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玉华

作品数:40 被引量:41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水稻
  • 14篇稻田
  • 14篇氨挥发
  • 13篇氮肥
  • 11篇利用率
  • 10篇氮肥利用
  • 9篇氮肥利用率
  • 9篇氮素
  • 6篇田间
  • 5篇挥发
  • 4篇稻麦
  • 4篇稻麦轮作
  • 4篇土壤
  • 4篇尿素
  • 4篇农田
  • 4篇追肥
  • 4篇轮作
  • 3篇施肥
  • 3篇水稻产量
  • 3篇田面水

机构

  • 40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江苏华昌化工...
  • 2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郑州高富肥料...
  • 1篇史丹利化肥股...

作者

  • 40篇田玉华
  • 39篇尹斌
  • 14篇朱兆良
  • 7篇周伟
  • 5篇贺发云
  • 5篇曹彦圣
  • 4篇赵旭
  • 4篇朱文彬
  • 4篇张敏
  • 4篇赵淼
  • 3篇李晓
  • 3篇葛仁山
  • 2篇姚元林
  • 2篇王书伟
  • 2篇张维
  • 2篇张博文
  • 2篇敖玉琴
  • 1篇刘丽颖
  • 1篇刘仁君
  • 1篇彭玉净

传媒

  • 14篇土壤
  • 7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土壤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腐植酸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对麦秆还田稻田氨挥发的影响被引量:42
2012年
氨挥发是稻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为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对小麦秸秆还田稻田中氨挥发的影响,采用密闭室通气法,在太湖地区乌珊土上,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对小麦秸秆还田稻田中施肥后尿素水解和氨挥发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损失主要集中在基肥和分蘖肥时期。添加NBPT可明显延缓尿素水解,推迟田面水NH4+-N峰值出现的时间,并降低NH4+-N峰值,降低了田面水氨挥发速率和挥发量。NBPT的效果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尤为明显,不加NBPT时施入的尿素在2~3 d内基本水解彻底,NH4+-N和氨挥发速率在第2 d即达到峰值,两次施肥后NH4+-N峰值分别为132.3 mg·L-1和66.3mg·L-1,氨挥发峰值为15.6 kg·hm-2·d-1和10.4 kg·hm-2·d-1;而添加NBPT后,NH4+-N峰值推迟至施肥后第4 d出现,NH4+-N峰值降至70.7 mg·L-1和51.6 mg·L-1,氨挥发峰值降至4.7 kg·hm-2·d-1和2.6 kg·hm-2·d-1。添加NBPT使稻田氨挥发损失总量从73.3 kg(N)·hm-2(占施氮量的24.4%)降低至34.5 kg(N)·hm-2(占施氮量的11.5%),降低53%。在添加小麦秸秆稻田中添加NBPT通过延缓尿素水解而显著降低了氨挥发损失。
彭玉净田玉华尹斌
关键词:稻田小麦秸秆氨挥发田面水
太湖地区水稻追肥的氨挥发损失和氮素平衡被引量:26
2011年
采用密闭室通气法和15N微区试验,对太湖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的氨挥发损失、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残留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周内,峰值出现在施肥后1~2d,氨挥发速率变化与田面水NH4+-N浓度变化规律一致,分蘖肥和穗肥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6.7%和6.3%;水稻分蘖肥的作物氮素利用率低于穗肥,分别为36.7%和49.6%,主要原因是穗肥的氨挥发损失较少,并且更易于向籽粒转移;2次追施氮肥的表观损失率分别为52.8%和40.7%;在土壤中残留肥料氮为10.6%,大都集中在0~20cm土壤中,耕层以下较少。本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时期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主要体现在穗肥拥有较低的氨挥发损失率和较高的籽粒利用率。
周伟田玉华尹斌
关键词:稻田氨挥发施氮量氮肥利用率
尿素施肥方式对水稻增产增效和土壤氮素损失的影响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探讨尿素施用量、基施比例和方法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肥料氮的去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施氮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水稻季田间试验于2019年和2020年在江苏太湖地区开展。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二者用量均为施氮量的1%。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RND+DI)。表施氮肥处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为4∶3∶3;深施氮肥处理基肥∶孕穗肥为7∶3。2020年在处理小区内设置了^(15)N示踪微区试验。调查了水稻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以及^(15)N肥料植株利用、土壤残留和总损失量。【结果】与CN相比,除RNB处理2020年的秸秆生物量外,其余三个处理的籽粒与秸秆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年4个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利用率均显著提高;15N示踪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均显著减少了^(15)N吸收量,RND、RNB+DI和RND+DI还显著降低了氮肥总损失量。与RNB相比,RND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3.3%—4.0%,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20.4%—27.3%,^(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28.2%,总损失率显著降低34.6%;RNB+DI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没有显著增加,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11.6%,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3.1%;RND+DI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2.6%—4.3%,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23.4%,^(15)N吸收量和利用率显著增加36.9%,损失率显著降低45.0%。与RND相比,RND+DI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15)N植株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但降低了总损失率。【结论】在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中,将氮肥用量由N 300 kg/hm^(2)减至225
曾科朱文彬田玉华田玉华
关键词: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
