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永浩

作品数:32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成像
  • 5篇动脉
  • 5篇细胞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心肌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超顺磁性氧化...
  • 2篇心功能
  • 2篇造影
  • 2篇三维重建
  • 2篇体层摄影
  • 2篇计算机断层
  • 2篇梗死
  • 2篇骨髓
  • 2篇冠状

机构

  • 28篇苏州大学
  • 2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张家港市第一...
  • 1篇苏州市相城人...
  • 1篇常熟市中医院
  • 1篇苏州市第九人...

作者

  • 28篇刘永浩
  • 10篇郭亮
  • 4篇戴颖钰
  • 3篇赵鑫
  • 3篇李德春
  • 3篇沈振亚
  • 3篇马新星
  • 2篇朱东明
  • 2篇赵华
  • 2篇陈铟铟
  • 2篇李智
  • 2篇陈剑华
  • 2篇张子祥
  • 2篇王希明
  • 2篇周小飞
  • 2篇李勇刚
  • 1篇郭凌川
  • 1篇顾云斌
  • 1篇戴启春
  • 1篇郭勇

传媒

  • 5篇中国血液流变...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江苏医药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第四届全国再...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数字化胃肠造影对颈椎病所致吞咽困难的诊断分析
2012年
目的分析颈椎病引发吞咽困难时数字胃肠造影检查的诊断特点。方法35例病人采用数字胃肠机行食道造影检查,体位采取正位、双斜位及侧位动态摄影。结果颈椎椎体前缘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改变,并压迫邻近段食管致弧形压迹。压迹数目不等,单个压迹5例,双弧压迹23例,多个压迹7例;位置各异,位于颈4—56例,位于颈5。645例,位于颈6~728例。结论数字胃肠造影对颈椎病所致吞咽困难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术前指导。
周小飞黄瑾瑜刘永浩郭亮
关键词:颈椎病吞咽困难数字胃肠
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肠克隆氏病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肠克隆氏病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8例已知或怀疑小肠克隆氏病患者行常规CT平扫加动态增强检查,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后处理。仔细观察肠壁异常、黏膜及黏膜下溃疡、肠周围血管、瘘道、脓肿等。结果:28例病人诊断为小肠克隆氏病,共发现54段小肠病变。在活动性病变中,22例34段病变小肠肠壁增厚和强化,3例病变小肠明显强化而没有肠壁增厚,16例小肠与肠系膜边界模糊不清,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厚,8例瘘管或瘘道形成,3例腹盆腔脓肿。在3例慢性感染性病变中,3例肠腔变形/狭窄,2例肠梗阻,1例穿孔,2例瘘管形成,1例合并硬化性胆管炎,1例合并肠淋巴瘤。结论:64层螺旋CT动态增强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克隆氏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卢娴刘永浩张同华陈建新徐正道蔡惠芳胡翼江陈瑛顾佳
关键词:克隆氏病CTA三维重建瘘管
宝石CT低剂量兔颅脑灌注应用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宝石CT低剂量兔颅脑灌注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每只分别用固定管电压80kV及不同管电流80、50、10mA行颅脑CT灌注扫描。采用自适应性统计迭代算法(ASIR),比较三组方案的有效剂量(E)、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及功能图信噪比(SNR),并主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三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39、0.87和0.17mSv,50mA组较80mA组减少37.41%,10mA组较80mA组减少87.77%。三组灌注参数CBF、CBV、MTT均值相比,80mA与50m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mA与10mA组、50mA与10m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测量的sNR相比,80mA与50m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与10m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实验可知,宝石CT兔颅脑灌注应用ASIR^JI权算法,可明显降低灌注剂量,即低剂量灌注,并且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因此,为探讨低剂量人脑灌注提供可行性参考。
汪灵杰刘永浩郭亮
关键词:CT灌注低剂量颅脑
64排螺旋CT在检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临床检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种无创快捷的检查方法.方法 收集2500例完成冠状动脉CT成像的病人资料,运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
刘永浩
关键词: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
不同种类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MR成像(英文)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干细胞磁性标记是新近开展的一项干细胞体外标记技术,结合MR成像设备可以活体监控移植入体内的干细胞。目的:明确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体外标记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不同种类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细胞经MR成像的特征及可成像的最低标记细胞量。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9/2007-03在苏州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及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完成。材料:猪髂骨骨髓由太湖梅山猪新鲜采集;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为德国Schering公司产品;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由苏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提供:铁颗粒晶核表面包被葡聚糖,3种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包被葡聚糖后根据颗粒大小(12,15,20nm)分别依次简称为1#,2#,3#。方法:分离、纯化、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进行不同种类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测量并绘制未标记细胞和标记细胞的MTT生长曲线;选取不同的细胞量组(Feridex标记细胞分别选取1×106、5×105及1×105L-1量组,未标记细胞选取5×105L-1量组,1#、2#及3#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细胞均选取5×105L-1量组)进行标记后MR成像,测量不同扫描序列标记细胞管的信号强度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干细胞的普鲁士蓝染色检测标记率;标记干细胞的MTT生长曲线;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不同Ependoff管内细胞团T1WI、T2WI和FFE图像的信号强度。结果:应用多聚赖氨酸介导干细胞磁标记方法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效率为100%,普鲁士蓝染色见细胞浆内有多少不等的蓝染铁颗粒;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间充质干细胞在T2WI尤其是FFE(T2*WI)序列信号明显降低;在25mg/LFe培养液标记浓度下,MR成像的最低细胞量为1×105;在不同种类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下,2#、3#USPIO与Feridex在T2WI及T2*WI上有显著性
刘永浩郭亮陈剑华
关键词: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
