境中形成的。这部剧作对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的婚姻伦理关系也有着重要的道德警示作用。
刘红卫
关键词:《背叛》婚外情自由意志
百年春秋,谁主沉浮?——评克里斯托弗·因斯的论著《英国二十世纪戏剧》
2010年
200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克里斯托弗·因斯教授撰写的论著《英国二十世纪戏剧》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百年英国戏剧跌宕起伏的宏伟画卷。该书以其收录之广、覆盖之全、涉及之深、跨度之长傲视于同类著作。作者以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为依据,将戏剧划分为三大类别:社会主题剧,喜剧以及诗剧,并将20世纪英国剧作分别归纳到这三类之中加以研究。无论是对研读戏剧的学生和学者亦或是普通戏剧爱好者来讲,这部论著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红卫
从伦理选择到科学选择的理论思考——聂珍钊教授访谈录被引量:11
2022年
在整个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体系中,"伦理选择"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石。在此次访谈中,文学伦理学批评创立者聂珍钊教授主要就"伦理选择"的价值及批评实践做了详细的阐述。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包括自然选择、伦理选择及科学选择三个阶段。自然选择解决人的形式问题,伦理选择解决人的本质问题,科学选择解决人的科学化问题。伦理选择的方法是伦理教诲,人类借助教诲高度科学化,从而道德消失,人类文明进入科学选择阶段。在批评实践中,作为理论使用的伦理选择(ethical selection)同作为术语使用的"伦理选择"(ethical choice)是两个不同的术语和概念,前者是整个选择过程,由后者构成。伦理选择只属于人类,动物界没有伦理选择。在伦理选择阶段,人类的繁衍属于伦理性质的自然选择,即使得到伦理和法律允许借助科学技术制造出来的克隆人,也仍然是伦理的产物,不能成为人类文明进入科学选择的标志。伦理选择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伦理选择是不自由的选择。
刘红卫聂珍钊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自然选择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被引量:2
2010年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入中国。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刘红卫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吸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