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凤仪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工商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意识形态
  • 3篇制度经济
  • 3篇制度经济学
  • 3篇经济学
  • 2篇信息化
  • 2篇意识形态理论
  • 2篇工业化
  • 1篇邓小平
  • 1篇动工
  • 1篇新型工业化
  • 1篇新制度经济
  • 1篇新制度经济学
  • 1篇信息化带动工...
  • 1篇信息化时代
  • 1篇循环经济
  • 1篇意识形态建构
  • 1篇生产力
  • 1篇视阈
  • 1篇诺思
  • 1篇伦理

机构

  • 4篇北京工商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孙凤仪
  • 1篇张鸫

传媒

  • 2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经济问题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财经科学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世纪潮流中的中国发展路径创新
该文以中国发展路径创新的视角涉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这一论题的研究和探讨,将中国的工业化实践置于英国产业革命以来的后起工业国发展路径的理论与经验这一宏观背景中考察,最终立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到当前阶段内生的矛...
孙凤仪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
文献传递
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
2001年
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原则是: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经济与伦理的契合;效率与公平;市场主体的伦理精神三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伦理关系的辩证统一,对规范和引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鸫孙凤仪
关键词:邓小平生产力共同富裕公平伦理精神经济伦理思想
两种制度经济学范式中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歧与根源被引量:1
2006年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整体来看,马克思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分歧的根源是方法论: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孙凤仪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分歧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中国发展路径创新被引量:2
2004年
新型工业化既批判继承了发达国家和中国传统工业化路径的经验,又是对国内外经验发展路径的全面创新。它的本质内容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根本特征是循环经济。它有着独特的微观运行机制。文章据此探讨了新型工业化的政策含义。
孙凤仪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
两种制度经济学范式中的意识形态理论比较
2007年
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两种范式的代表人物,诺思明显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两人的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多方面的共识。尽管如此,二者在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未来归宿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马克思“生产——产权——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改革与重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
孙凤仪
关键词:诺思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理论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中的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构
2007年
整体上看,中国的意识形态为改革演进起到了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良好的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激励作用,确保了改革的成功。但主流意识形态在理论和现实的挑战与冲突中趋于弱化,也是不争的事实。建构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把个人精神生活、一般思想理论与国家意识形态适当分离,在个人观念的竞争中实现接合;应提炼现实、接轨世界、转型话语,以社会公正与和谐为中心进行价值重组,积极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赢得接合中的主导权;应继续保证政治统治的"绩效合法性"。
孙凤仪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