IL-23促进肝细胞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IL-23在体内外对肝细胞肝癌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体系将构建好的IL-23质粒转入Hepa1-6肝癌细胞株中,流式分选得到过表达IL-23的Hepa1-6稳转细胞,ELISA确定所得到的稳转细胞能够表达高水平的IL-23。采用MTT方法检测IL-23对Hepa1-6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染色法检测IL-23对Hepa1-6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原位种植Hepa1-6细胞建立肝癌模型,检测IL-23体内在肝细胞肝癌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IL-23能够明显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然而对肝癌细胞的凋亡却没有影响,IL-23在体外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水平,并且在小鼠肝癌模型中,IL-23在体内能够促进肝癌的发展。结论IL-23在体内体外能够直接促进肝细胞肝癌的发展。
刘永浩宋媛雷蕾林丹丹胡博刘海燕
关键词:IL-23肝细胞肝癌增殖细胞周期
不同时间点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改善的MRI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在不同时间点经冠状动脉自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30只健康太湖梅山猪(分为6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组(每组5只)分别在心肌梗死后3h、2周及4周(分别简称为G1、G2、G4)经冠状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设立对照组(5只)在各对应时间点经冠状动脉注射DMEM培养基。在心肌梗死前,移植前及实验终点(心肌梗死8周)时对每只猪行MRI及心超检查以观察心功能的改变。在细胞移植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值。实验终点时获取猪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在心肌内定植及分化情况,并检测心肌血管密度。结果:G1组心功能与各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G2、G4组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心功能指标有改善,且G4优于G2(P<0.05)。G1及各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百分比绝对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G4组较G2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百分比绝对值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2、G4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升明显,而G1及各对照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G4组上升幅度较G2组高(P<0.05)。G1及各对照组心肌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未见移植细胞定植及分化,G2、G4组心肌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有移植细胞定植及分化,且G4较G2优(P<0.05)。G1及各对照组心肌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血管密度各实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G4组高于G1及G2组(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功能影响效果有差异;急性期移植对心功能无明显影响,非急性期移植能改善心功能。心肌梗死后4周移植治疗效果较优。MRI可以显示梗死心肌的部位及范围,并可以反映心功能的变化。
刘永浩郭亮陈剑华郭世强虞桂平沈振亚
关键词: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点间充质干细胞心功能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早期诊断要点及取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MA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分为两组:A组7例,发病后8 h内行手术者;B组17例,发病8 h后行手术者。均行取栓术,术中在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术后应用肝素抗凝。根据肠管是否发生坏死,行或不行肠管部分切除。结果 A组取栓术后,4例小肠血运恢复正常,3例行肠切除;B组17例均行肠切除,其中12例为长段肠管切除。A组肠坏死率为42.9%,B组为100%;A组病死率为0,B组为41.2%(P<0.05)。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SMAE有助于降低肠坏死率及病死率。
赵鑫李德春王毅李智刘永浩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circCSPP1通过吸附miR-431上调ZEB1的表达促进结直肠癌侵袭转移
2023年
目的研究ZEB1与circCSPP1及miR-431的相关性,探讨circCSPP1通过吸附miR-431上调ZEB1的表达进而促进结直肠癌侵袭转移。方法通过TargetScan、miRDB和mirWalk等三个数据库,探索结直肠癌细胞中ZEB1是否为miR-431的潜在靶点;在SW620和LOVO两组细胞株中,通过质粒转染构建过表达miR-431组(miR-431 mimic)和对照组(mimic control)、敲低miR-431组(inhibitor)和对照组(inhibitor control)等四组细胞,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ZEB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RIP实验研究Ago2结合ZEB1和miR-431的相对富集含量,探索miR-431与ZEB1是否存在相关作用关系。在SW620和LOVO两组细胞株中,通过质粒转染构建control组、circCSPP1+mimic control、circCSPP1+miR-431 mimic、circCSPP1+sh-nc和circCSPP1+sh-ZEB1等五组细胞,用RT-qPCR分别检测各组细胞ZEB1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ZEB1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Snail、E-cadherin等EMT相关蛋白的水平。结果基于三个数据库,发现ZEB1、SMAD4、DAAM1、CDK14和ROCK1可能是miR-431的潜在靶点,且ZEB1可被miR-431下调;在SW620和LOVO两组细胞株中,miR-431可明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ZE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miR-431可能与ZEB1直接结合Ago2蛋白,并通过Ago2蛋白抑制miR-431。过表达circCSPP1可明显促进ZEB1的表达,但过表达miR-431或敲低ZEB1可逆转circCSPP1对ZEB1的促进作用;circCSPP1可促进结直肠细胞的侵袭和迁移,但过表达miR-431或敲低ZEB1可逆转此作用。过表达circCSPP1明显促进ZEB1和Snail的表达,降低E-cadherin的表达,但过表达miR-431或敲低ZEB1可逆转circCSPP1对上述蛋白的作用。结论ZEB1是结直肠细胞中miR-431的靶基因,且miR-431可抑制ZEB1的表达。circCSPP1可吸附miR-431上调ZEB1的表达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circCSPP1可通过调节miR-431/ZEB1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的恶性进展。
潘驰骏白燕金刘永浩
关键词:结直肠癌恶性进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消化道出血5例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围手术期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和特点,提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389例患者,行标准的或保留幽门的PD,Child重建,分析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结果发生围手术期术后相关消化道出血5例(1.29%)。其中胰肠吻合口出血2例,胃肠吻合口出血3例。行开腹手术止血1例,经胃镜下电凝止血1例,胃镜下钛夹钳夹止血2例,介入血管栓塞止血1例。结论 PD后围手术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大多与手术操作相关。介入血管造影和消化道内镜具有明确出血原因和治疗的双重作用,以上两种手段无法控制的出血需行二次手术止血。
赵鑫李德春李智刘永浩张子祥赵华朱东明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出血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