含氯氮肥对太湖稻麦轮作体系氨挥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通过研究尿素、氯化铵以及二者混合高塔造粒而成的含氯脲铵氮肥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氨挥发损失、土壤氯残留和耕层土壤p H的影响,为新型含氯氮肥的推广,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两年稻麦轮作季的田间小区试验,在当地适宜施氮量条件下,以CK(不施氮)和施用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了两种含氯氮肥的施用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集作物收获后0—20 cm、20—40 cm土壤样品,采用硫氰酸汞比色法测定土壤氯残留;施肥后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稀硫酸吸收法测定氨挥发通量。【结果】尿素、氯化铵和含氯脲铵处理对稻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与尿素相比含氯脲铵对稻麦有增产的趋势,而氯化铵对小麦有减产趋势。与尿素相比施用含氯脲铵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7.0%(P<0.05)。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稻季,与施用尿素相比单施氯化铵使麦季氨挥发降低26.3%(1.39 kg/hm^2),而使稻季氨挥发增加10.4%(2.67 kg/hm^2);含氯脲铵使麦季和稻季的氨挥发分别降低5.2%(0.55 kg/hm^2)和12.9%(6.16 kg/hm^2)。施用含氯氮肥土壤氯残留表现为稻季显著增加,而麦季则显著降低的趋势,收获期耕层土壤(0—20 cm)氯离子含量最高不超过160 mg/kg,低于水稻和小麦的耐氯临界值。经过两个稻麦轮作循环后,施用氯化铵土壤p H比尿素下降0.88个单位,而施含氯脲铵土壤p H与尿素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益,含氯脲铵氮肥与两种单质肥料相比有一定优势,为氨挥发减排和氯化铵施用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张博文赵淼敖玉琴张维田玉华李晓葛仁山尹斌朱兆良
关键词:稻麦轮作氨挥发氮素转化氮肥利用率
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氮损失和氮肥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通过田间原位和微区同位素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生长、氮肥利用和氮素损失的影响,并从土壤氮素转化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与常规表施(CT)处理相比,尿素深施(DT)和尿素深施下配施有机肥(DT+M)处理显著降低土壤^(15)N-NH排放,DT和DT+M处理的^(15)N-NH_(3)排放因子分别为0.19%和0.37%,比CT处理分别降低95.8%和91.7%。(2)与表施相比,氮肥深施显著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对^(15)N的吸收,减少了^(15)N的损失。不同施肥措施中,DT+M处理的^(15)N损失最小,比CT处理低48.7%。(3)氮肥深施能够增强土壤对NH^(+)_(4-)N的固定,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相比CT处理,氮肥深施处理DT和DT+M的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69.8%和57.1%。此外,氮肥深施还有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但DT处理的增产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DT+M处理的作物增产较为稳定。
张敏姚元林田玉华高佳璐尹斌
关键词:水稻氨挥发氮肥利用
稻田氮素淋洗损失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连续2年研究了施氮量、分子膜对稻田氮素淋洗损失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以铵态氮淋洗损失最少,90cm处浓度低于0.2mg/L;水稻移栽和烤田后硝态氮浓度达到峰值,以90cm处浓度为0.2~0.9mg/L;整个稻季氮素淋洗量为3.2~5.6kg/hm2,占施氮量的1.4%~2.5%。
田玉华尹斌朱兆良
关键词:稻田氮肥淋洗
施氮方式与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季NH_(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分析施肥方式及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田NH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基于稻田NH_(3)和N_(2)O减排的效果评价优化施肥措施的可行性。【方法】在太湖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稻季田间小区试验,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用量为施氮量的1%。设置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RND+DI)。每次施肥后两周内,用密闭式抽气法监测稻田NH3挥发,在水稻生育期内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稻田N2O排放。【结果】1) NH_(3)挥发主要发生在每次施氮后7天内,CN、RNB和RNB+DI处理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的NH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86.63%~91.76%;稻季N_(2)O排放峰期主要出现在每次施肥后一周内和中期烤田期。2) RNB比CN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29.69%~39.41%和N_(2)O排放总量13.43%~23.37%。3) RND比RNB处理可减少NH_(3)挥发总量53.50%~72.05%和N2O排放总量16.66%~23.43%。4) RNB+DI比RNB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9.57%~22.27%和N_(2)O排放总量8.77%~15.67%。5) RND+DI比CN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76.89%~82.29%和N_(2)O排放总量37.98%~48.71%。【结论】尿素总氮投入减少25%,50%由撒施改为基肥深施,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可显著减少稻季NH3挥发和N2O总排放,特别是降低NH3挥发的效果更佳;将这3种措施组合集成的RND+DI处理减排效果最佳。该综合集成措施的实际操作性强,为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曾科王书伟朱文彬朱文彬尹斌
关键词:脲酶抑制剂
绿萍对太湖地区稻田氮磷及水绵生长的影响
2010年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放养绿萍后对稻田水绵生长及田面水中N和P浓度变化的影响。在相同施肥水平下,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全N与NH4^+-N浓度均低于无绿萍的处理。在分蘖期绿萍可调节土水中P的吸收与释放,减少了P肥损失的风险。此外,研究还发现施肥后的一段时间内,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叶绿素浓度变化较小,在20~45mg/m^3之间,而不施绿萍处理的田面水中叶绿素浓度逐渐增加,3~5天后浓度就远远大于绿萍处理,达到了85mg/m^3,说明绿萍生长可有效抑制藻类的爆发。
蒋云芳田玉华尹斌
关键词:绿萍水绵叶绿素
田间原位测定农田氨挥发的装置及方法
田间原位测定农田氨挥发的装置及方法,包括通气管、空气交换室、洗气瓶、流量计和真空抽气控制装置,所述通气管与空气交换室的进口连接,空气交换室的出口与洗气瓶进口连接,洗气瓶出口与真空抽气控制装置通过流量计连接,洗气瓶内装有1...
田玉华周伟尹斌
文献传递
田间研究水稻冠层吸收水面挥发氮对追肥氮肥利用率贡献的装置与方法
田间研究水稻冠层吸收水面挥发氮对追肥氮肥利用率贡献的装置与方法,包括两组水稻种植微区,所述微区设有两端开口管状结构,管状结构的一端插入表层土壤,水稻生长于管状结构内,一组微区A于追肥后在管状结构上连接两端开口的透明筒;另...
田玉华尹斌赵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