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升远

作品数:40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文学
  • 7篇文化科学
  • 7篇语言文字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11篇战争
  • 10篇日语
  • 9篇文化
  • 9篇文学
  • 9篇教育
  • 8篇日语教育
  • 7篇文化人
  • 7篇化人
  • 6篇政治
  • 6篇侵华
  • 4篇叙事
  • 4篇日本文学
  • 4篇侵华战争
  • 3篇心态
  • 3篇战后
  • 3篇战争责任
  • 3篇张我军
  • 3篇殖民
  • 3篇视阈
  • 3篇文化心态

机构

  • 22篇复旦大学
  • 16篇东北师范大学
  • 15篇上海师范大学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浙江林学院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华侨外国语学...

作者

  • 40篇王升远
  • 3篇徐雄彬
  • 3篇黄彩霞
  • 2篇周庆玲
  • 1篇王向远

传媒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 5篇山东社会科学
  • 4篇外国文学评论
  • 4篇鲁迅研究月刊
  • 3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日语学习与研...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红楼梦学刊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教育史研究辑...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复旦外国语言...
  • 1篇吉林艺术学院...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被引量:3
2013年
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策。深受汉文化浸染的汉学者的北京之行多充溢感伤情调。这种失落源于以帝都萧索破落的景观为表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孔教在近代中国的失效以及"礼仪之邦"国民的鄙俗化堕落等等。带着北京之行获得的高度文化自信和"彼消此长"的自得,为实现对华文化侵略,他们开始了理论及实践层面的谋划与探索。文化侵略之外,领土、经济利益等层面的诉求使日本对华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中,福泽谕吉等重要文化人剑指北京的"扼喉"之论,对战事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甲午战后,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走上了与西方列强联手侵华的道路,近代北京也因此被强制地染上了"世界色彩",并因其具"咽喉"意义,遂成为列强在华利益争衡的枢纽。《辛丑条约》中有关列强在京驻兵等条款以及作为治外法权地"国中国"的东交民巷,都使中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遭遇极大的挑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抹灭的国耻,也极大地左右了大正、昭和时期来京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书写。
王升远
关键词:明治时期文化人文化侵略
“近代”的明暗与同情的国界——近代日本文化人笔下的北京人力车夫被引量:4
2013年
近现代中日文化人的人力车夫书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东亚国家近代转型进程中知识分子面对下层社会的复杂、两难心态。已揖别人力车而进入汽车时代的日本文化人将人力车(夫)的存在视作北京"非近代性"的典型特征,在其泛滥中发现了落后于"世界时间"的"北京时间"和"北京原理"。面对北京人力车(夫),日本文化人缺少"理解之同情",这是日本侵华历史语境下"同情的国界"与阶层意识相叠加的必然结果。
王升远
关键词:人力车夫侵华战争
永井荷风的洁癖与复仇——《断肠亭日乘》中的日常抵抗及其限度
2022年
在七卷本日记《断肠亭日乘》中,永井荷风以执拗的“近代的自我”和“为时代作证”的自觉意识,带着世界主义文化视野和以史证今的眼光对日本剧变的世道人心、时代政治,从审美、道德和社会的层面展开了持续的、一贯的批判。这一开阔的批判视野使其得以确认、坚守自己的本土和世界观察立场,并将“现代日本”之成败得失予以历史化和相对化;得以在法西斯军国主义浪潮中发现、辨析其中的东亚遗毒和欧洲影响,看清日本侵略亚洲诸国的不义本质。永井荷风的日常抵抗与反战之坚定、一贯,与其将生活感觉、生命体验、审美趣味和人物评骘、社会观察、政治批判贯通一处的认知倾向密不可分。他强调“人心之常”,看重形神如一,世间万象凡有伤于“美”、有悖于“仁”者即为自己、日本乃至人类之敌,无问亲疏。这一理性判断使永井荷风在战时以无为、缄默的姿态拒绝主动与军国主义政治权力合作,以相对圆融的方式艰难地捍卫了知识人的良知底线。
王升远
关键词:永井荷风反战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的日语教育——以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分析"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推行的日语教育的特点。经研究发现,当时的日语教科书中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不到四分之一,而天皇制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却占到了三分之一,篇幅最多。天皇制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神话教育、地理教育等方面。这个时期日本实施天皇制教育的本质是同化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使朝鲜族青少年了解天皇,忠诚于天皇,成为"日本国民",支持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通过分析最后得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如:编写教科书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日本右翼否认殖民教育历史的问题中韩两国应该联手应对;我国应警惕日本的文化"输出"问题等。
徐雄彬王升远
关键词:日语教育小学教科书
“亡国恨”与“后庭花”——战时语境下“何日君再来”的浮沉
2016年
诞生于战时上海的歌曲"何日君再来"作为影片《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演唱后盛行沪上,并成为因日军政治高压而言论空间受限、空气沉闷的"孤岛"中人们苦闷情绪的调节剂。同时,该曲也被改换歌词借以宣传抗战或被赋以租界中无法直接表达之抗日思想,最终遭遇国民政府的禁令。但屡禁不止则显示政治试图控制文艺的徒劳。
仲咏洁王升远
“不拿武器”的侵略:日本对华“宣抚工作”与“宣抚文学”研究刍议被引量:3
2018年
1930年代日军故意借唐代"宣抚"一词创建"宣抚班"对华实施"宣抚工作",并在对外侵略战争的时代语境下炮制出大量的"宣抚文学"。所谓"宣抚工作"其实是越界、变质了的"宣抚",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欲置沦陷区于其统治之下的侵略野心。"宣抚工作"是一项组织化、体系化、专门化了的系统工作,是与军事行为相配合的文化战、思想战。"宣抚文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宣抚工作"的实际样态,是日本战争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承载历史记忆的"宣抚文学"文本挖掘出来进行研究,不仅对战时及战后日本文学史及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梳理日本侵华史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黄彩霞王升远
关键词:日本侵华史
晚宴的政治与“大东亚的黎明”——1938年佐藤春夫的北京之行被引量:3
2014年
1938年,佐藤春夫作为《文艺春秋》特派员的北京之行具有政治意味。佐藤一行与周作人、钱稻孙等留京知识分子的晚宴意在"催化"已有些微事伪倾向的"亲日派",却因周、钱等的"政治沉默"而感到"惨不尽欢";然而三四年后,佐藤与保田与重郎对北京的晚宴反复忆及,乃是投机时局、相机而变的"意义追加"。佐藤到卢沟桥踏访战迹,在桥畔所作的诗歌中,他将战争责任推向中国方面,并认为日本代表了东方未来的希望,"大东亚"前景壮丽。关于在北京见到的中国女性,佐藤或对留日新女性以"流氓腔"做低俗猥谈,或对幼娼流露出居高临下的"伪善",在战争语境下丧失了知识分子的操守与良知。关于侵华时期日本作家的在华活动、中国题材创作乃至其战争责任,中国学者应"拒绝遗忘",且有必要做更为深入、扎实的考证与研究,而不应取张承志式的为加害国之尊者讳的学术立场。
王升远
关键词:战争责任
昭和初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被引量:5
2016年
昭和初期,随着中日对立、对抗的日益加剧及至日本对华全面侵略战争的爆发,作为域外题材资源的"北京"也在日本文化人笔下经历着由"抗日之都"、"和平之都"到"兴亚首都"、"大东亚建设基地"的形象转变。日本文化人以北京为舞台的活动,以北京为题材/背景的言论与文学创作,推动了军国主义政权与大众民族主义之间的恶性互动。同时应该认识到,尽管这一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日本文化人的中国观、战争观的阴晴冷暖,但以北京为外来思想资源的日本文学、思想表达并未完全被政治史、战争史切割。一方面,以横光利一为代表的一派所继承的福泽谕吉以降的"文化蔑华"思维并未因政治领域"大东亚话语"的提出而消失,且至今依然是日本对华认识的主流;另一方面,在战争炮火中,以仓石武四郎、松本龟次郎为代表的一派所继承的鹤见祐辅等前辈们理性、友善而富于良知的中国认识,尽管势力弱小却作为一条潜流绵延至今,成为中日关系"绝望中之希望"。
王升远
关键词:文化心态
战争期间日本作家笔下周作人的实像与虚像(中)——以鲁迅为参照:冷静、温和的“爱国者”与文坛宿将被引量:2
2011年
一、谁在看风景,谁又在看你:“错位”视角及其文献分布 在写于1934年的一篇文章中,徐讦感叹:“除非不是知识阶级,北平是一个离开了使人想念,居住着使人留恋的地方!”而三事后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北京的沦陷使在京知识分子不得不做出或“想念”或“留恋”的艰难抉择。
王升远
关键词:战争冷静虚像实像作家
东方内部的东方主义:悖论与病理——以村上知行的“北京文人论”为释例被引量:7
2011年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语境下,日本文人村上知行在《北京的文人》一文中指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出路在于复活传统的"文人"精神。村上"处方"取的是"批判"与"鼓动"并举的论述策略,其悖论在于:既然中国人"文弱的和平主义"常是误国之根,并因此饱受批评,却鼓动中国知识分子"复古";既然称赞"北京文人"代表了"东洋文化的精髓",却对本国的文人语含嘲讽。如果说面向本国的"去‘文人’化"、"去中国化"是日本的"武威"传统与近代"世界原理"的共谋,那么当它与其对中国知识分子指向"和平"的改造逻辑相叠加,村上欲消泯中国文化人的抵抗意识、从文化层面服务于侵略战争的殖民心态便跃然纸上。这在理论上已逸出了萨义德"东方主义"之射程,可视之为一种"东方内部的东方主义"话语实践。
王升远
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悖论病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